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新聞是有音響的新聞,快捷、貼近、活潑,現場報道作為廣播新聞一種獨特表現形式,要求廣播記者應具備更強的新聞敏感,快速搶發新聞;以清晰的結構和情感描寫,體現人文關懷內涵;利用文學表現手法和“說”新聞形式播發新聞,帶給聽眾“聽”的享受。正確采集音效資料,為“帶響”的新聞報道增色添輝。這些方法的運用,可以使廣播新聞優勢更加明顯,在節目創優中一枝獨秀。
關鍵詞:現場報道;廣播電臺;獨特優勢
中圖分類號:G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137-02
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臺獨具媒體特色的報道形式。它通過廣播記者的現場口頭報道、現場音響展示及現場人物訪談等形式,使聽眾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空間,展示了平面媒體無法比擬的傳播魅力。
筆者從事廣播記者十多年,深深體會到廣播記者進行現場報道快捷、貼近、方便的獨特優勢,并從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感到現場報道應在廣播新聞中大力倡導,并應在方式上繼續改革和創新,使這一報道形式更加完美。以下談談自己從事現場報道的一點體會。
一、廣播記者應具備更強的新聞敏感,利用現場報道搶發新聞
新聞敏感是媒體記者均應具備的素質。當記者遇到新聞線索或來到新聞現場時,記者們都會使用手中的“武器”對新聞事件進行窮追不舍的采訪。然而,廣播電臺的記者對新聞敏感要求更高,因為廣播具有快捷優勢,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電波把新聞搶發出來。這樣,必須要求廣播電臺記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判斷出新聞點在哪里,屬于哪類題材,采取何種報道方式。新聞敏感還應體現在應變能力上,隨時對已經打好的腹稿進行修正,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報道。比如,1999年,我赴黃河壺口瀑布采訪朱朝暉駕駛摩托車飛躍黃河,由于這是人類史上首次駕駛摩托車飛躍黃河,是一個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我們報道組去壺口之前做了充分準備,搜集了大量資料,去之前就打好腹稿,打算以現場口頭報道形式發新聞。然而,當我們提前一天驅車趕到壺口時,遇到雨天,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飛躍黃河的臺子還沒有搭好,搭臺用的紙箱子也被雨水淋得透濕,現場的人們都在心中打起疑問:這樣的天氣第二天能飛嗎?然而看到工作人員緊張忙碌的運板子、搭臺子,我們覺得這條新聞一定很有吸引力,根據事件具有連續性特點,立即修改了原來的方案,決定采用現場連續報道的形式更能取得好的效果。于是,當天,我們就通過電話發回了兩篇連續報道,分別介紹了來自全國各地前來觀看盛況的人群以及雨天給人們帶來的擔憂,給聽眾留下懸念,吸引明天繼續收聽。第二天,雨過天晴,我們及時發回報道。看到人山人海的現場,我們及時將現場情況發回電臺。上午11:00多朱朝暉往返幾次,最后騰空而起如一道彩虹飛過滔滔的黃河上空,我們將這些細節和觀眾歡呼聲同步發回臺里,在所有媒體中最快捷、最生動的完成了報道任務。飛躍成功后,我臺又及時配發了評論《陜西娃,好樣的》。這篇作品獲得了當年全國、省、市新聞七個獎項。
二、現場報道要體現人文關懷
廣播新聞要體現人文關懷,必須具有可聽性。
首先,要求報道要敘事清楚,聽眾聽得明白。這就要求現場報道的結構,不能使用文字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無法做到把最重要、最新鮮、最吸引人的新聞事實排在最前面。它的結構形式,一是順序結構,按照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安排,記者的口頭報道與事件進程一致。二是多頭并列結構。多個事件并列時,按照重要性的先后排列,并從中挖掘典型性事件進行報道。
其次,為報道注入感情色彩,使現場感強。廣播新聞由于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就要求多采用文學描寫手法,對現場進行形象描繪,對人物進行細節描寫,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給聽眾以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空間。比我在做《我國首臺標準時鐘捐贈北京》這篇報道時,先對標準時鐘的長短、厚度、造型做了形象的描繪,使聽眾在腦海中形成形象。有時,利用采訪對象的描述,為聽眾展示新聞形象。比如,我在采訪《神舟五號搜救部隊勝利返回》這篇報道時,我們無法親眼看到楊利偉成功走出倉門及返回倉實體,就采訪當時為楊利偉開倉門的兩位戰士,通過他們的描述為我們做了形象的展示,產生了很好的報道效果。
現場報道的人文關懷還應注意采訪問話技巧。由于現場報道經常出現記者和采訪對象的對話,對待不同境遇的采訪對象問話方式也不同,尤其應注意遭遇災難的人們的問話。比如汶川地震發生后,當解放軍將群眾從廢墟中救出來時,就有媒體記者舉著話筒不停地問傷員說:“你現在的心情怎么樣?”“地震發生時你是怎樣想的?”“當解放軍把你救出來時你怎么樣想的”等等,試想一個被埋多個小時的人此時怎能有心情回答這樣多的問題?這就是沒有考慮被采訪對象的心理感受,問話場合不對。
三、現場報道的語言特色
廣播電臺現場報道采用“說”新聞,不同于“播”新聞?,F場報道記者的語言講求有現場感,語速稍快,語氣抑揚頓挫,表達思想有較強的主觀意圖,有“說”新聞的意思;而播新聞的語言則是字正腔圓,不要求現場感,語調較平,缺乏主觀性。因此,當我遇到可以做現場報道的題材時,就自己口播,及時做現場報道,決不將它寫成稿件讓播音員播,再后期制作,不是因為播音員播的不好,而是記者最了解現場情況,最能體會現場情緒,自己播的語氣、語感、情緒都是最準確的。
現場報道要求廣播記者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廣播記者語言素質首先要求吐字清楚,最好講普通話。其次還應具備一點表演素質,能夠富有感情地把握字、詞、句,敘事語氣與現場氣氛協調一致。
現場報道的語言必須符合現場特點。比如,我臺在做“奧運火炬傳遞”現場直播時,記者報道說:“現在,一群少年兒童手持鮮花,等待奧運火炬傳遞儀式的開始。”這樣報道就比較準確。但是有一個臺在報道同一個內容時,記者在現場說:“現在,一千名少年兒童正手棒鮮花,站在主席臺正前方。”這顯然不合理,記者怎么能這么準確的數出來是一千名少年兒童,這顯然是背景材料提供的數據,在報道時應該交代“據舉辦方介紹……”,這樣才合乎現場報道的常理。
對現場報道音效創新的一點思考:
把握好音響效果,用音效語言代替人物語言。音響是廣播特有的語言,廣播記者就是要善于運用音響來“說話”。現場音響,特別是現場典型音響,不但能增加報道的現場感、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往往比記者的轉述更形象、更具體、更活潑。比如我在采訪《奧運村里秦風飄香》這篇連續報道時,陜西學子奔赴北京做廚師服務奧運,我就選取了在火車站歡送他們的音響,其中火車站大鐘的敲響,東方紅樂曲的奏起,分別交待了“早晨7點整”這個具體時間和學子們赴京前興奮的心情。
善于選擇音響,讓音響資料為主題服務。使用音響并不是濫用,而是正確使用音響,還要根據需要選擇使用音響。記者到現場時各種音響“耳”不暇接,成熟的記者應該善于辨析,根據所需有所選擇,什么是主體音響,什么是典型音響,哪些該錄,哪些不該錄。我在采訪《隴海鐵路灞河新橋成功通車》這篇報道時,將會議議程提前拿到手,到需要的地方再打開采訪機,錄到有用資料。這樣有的放矢,胸中有數,使錄音效果較好地起到為主題服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