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際傳播中正態發展是交流的得以繼續和關系的得以維持,而人際傳播的異態發展則會產生誤讀、異化、消解或是沖突,帶來人際傳播的阻礙。本文著眼于人際傳播中的變異現象并試圖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人際傳播;變異;現象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098-02
一、引 言
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在日常生活中,人際傳播是最常見的傳播現象,在正常和積極的情況下,人際傳播的首要動機就是獲得信息;其次是建立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系;第三,是為了實現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另外,還源自滿足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1]但是,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傳播雙方的心理系統和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消極現象,嚴重妨礙人際傳播的正常進行。在本文中,為了與正常積極的人際傳播相區分,筆者將這些現象命名為人際傳播中的“變異”現象。在人際傳播中有哪些主要的變異現象呢?
二、人際傳播中的誤讀現象
人際傳播中的誤讀主要表現在語言與身體語言的割裂。人際傳播的核心媒體無疑是語言。同時,體姿、表情、眼神、身體接觸等等都起著重要的符號暗示的意義,在人際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語義的誤讀。
在演講中,通常強調身體語言的運用,口語表達和身體語言的結合才能更好的強調主題,感染聽眾,從而達到聽眾的共鳴。相反,如果僅有語言而缺乏身體語言的配合,就很容易讓人迷惑。飯桌上常玩的“大西瓜小西瓜”的游戲就是一個將語言和身體語言割裂的例子。游戲者圍坐一圈,被要求口頭表達“大西瓜”,手勢卻要比劃“小西瓜”,下一個人必須和前一個人相反,比劃錯誤的人將受到懲罰。在這一游戲中,游戲者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產生誤讀,從而影響自己的表達。
僅有語言缺乏身體語言容易讓人產生“誤讀”,只有身體語言沒有語言也會出現“誤讀”。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試驗,不同的被試者被要求描述同一幅抽象圖畫,結果,所敘述出來的畫面五花八門。也就是說,在沒有明顯語言提示的情況下,不同的心理環境對于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也不一樣。在人際傳播中,身體語言和語言的割裂將會極大地影響表達的完整性和豐富性,也影響聽者理解的準確性。
三、人際傳播中的異化現象
在積極和正常的人際傳播環境中,建立與他人的協作關系以及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的需要占有很大比重,在這些需要的基礎上,人際傳播才得以順利進行。但是在網絡這一虛擬社會環境中,人完全以符號化的方式生存,人際傳播的異化現象就表現得格外明顯。這里所說的異化,是指人際傳播未能沿著應有的積極軌道繼續,而是轉化為消極和負面狀態。這種消極和負面狀態主要表現為審丑。
“審丑”相對于通常意義的“審美”而言,由于網絡這一載體而迅速流行。不論是鳳姐的驚人之語,還是漁網妹的“合體門”事件,都由于網絡言論的匿名性而成為一種基于“審丑”意義上的自我表達。在“審丑”過程中,人際傳播由相互了解建立關系的需要演變為夸大的自我表達,也就是個體表演,同時對相互認知表現出淡漠。
“印象駕馭理論”之父俄文#8226;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59)把在任何一種場合中展示自我當成一種表演,“目的是要強調他自身的某些方面而隱藏其它方面。” [2]在這種“個人表演”中,個人的真實心情、感情、態度甚至身份等等都難以有效傳播給其他人。表達的異化帶來反饋的異化,最終,個人變成其他人消遣和娛樂的對象,人與人之間,惡意的方面因此延伸。
人際傳播的異化在形式上是一種審丑,究其本質,則源于道德意識的淡漠。1987年學者庫爾蘭(Culnan)和馬庫斯(Markus)提出“線索消除論”(cues filtered out theory),認為網絡人際傳播消除了很多面對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肢體語言、語音語調、兩人間距、環境作用等,將對話置于所謂的“社會真空”(social vacuum)中。[3]在這種擬態社會中,加之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人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進入一個空前寬松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放縱自我、不負責任等負面現象。在網絡上,這種現象并不鮮見,善意常常會被惡意淹沒。網絡言論“不必計后果擔責任”的想法讓人際傳播在網上遭遇異化。
四、人際傳播中的消解現象
人際傳播中的消解現象,也就是在人際傳播過程中,個人的傳播動機由于消極的反饋甚至不反饋而未能得到實現。
任何一種交流都包含兩種信息——內容信息和關系信息。關系是人際傳播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傳播內容信息的同時,也在進行關系的試探。根據朱迪#8226;伯貢(Judee Burgoon)及其同事的研究,他們歸納出十二種 “關系傳播中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又簡化為四個基本的、各自獨立的方面:1.煽情、鎮靜、形式化;2.親密、相似;3.直覺性(喜好);4.支配——服從[4]。一般而言,人際傳播在關系層面的得以進行,都可歸于上面幾個方面。
但是在人際傳播中,由于內容的相關性和重要程度不高,或是由于傳播關系中某一方對于關系建立的積極性不夠,導致反饋的難以進行,都有可能造成人際傳播的消解。
在QQ聊天中這一點表現尤為明顯。這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基于QQ具有匿名性的特征,“在匿名的條件下雙方按照自愿的原則交流,如一方不滿意QQ的傳播就不會存在或者中斷。” [5]在匿名狀態下,關系的結束或消解不必承擔過多的后果,但是在知道對方實際身份,并有現實交往的情況下,通常只表現在人際傳播的消解,并不表示關系的真正結束。因此顯得更加隱秘和復雜。由于QQ是一種非面對面地、一對多的交流形式,因此,雙方的交流愿望和狀態可能存在不一致,由于這種不一致的存在,彼此相識的人在QQ交流中,就會出現傳播消解現象,這種消解有時是直接的文字表述,有時通過圖片、QQ表情來表現。很有交流愿望的一方可能會表述較長的一段文字,而不在交流狀態或不太有交流愿望的一方則可能用只字片語來反饋,或者干脆用QQ表情或圖片來代替。幾個回合下來,很有交流愿望的一方可能會意識到這種交流的難以繼續,于是這人際傳播就在這種狀態下被消解。
五、人際傳播中的沖突現象
沖突分為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此處僅討論破壞性沖突。當人際傳播中誤解、異化和消解朝消極方向進一步發展時,就產生了沖突。查爾斯#8226;沃特金斯(Charles#8226;Watkins)對沖突的主要條件進行了分析,其中有這樣兩點:1、矛盾沖突由雙方都渴望卻都無法實現的目標的存在而起。2、沖突雙方可能具有不同價值觀或知覺體系。[4]在人際傳播中,沖突的表現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發怒
發怒時人際傳播中沖突現象的最淺層次的表現形式。發怒的原因通常正如查爾斯#8226;沃特金斯上述兩點一樣。比如在消解層面,QQ聊天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進行。而在沖突層面,QQ聊天的雙方不管是熟識還是陌生,都有可能遭遇人際傳播的沖突。在聊天過程由于雙方認知體系或價值觀產生不一致,或一方的愿望和目標未能實現時,則可能引起一方發怒。
(二)爭吵
在最先發怒的一方得不到相應的心理補償時,便產生了爭吵,爭吵是發怒的升級。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在人際傳播的誤讀層面,自行車擦掛到了行人,如果道歉聲音過小,對方沒有聽見,或態度不夠誠懇,就容易引發對方的憤怒,假如騎自行車的人誤讀了行人的憤怒,在態度上沒有進一步的補償,那么行人的憤怒就會升級,一場爭吵在所難免。
(三)打架
當爭吵也未能實現目的時,有時便會演變為打架。約翰#8226;馮#8226;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奧斯卡#8226;摩根斯頓(Oskar Morgenstern)博弈論的研究中,認為,博弈要基于某種情景,參加者做出給予他人行為的會導致獎賞或懲罰的行動(選擇)。目的是為了使收益增至最大并使損失降至最小。[4]根據博弈論可以認為導致打架發生是一種雙方“博弈”的結果,在打架發生前,沖突雙方會根據自身情況審時度勢,如果一方強壯而另一方較為瘦弱,強的一方可能就會傾向于打架,同時弱的一方可能采取緩和的態度,打架事件就較難發生;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在雙方觀察對方反應和判斷整體局勢利害關系的時候,任何一句具有挑釁意味的話甚至一個細微的表情都有可能導致打架。
六、結束語
在人際傳播的沖突中,這三種表現呈現逐層升級的關系,沖突在哪一個層面結束,要視沖突雙方交流的狀況。
在人際傳播的繼續和順暢必須通過積極良性的反饋才能進行。但是在現實的人際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雙方心理機制、認知結構、交流愿望、交流狀態等等的不同,得到的反饋也不同,在消極的反饋中傳播可能受到阻礙,難以良性繼續。人際傳播也因此不能沿著既定的正常軌道進行,從而產生種種異化現象。而要想維持人際傳播的有效進行,一方面要進行角色和心理調整;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傳播內容信息和關系信息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焦德武.人際傳播視野下的網絡心理淺析[J].西部廣播電視學刊,2005(4).
[3]Culnan,M.J.;Markus,M.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F. M. Jablin, etal.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on: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Newbury Park ,CA:Sage, 1987.
[4](美)斯蒂文#8226;小約翰著.陳德民,葉曉輝譯.傳播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蔡月亮.QQ人際傳播探析[J].東南傳播,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