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電視欄目劇是中國具有鮮明本土化色彩的電視形態,是地方電視臺提高收視率,面對央視、省級衛視等強大的競爭對手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有力武器。地方電視臺要辦好欄目劇,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本土化,精心組織人才,培養本土編劇演員,注重節目質量精良。
關鍵詞:地方臺;欄目劇;導向性;選題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075-02
一、引 言
國內欄目劇最早的雛形源于十幾年前重慶電視臺的《霧都夜話》,當時這個欄目播出之后不但在當地,就是在全國也引起了轟動。2006年,被媒體認為是欄目劇得到“井噴”式發展的一年——欄目劇年。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家省級和地方電視臺開辦了電視欄目劇。作為一種只有十幾年發展歷程的年輕的節目形態。電視欄目劇以其特有的優勢獲得受眾的歡迎和制作者的青睞。
《霧都夜話》制片人馬及人將欄目劇的特征歸納為“五化、一性”,即形態生活化、題材平民化、演員群眾化、語言地方化、情境真實化;一性就是觀眾的參與性。欄目劇也和民生新聞一樣成為地方電視臺提高收視率,面對央視、省級衛視等強大的競爭對手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有力武器。
二、欄目劇的選題與導向
欄目劇的選題可謂十分廣泛,家長里短、凡人瑣事、反映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他們生存狀態、心靈狀態的真實寫照。這些故事因為其貼近性吸引了觀眾,打動了觀眾。大家眼里看著別人的故事,心里卻盤算著自家的事。也有的電視臺欄目劇為了盲目追求高收視,忽視了輿論的導向性的重要性,一味地采用獵奇手段,戲說、性說、第三者、色情、暴力等題材比比皆是,走進了“無色情就不成故事、無暴力就沒收視”的誤區,嚴重助長了電視熒屏的低俗之風,節目在觀眾中雖然有收視率,但是卻出現了不好口碑的現實。
2006年12月,亳州電視臺計劃推出一檔自己的欄目劇《藥都人家》,并對在本地落地的一些電視節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反映:很多觀眾對一些電視節目中反復出現的婚外戀、第三者之類題材的劇情表現出了反感。“電視里經常播放男人出軌、女的出墻,現在農村不少農民出門打工,搞的夫妻都不信任了”一位被調查對象如實說。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分析認為:
1.婚外戀、強奸、色情、盜竊、詐騙等負面故事,長期播出就會以偏概全,以假亂真,以惡抑善,以丑掩美,就會給社會帶來動蕩、人心恐慌、從而忽視社會上正義、良善、美好的主流。
2.雖滿足了觀眾感官的刺激,并不能讓觀眾進行更深入、更理性、更深層面的思考,這無形中嚴重弱化了宣傳的導向功能、醒世功能與教化功能。
對與欄目劇來說,劇本,乃一劇之本。 所以,只有弘揚主旋律,發掘本地資源,尋找正確的選題,才能讓欄目劇更有生命力,才能發揮媒體的導向功能、醒世功能與教化功能。亳州電視臺欄目劇《藥都人家》就進行了大膽嘗試,強化自己的劇本創作隊伍,嚴把劇本創作關,以新聞的視角去發現尋找本地故事,在貼近性上下功夫,做好劇本創作的“四個結合”,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欄目劇發展路子。
(一)把劇本創作與宣傳市委市政府當前的中心工作相結合
政府部門在每個時期都有工作重點,當新政策在執行落實的時候,都會觸動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來。劇本創作人員用新聞的視角,去觀察發現其中的一些變化,深入基層采訪正在發生的新鮮故事來進行劇本創作,與上級的中心工作相呼應。例如:亳州市譙城區在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期間,由譙城區區委區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鄉鎮、行政村聯動,成立相應的“為民服務代理員”,打出了“群眾辦事不再難,有事去找代理員”的口號,這項便民政策的實施對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鄉鎮干部、行政村干部和村民的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從“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活動的前后對比,就可以發現很多故事來,欄目劇創作人員立即深入農村調查采訪,創作了《村官》、《選村官》、《溫暖》等劇本,并快速投入拍攝制作播出,與“為民服務全程代理”便民措施的推廣實施相呼應,觀眾反饋說:《藥都人家》的故事都是真實的。
(二)把劇本創作與本地市民論壇熱點相結合
市民論壇是本地老百姓發表言論的一個網絡平臺,創作者只要留心便可以發現有價值的故事線索。如:2008年我們發現一條關于留守兒童的故事,發帖人描述了一位農村12歲女孩,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女孩既要照顧上二年級的弟弟又要替年邁的奶奶分擔家務,學習成績直線下滑,女孩十分思念爸爸媽媽,可是奶奶很不理解,經常打罵女孩,致使女孩喝農藥自殺。欄目組很快組織人員到實地采訪,以關注愛護留守兒童為出發點,真實地向人們講述了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狀況,以喚起觀眾的共鳴,我們創作了劇本《失落的花季》(上下),節目播出后,很多觀眾撥打欄目的熱線電話說:是流著淚看完了節目,稱贊《藥都人家》的真實、可信、感人。
(三)把劇本創作與當地流傳的新發生故事相結合
作為一檔本土的欄目,劇組人員要與觀眾多交朋友,時刻留心搜集當地發生的一些故事和現象。如:我們欄目劇組在鄉下拍戲期間,一位觀眾給我們工作人員說了農村索要彩禮成風的現象:一般情況下,男孩從定親到結婚至少需要15~20萬元,使很多家庭不堪負重。有的家庭把女兒的彩禮,用到了哥哥或弟弟的彩禮婚姻上,自由戀愛的男女也經常因為男方拿不出彩禮而各奔東西。經研究,我們以宣傳婚姻法為主線,以農村致富人物、打工學技術為輔線進行劇本創作,《藥都人家》欄目組分三組到鄉下進行了采訪,創作出系列輕喜劇《都是彩禮惹的禍》、《任杰的婚事》、《媒婆的煩惱》等,片子在倡導自由戀愛的同時,對索要彩禮之風進行了有力諷刺,讓觀眾在笑聲中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度思考。
(四)把劇本創作與相關業務、職能服務部門的宣傳相結合
每個業務、職能部門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支農政策的落實中總會發生許多有趣的故事。如:我們與亳州市藥都銀行的合作,他們在發放貸款、回收貸款時就經常發生貸款收不回、貸款擔保人為難、農民利用貸款致富奔小康等故事。我們經過實地采訪創作出了5集連續短劇《劉二狗貸款》,與交通部門合作拍攝村村通工程短劇《修路》等,節目播出后觀眾打來熱線詢問,劇中的人物就像他們村的某某人一樣。欄目組認為與職能部門合作既可有利于把握正確的導向,又能增加欄目創收,同時也能又能增強本土性、可視性,一箭三雕,樂在其中。
三、總結
從2008、2009年亳州電視臺引進的央視索福瑞的收視收據看,這些結合本地故事創作的欄目劇,首播收視率在18~23個百分點之間,而在同一檔節目中那些關注百姓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短劇故事收視率僅在12~15個百分點之間,欄目劇的平均收視高于本臺的其他各欄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冠軍欄目。所以,兩者相比百姓更加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身邊故事。實踐證明:地方電視臺辦欄目劇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只要認真選好題材,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就不愁沒有收視率。堅持正確輿論的導向、不僅適合新聞,同樣適合欄目劇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