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圖案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龐大的圖案體系,以其眾多的品種和數量、深厚的思想內涵、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成為中國傳統服飾藝術文化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清代服飾圖案的藝術表現和裝飾作用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從現代服飾圖案設計的形式美角度來看,它通過點、線、面有規律的運用體現出節奏和韻律,對比與調和,將藝術造型中的疏密、大小、主次、虛實、動靜、聚散等做協調的組織,做到整體統一、局部變化,即“亂中求序”、“平中求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增加了服飾圖案的層次和內涵。這是清代服飾圖案有別于現代服飾圖案的一大特征。
清代服飾圖案的色彩具有強烈、浪漫、豐富的特色。圖案重用原色,以紅、黃、藍、黑、白為主,用色純度高,效果艷麗、華美、協調明快,在單純的色相中尋求色彩效果的強烈對比,盡量避免使用同類色、類似色、臨近色的配置,注重在對比中求協調。通過互補色分量對比的合理配置,形成熱烈奔放、活潑奮進、輕快悅目等不同的視覺效果。另外還利用無色系列黑、白、灰的調配,使強烈的對比色在激烈碰撞的過程中生成和諧。
清代服飾圖案工藝的繁華為歷代所不及,主要的表現形式有織錦、印染、刺繡和緙絲。服飾圖案的繡法種類很多,有平針繡、搶針繡、打子繡、貼補繡、摘綾繡、盤金(銀)繡、釘帶(線)繡、鏤空繡、珠繡、拉鎖繡、麥稈繡、包花繡、挖補繡、再加上鑲、滾等工藝,方法變換無窮。服飾紋樣上針跡排列致密,針跡的分批與紋樣的結構色彩相結合,色澤轉換柔和,繡紋精致;還有使圖案鏤空,或使紋樣高凸疊摞,形成浮雕感極強的裝飾效果。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繡工藝與絲綢面料相結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清代服飾圖案的內容豐富,它巧妙地運用人物、走獸、花鳥、風雨雷電、日月星辰、文字等形象元素,以神話傳說、民間諺語等為題材,運用形意結合,指物會意,圖騰符號等手法,創造出象征性圖形。表達了民眾追求家道昌盛、福壽綿長的現實愿望;向往事業發達、功名富貴的人生理想和企盼驅邪禳災、國泰民安的美好追求。清代服飾圖案構筑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內涵。
清代服飾圖案融匯了之前歷代服飾圖案的精髓,滿族、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使圖案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手法寫實與抽象并存,形象刻畫細膩逼真;以純粹的符號形式表現出多元的情感層面,構筑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內涵。
第一,形意結合。形意結合是指圖案的外形、造型;意,是形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觀念。清代服飾圖案的取材有很多是圍繞著民眾社會中備受關注的現實問題,習慣將物質的或精神的功利目的視為創作的一種藝術追求。
金玉滿堂。金魚和藻紋填滿圓形空間,借“玉”與“魚”的諧音,“堂”與“塘”的諧音,組成金玉(魚)滿堂(塘)的圖案,象征富有、幸福,或人才出眾,學識淵博。
連年有余。由蓮花和鯉魚組成吉祥圖案,借“連”與“蓮”的諧音,“余”與“魚”的諧音,故稱作連年有余。表示對生活優裕、財富年年富余的愿望。
一路連科。表現一名秀才進京趕考的場景。秀才身邊跟隨著挑擔的書童,主仆二人踏著月色走在趕考的路上。圖案周圍還裝飾著折枝蓮花,取“連”與“蓮”的諧音,表達對趕考學生的祝福,也是對人生美好未來的希望。
連中三元。古代科舉制度的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員、狀元,合稱“三元”。它是古代文人升騰任取的階梯,以三個桂圓寓意為三元,表示一種向上升騰的理想。
狀元及第。新科狀元手持桂花坐在麒麟之上,有“蟾宮折桂”、“高中榜首”之意,周圍還有兩童子為其開道、持扇。表達了家人的企盼和激勵子弟高中皇榜的愿望。
封侯掛印。一毛猴手持木棒將封印掛于楓樹枝上的情景,“猴”與“侯” 諧音,“楓”與“封”諧音。封建時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即為侯爵,象征著升官晉級,官運亨通。
第二,指物會意。追求生活美滿、福壽綿長的現實愿望。指物會意是指將人們對某些事物的感受與美好愿望聯系在一起,借助某些動物、花鳥、魚蟲等美好事物,以間接隱喻的形式體現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福壽雙全。蝙蝠、蟠桃和雙錢組成圖案,“福”與“蝠”同音,蟠桃寓意長壽,“雙錢”為“雙全”之意。表達人們祝愿幸福、長壽的愿望。
三陽開泰。三只羊在溫暖的陽光下吃草。“陽”與“羊”同音,民間傳說把青陽、紅陽、白陽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將來。表示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意思,也是興旺發達、諸事順意的稱頌。
四季平安。在花瓶中插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平”與“瓶”同音,表達生活和美、平安幸福之意。
五福捧壽。五只蝙蝠圍在一個壽字旁邊。古人有“五福”之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的意思是,一是長壽延年,二是富貴多財,三是健康安寧,四是積德行善,五是無病而終。表達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還有被廣泛使用的圖案有,鶴、龜、松、柏、桃,喻意長壽;蝙蝠,喻意幸福;并蒂蓮花、雙飛燕、鴛鴦,喻意夫妻恩愛,永結同心;牡丹,喻意富貴;菊花,喻意千秋;瓶子喻意平安;葡萄、石榴、蓮蓬內多子,葫蘆、瓜的藤蔓不斷延伸生長,喻意多子多孫、家族昌盛;龍鳳喻意吉祥;蝶戀花喻意男女愛情等等。“寓情于物”是中國人委婉表達感情的方式,久而久之,這些圖案就成了美好愿望的標志。
第三,圖騰符號。寄托驅邪攘災、迎福納祥的精神期盼。圖騰崇拜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形式,是萬物有靈信仰觀念的具體化表現。古代人類對自然界的變化莫測感到無助,雖力圖把握和控制,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圖騰崇拜也就因此產生。圖騰,意為“標記”、“親屬”。人們通過圖騰符號,企圖得到圖騰(祖先)的認同和保護。圖騰符號是一種古老的信仰、一種精神力量。
龍鳳呈祥。龍被尊稱為神圣吉祥之物,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圖騰的象征。其造型融多種吉祥動物的特征于一體:鹿角、牛頭、蟒身、魚鱗、鷹爪,口角旁有須髯,頜下有珠,它能巨能細,能幽能顯,能興云作雨,降妖伏魔。龍是英勇、尊貴、權威的代表,鳳是真、善、美的化身,兩者結合則是太平盛世,高貴吉祥的表現。在民間把結婚之喜比作“龍鳳呈祥”,也是對富貴吉祥的希望和祝愿。
百鳥朝鳳,又名“鳳儀圖”。“鳳”是傳說中的瑞鳥,居百鳥之長,俗稱“鳥王”。鳳,狀如錦雞,五彩羽毛,生性高潔,飲必擇食,棲必擇枝。古謂鳳凰“見則天下安寧”。以鳳比明君威德,以百鳥象征群臣輔弼。象征如君臣有序,和順相能,江山社稷即可太平祥瑞,安寧富強。
孔雀開屏。舊謂孔雀有九德:一曰顏貌端正,二曰音聲清澈,三曰行步翔序,四曰知時而行,五曰飲食有節,六曰常念知足,七曰不分散,八曰不淫,九曰知反復。又謂孔雀尾羽紋飾美好,開屏時“紋飾明顯”喻“文明”,故孔雀開屏則“天下文明”。
清代服飾圖案格調歡快風趣,寓意悠遠深刻,造型精美圓滿,已超越了單純的圖案形象,折射出民族的心理、情感、愿望,是“形”與“意”的結合,是“情”與“理”的交融,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個性、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中國現代服裝藝術要想走向世界,應更多地挖掘本民族的藝術寶藏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利用本民族藝術的特征與文化內涵,并結合時尚的元素、色彩、材料及工藝方法加以再創造,就能夠創作出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服裝藝術作品。
(作者簡介:楊曉冰,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