我國的戲曲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有著一整套完整的表演體系,這種多維空間的表演在世界戲劇表演體系中都屬獨樹一幟。而越劇表演在傳承這些因素外,強調藝術形象外部形態美和內心美的結合,尤其注重人物內心的塑造和情感的傾訴。它的情感抒發優美獨到,真切深入,與人們的情感需求牢牢對應,從而贏得了廣大越劇觀眾的擁戴。
越劇的當代藝術魅力來自于優美婉約的劇種風格魅力、彰顯人情關懷的劇目魅力、注重情感傾訴的表演魅力和主調優美抒情的音樂魅力。對劇種風格而言,江南獨特的地理基礎和文化基礎賦予了越劇優美婉約、細膩抒情、富有詩情畫意的劇種風格魅力。“私人化情感”的表達方式整合彌補了文藝的多樣性,放大了富有夢幻色彩的人類情感世界。同時,在其成長過程中,通過幾代越劇人的革新,還具備了“與時代氣息相吻合的現代性和審美意蘊”,成為民間性、傳統性和現代性的完美契合;越劇劇目主要以家庭倫理、愛情婚姻為題材,偏向于個體愛情的悲歡離合,體現人情關懷,善于從心理上把握劇情,從細微之處體現大的題材。
在越劇的百年繁衍流變中,“無論悲劇還是喜劇、正劇,越劇都以抒情性為其基本特征”,以其獨特的題材從另一層面上豐富著大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寄托,以其人情關懷給予大眾別樣的情感宣泄和審美滿足。本世紀,這種彰顯人情關懷的劇目題材依然是越劇藝術魅力所在。對越劇而言,它是中國戲曲中最早吸收話劇的內在體驗和外在表現,結合戲曲程式化表演,將體驗與表現、寫實與寫意完美結合的劇種。
音樂是戲曲劇種的靈魂,就越劇音樂而言,從“落地唱書”至今,越劇音樂在越劇發展歷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腔傳戲,以腔聚眾,是越劇鑄就百年輝煌的重要成因之一。越劇音樂源于江南小調、民間樂曲和地方曲藝,依據地方音樂語言特點而形成,其音樂優美抒情而講究旋律線條,追求旋律的委婉曲折之美,在審美方面表現為輕柔宛轉、圓潤流暢,體現出主調優美抒情的魅力,正與人們的深層心理相互對應。
一個劇種的風格并非是凌空而建的。由于藝術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因此對劇種風格方面的探尋需要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皠》N的風格、品性與生養它的地域文化傳統、特色息息相關”,越劇在現當代的探索與發展不能忽視當代觀眾的主體審美需求,不能脫離地域文化的根脈,不能脫離劇種的本體性特征,要在保持劇種定位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創新。
劇種風格繼承與創新應在以原有的審美風格和特色為主流的基礎上進行,以進一步發掘劇種藝術特性為原則,以本劇種觀眾群的審美心理為依據,通過謹慎和理性的探索,尋求更為適合現代社會審美和當代越劇觀眾群體需求的藝術風格,切忌急躁、激進。同時,在越劇劇種風格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保持劇種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魅力,保持其吸引和征服觀眾的審美優勢,風格趨同化和一味地求全會導致喪失劇種所獨具的特色和個性。
由于當代人們審美觀、世界觀的轉變,某些劇目的題材和情感敘述方式已過于陳舊,一些內容已不適應于當代觀眾的情感需求。新時期以來,越劇在劇目建設方面進行著積極探索,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出現了《五女拜壽》《新編西廂記》《陸游與唐琬》《魂斷銅雀臺》《家》《蝴蝶夢》《第一次親密接觸》《藏書之家》等一批優秀劇目,是越劇對劇目開拓、題材多樣化探尋的有益嘗試。但是我們也看到,越劇不少傳統劇目中依然充斥的忠君觀、宿命觀等陳舊的封建觀念與當下的思想觀念難以合拍,與現代生活嚴重脫節;一些戲中對“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贊許,對金榜題名、夫貴妻榮的追求,對天道循環、因果報應的依賴,使得年輕觀眾對劇中人物命運與其追求價值感到一種遙遠的隔閡,難以貼近人物思想,更談不上為之動情。
“戲劇應觀眾的審美心理和欣賞需要而存在和發展”,現當代,越劇劇目更需要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分析現當代受眾群體的不同層次的審美趣味,走題材多樣化的發展道路?!皞鹘y劇目的整理和改編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這個過程自然也包括藝術方面的革新與創造”。
時代的新舊交替,也將帶來文化藝術領域的新舊變異。我們知道物質文化變化的速率,要比非物質文化變化的速率要快。非物質文化相對于物質文化而言,往往變化較為緩慢和延滯,因此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不和諧。如何改善這種不和諧?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已經發展的物質文化倒退,只能加快非物質文化的發展。越劇不像昆曲和京劇,在它身上沿襲的東西較少,更多是來源于自身的發展吸納和創新。因此,它較之古老的劇種,更容易提升這種變化速率。
在越劇發展過程中,從最早階段的一無所有拿來主義到發展時期的吸納眾長、融為己用,直至新時期越劇的百花齊放、銳意創新,都體現著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越劇的發展史,甚至可稱為是一部創新史。在當代,越劇依然需要發揚這種與生俱來的創新精神,積極探索與當代觀眾審美相符合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前進,越劇生存環境、接受客體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滿足、人們情感的抒發方式均相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越劇積極探尋更為適合當今社會和現當代越劇接受客體的表現形式,探尋與現代節奏相對應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深化。對于越劇而言,需要注重原有傳統與多種藝術元素的融合并存,在維持和發揚本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現當代,一味追求傳統已越來越無法滿足觀眾對戲曲舞臺的品味和需求,現代傳媒手段的興起也使得越劇需要更多思考如何面對現代的藝術傳播手段。如果說,越劇近百年發展的活力源自其自身的創新精神,那么本世紀的越劇更需要這樣一種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以保持越劇旺盛的生命力。
要煥發越劇在當代的生命力,傳承與創新不能割斷,需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首先,劇種風格傳承與創新應在以原有審美風格和特色為主流的基礎上進行,以進一步發掘劇種藝術特性為原則,以本劇種觀眾群的審美心理為依據,積極尋求更為適合現代社會審美和當代越劇觀眾群體需求的藝術風格。其次,在越劇劇種風格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保持劇種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魅力,保持其吸引和征服觀眾的審美優勢,風格趨同化和一味地求全會導致喪失劇種所獨具的特色和個性。同時,越劇發展不能脫離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不能脫離民間根脈和地方文化,一旦與廣大民眾脫節,實則也就脫離了劇種自身的生命支點,就遠離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源泉。
越劇要在21世紀諸多文化形態中開辟出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還需要形成對現當代觀眾有強大吸引力的新的經典作品。在這個進程中,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近年來不少越劇新作大多在舞臺上如曇花一現,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劇目擁有較為長久的生命力,在越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大多還是傳統經典劇目。因此,對于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編劇目,需要在創作基礎上進行遴選,對優秀劇目進行深加工和再提高,進行推廣式和長期性的演出,以期在當代形成新的經典佳作。
【參考文獻】
[1]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2]陳序經.文化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余秋雨.文化視野中的越劇[J].戲劇藝術,1993,(4).
[4]高義龍.論越劇的劇種風格[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3).
(作者簡介:韓繼、胡倩茹,河北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