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歌唱就必然涉及到聲樂作品的風格體現、唱法選擇和音色塑造等多方面問題,近些年,提到聲樂,首先要定位一個人的什么唱法。目前各個級別等次的聲樂比賽和演出活動中,將歌唱按照唱法來分組已是司空見慣并得到了參與各方廣泛認同的做法。唱法被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近幾年又出現原生態唱法。
筆者在聲樂教學和演唱實踐中,對歌唱風格、歌唱方法與音色塑造三者的關系有一些粗淺的認識,認為這三者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改變的關系,任何一方面都在延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豐富和演變。
藝術嗓音的塑造和運用,應以符合聲樂作品風格為基本原則,不同風格、不同角色的作品要選擇合適的音色來表達。風格決定音色,音色決定唱法,而唱法又決定了人體樂器歌唱技術的調整。
例如,為中國古典詩詞譜曲而創作的藝術歌曲,由于其歌詞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古詩詞歌曲又能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美和語言聲調美,所以與歐洲歌劇或藝術歌曲的演唱是有所不同的。在運用強弱、快慢、顯隱、沉浮、虛實、平曲、彎直等對比手法的處理上,更要多注意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含蓄、寫意的特點。
首先,要了解詩詞作品的人文背景,當時作者所處的環境以及情緒狀態;其次,要了解音樂的風格,古詩詞歌曲像寫意畫一樣十分講究韻味。在設計符合詩詞情境的聲音形象時,應當充分調動發聲器官,運用聲音共鳴,調節聲音大小、剛柔、強弱,在行腔當中自如的地運用平、曲、直、彎等對比手法,準確地演繹符合詩詞的情境。
《楓橋夜泊》這首作品是為唐朝詩人張繼的詩譜曲而成的中國古典藝術歌曲。作者在遠離家鄉趕考歸來時所作??荚嚶涞?,背井離鄉,心情愁悶交加,“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烏鴉和銀色的霜露勾畫出一幅秋寒凄冷的畫面;“江楓漁火對愁眠”,此時,迎面而來的江風和遠處忽隱忽現的漁火仿佛都在同作者一同嘆息;從聲音形象上看:演唱時的音色應該柔而不弱,仿佛在嘆息自己的處境,有些樂句結尾處運用搖音技巧,用若隱若現、虛實結合的音色表現出作者的悲愁煩懣。
歌唱的目的是表達情感和意識,而聲音只是表達的方式和手段,只有準確把握作品風格、情緒和人物個性,并結合恰當的音色,才能給人留下恒久的印象和值得回憶的意蘊。與某種風格相對應的音色并非一成不變,音色的變化,可以促進風格多樣化以及風格演變。
聲樂創作與表演對觀眾產生多次影響,逐漸形成某種音色和某種風格之間的對應關系,而這種對應關系因大量重復而相對固定下來,形成相對穩定的、并具有廣泛認同基礎的審美觀和審美標準,這是各種聲樂作品創作和演唱風格形成的基礎和根源。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這種審美標準單調的對應關系和審美意識一成不變,那勢必造成廣泛的審美疲勞。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隨著文化交流、時代變遷、生產力發展而趨向于發展和改變,這是聲樂作品創作和演唱風格發展演變的基礎和根源。歌唱者音色的改變對聲樂作品風格的改變起到了促進作用,使人們重新建立起新的對應關系,并且由一種音色對一種風格的一元對應關系演變為多種音色對多種風格的多元對應關系。這種風格演變,使人的審美意識進一步拓展,由此進入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審美領域。
在一張名為《苔芭爾迪與卡拉斯》的唱片上收錄了苔芭爾迪與卡拉斯在20世紀50年代全盛時期演唱的七首詠嘆調,兩人同被列為上世紀十大女高音,她們都有各自的演唱特色,即使唱同一曲目,也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歌唱家們用不同的歌唱方法,但同樣迷人的音色使一首作品煥發出別樣的光彩,使音樂大花園中的色彩和風格更加絢麗多姿。從這一意義來講,與某種作品風格相對應的音色并非一成不變,音色的變化和豐富可以促進風格多樣化和風格演變。
不同的音色在一首作品中塑造不同的音色形象,形成豐富的藝術審美效果。音色中有代表愛、恨、喜、怒、希望、天真、快樂、憂傷、光明、黑暗等不同的色彩。在一首聲樂作品中,需要用多種富于變化的音色來表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和色彩,才能準確地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強烈地感染觀眾。
人的嗓音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的,歌唱者可用不同的唱法,表達風格各異的聲樂作品,還可運用不同的音色演唱同一首作品,演繹出別樣風格的審美。那么,是否所有的作品都可以進行不同音色和風格的重塑呢?
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中的女主人公“小芹”是一個熱烈大膽而又羞澀的農村姑娘,“小芹”這一人物的身份決定了她說話的語氣和心情,也就決定了她在《清粼粼的水藍瀅瀅的天》這一唱段中的基本音色應該是親切、質樸、甜美、純凈、年輕的,如果扮演“小芹”的演員用粗重、深沉的戲劇性音色來塑造這一角色,那么“小芹”這一具體而鮮明的人物形象則變得不生動不真實,給觀眾的感受完全不是“小芹”的形象。歌劇《白毛女》中的“喜兒”這一人物也不適宜用一種所謂美聲唱法的音色來塑造,因為“喜兒”的人物身份決定了她決不可能像歐洲姑娘一樣表達情感。
除去歌劇作品,還有大量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例如《眷戀》《走進新時代》《報答》等等,這些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并不是某一個人特定的情感,而是一個群體,即所有熱愛祖國的中國人民所共同感受、共同表達的情感,這個巨大群體中的人是各種各樣的,性格細膩的人,表達的情緒就委婉、含蓄而綿長;性格豪放的人,表達的情緒就更熱烈、飽滿而有激情,這多種不同色彩的表達都是符合聲樂作品審美要求的,同樣表達了對祖國的眷戀和對新時代的贊美。
在對聲樂作品進行不同音色的塑造、演唱過程中,要適應音樂風格,并且有利于豐富發展音樂風格。首先要透徹、詳盡地了解聲樂作品的創作年代、風格、語言、人物性格等;其次要思考這首作品可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上進行不同音色的嘗試,以及運用各種不同音色演唱的藝術效果,是否符合傳統審美評價,與傳統審美標準相比,是豐富發展了音樂風格,還是存在爭議,亦或完全不符合作品要求,破壞了作品的音樂美感。在現實生活中,就有不少完全不顧音樂風格而生搬硬套的例子,例如:有的流行音樂創作人和歌手將古典、傳統、民族的聲樂作品進行隨意改動,甚至在演唱過程中加入粗俗的歌詞和粗糙低劣的演唱,形式雖新,但完全沒有音樂的藝術美感,流于低俗的宣泄,迎合浮躁的社會心理需求,再加上媒體對流行音樂的大肆傳播,以及大眾對“快餐”音樂文化的娛樂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也扭曲、破壞了優秀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藝術性,甚至讓大眾誤以為“快餐音樂”就是音樂藝術的核心內容。
總之,對聲樂作品的再度創作進行不同風格、音色、唱法的改變,一定要遵循音樂藝術審美的標準和發展規律,既不因尊重傳統而墨守成規,也不因追求創新而粗制濫造。
石惟正教授說:“唱法源于風格,而風格又源于特定范圍觀眾的審美,因此,研究唱法就要在觀眾的審美需求中找到依據,不然這種唱法就是脫離實際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盵1]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54.
(作者簡介:魏丹嬌,李坤霞,保定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