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于昆侖影業公司主要投資人之一的夏云瑚1947~1948年間撤資的事件進行考察,并對撤資前后的歷史事實進行客觀描述,試圖以此為例來顯示戰后民族資本在電影產業鏈條中流動的軌跡,并基于戰后電影發展的文化政治分析這一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昆侖營業公司;夏云瑚;撤資
中圖分類號:J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048-02
一、夏云瑚撤資“昆侖”的背景及原因
在中國早期民營電影公司的發展歷史中,一個民營公司的建立大體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因素:資金、人才以及一定的政治或社會關系背景。因此在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中,既可以籌措到資金,保證電影生產鏈條的通暢,又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資源或政治背景的人往往成為這個公司中具有主導性的關鍵人物。
昆侖影業公司成立于戰后的1947年,在政局動蕩、民族經濟艱難發展的時代中,公司的主要投資人之一夏云瑚,具有豐富的電影從業經驗,在社會上也交游廣泛,擁有大量的社會關系資源,是昆侖的關鍵性人物。與其他的投資人相比,夏云瑚的投資有著更為理性的商業眼光和準確的市場預期,這與他自1929年就進入電影發行業從事了將近20年的電影商業實踐不無關系。
1947年6月,在昆侖影業公司拍攝完成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夏云瑚開始萌生退意。1948年,他將資金撤出昆侖影業公司,將商業重心轉移到電影發行領域,并且將大陸地區的業務逐漸拓展到香港、南洋和美國等地。第一,為什么夏云瑚有著豐富的業內經驗而放棄投資昆侖呢?第二,為什么他要出國從事發行業務呢?
首先,這與夏云瑚的職業生涯有很大關系。上面提到,早在1929年他就進入電影界從事發行業務。在他剛踏進電影行業的幾年間,“上海的大小影戲院有四五十家,觀客每日平均約有三萬五千人,上中下三等人物的平均座價約值洋三角,每人平均的車費及各種消耗只二角,三萬五千人的總消費每日計有一十七萬角,值洋一萬七千元(這是最低限度的計算),每月總計需洋五十一萬元,每年總計需洋六百一十二萬元。”[1]電影的發行、放映以及附加的商業盈利由此可見一斑。深知這一點的夏云瑚在28歲的時候便將成都與重慶兩地所有電影院組織起來聯營,[2]在重慶組建上江影片公司。期間,他往來于川、滬之間,相比電影制片業,對電影發行、放映行業自然是非常熟悉的了。
戰后,他投資制片業后發現這一領域成本高、資金回收慢,而且伴有較大的風險。是否是出于風險的考慮而使夏云瑚放棄繼續投資昆侖的呢?并非如此簡單。夏云瑚在商業上一直是頗具膽識的實業家。
1937年,他首次將抗戰話劇引入四川境內,此前那里極少有話劇演出,并掀起了一股抗戰戲劇的熱潮,并且力排眾議地建立了國泰大戲院。[3]戰時的商業實踐充分顯示出夏云瑚將對政治時局態勢的判斷融入到電影發行與職業演劇的經營思想中,并且獲得了商業與文化的雙贏效果。在對政治時局和經濟形勢的準確把握中作出商業判斷是夏云瑚持續獲利并規避風險的一條重要經驗。
1947年,國共兩黨軍事對立,國內政治形勢激蕩、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他意識到此時大陸的制片業完全沒有放映發行業景氣。不過,此時國內的發行、放映業由于通貨膨脹、政策制約等因素也處于慘淡經營的窘迫之境。
1946年,上海電影觀眾總人數為1954萬人,日均5.35萬人,1948年為3897萬人,日均10.68萬人;電影院上座率1946年約為31%,1948年約為61%。[4]根據統計所顯示的數據所看,夏云瑚1947年決定從制片業撤資轉而從事發行,說明他看好發行業的行情,情況也正如他所料:從1946年到1948年,無論是觀眾人數還是影院上座率都是持上升水平的。而且這個數據與30年代中國上海電影觀眾人數年均為936萬人,日均約為2.56萬人,上座率平均為20%左右相比[4],戰后上海的電影發行放映業的市場在逐步擴大也是十分顯而易見的事實。
另外一方面,國內發行放映市場圍繞著票價這一核心問題面臨著諸多困境。1945年以來,國民政府為保證利用電影對民眾實施教育,在加強電影檢查力度的同時,嚴格控制票價。影院業同業會由于通貨膨脹影響而多次申請票價上調:“電影院商業同業會公告,以本市各電影院所售座價,自九月六日以來,迄今未有改動,最近物價波動厲害,乃經會員表決,自本月十五日起將現行座價漲幅百分之二百,昨特呈文社會局,漲價所持之理由分列五點:一職工薪水生活困難;二、廣告費已漲價一倍;三、外匯上漲;四、印刷費增加;五、不準影院擅自漲價”。[5]但是,“市參議會之決斷故票價暫不變動”而且“市參議會決定將稅率減低則降低收百分之五,憑票根退還觀眾……”,[6]直到1947年7月,“宣傳已久之電影票價問題,終于昨午經社會局局長批準,各級普加百分之八十,自元旦日起實行。此后首輪最高票價為四萬五千元。”[7]既便如此,因為電影放映業依賴票價,支出項目繁多,各影院經營慘淡,加之軍警滋擾,勞資糾紛等,更是表面繁榮下尤有苦衷。[8]電影票價相對來說是雖然有所上調,但相對下降幅度很大。[9]
二、“昆侖”內部關于夏云瑚撤資的討論及應對
看來,夏云瑚萌生退意,準備轉向發行業的1947,國內的電影發行、放映業的拓展依然存在很大的難度,夏云瑚將業務向香港、南洋、美國等地拓展,在激烈的競爭中保證一定的商業利益也是基于市場考察的一種很自然的理性選擇。不過,昆侖的其他投資人如任宗德認為夏云瑚的撤資給昆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經營上的困難。
對于這一點,蔡楚生也表現出了無限的憂慮:“我聞瑚兄將南下,有失去重心之感,而為之冷了半截。瑚兄適因訪好友暫他出,我乃與翰笙兄分析彼此一行動所可能發生之后果。比瑚兄返,即懇其以同人對彼矚望之殷,務于短期內使公司重得磐石之安。”[10]當時“昆侖公司僅限美金四萬,其余悉靠借五分息之美金債以事拍片,而如此高利,更一年放債者即可獲利百分之九十五。夏云瑚認為如果任宗德、蔡叔厚不增加資本投入的話,昆侖將陷入不能繼續經營的境地。”[11]
對于昆侖的經濟困境該如何應對,夏云瑚在準備撤資的同時也是有所考慮的,他為此做出了相應的商業設想:基于資金匱乏的現狀,提出與吳性栽的文華影業公司合作,將昆侖轉讓給文華。夏云瑚提出與“文華”合作的構想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一,“文華”具有高效的制片機制,管理者陸潔擁有20多年的電影廠管理經驗,對電影的投入和產出有嚴格的科學預算,因此文華公司自創立到1949年基本保持盈利狀態,資金方面也有充足的保證。第二,文華的吳性栽、吳邦藩、陸潔與昆侖的蔡楚生、史東山是“聯華”同人。陸潔是曾任吳性栽掌權的“聯華”二廠廠長,吳邦藩也在其中,蔡楚生、史東山等一批進步影人也曾經聚集在二廠。因此昆侖和文華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在30年代就已經熟知對方,并有過共同工作的經歷,這些都可以成為合作的契機。
不過,從文華影業公司的角度來看,是否認為與昆侖合作是必要的呢?當時昆侖不止一次陷入經濟困難,幾乎到了影片拍攝陷入停滯的狀態,資金來源也不穩定,投資人章乃器、夏云瑚相繼決定撤資,內部人事關系也十分復雜。
之前,文華影業公司在發展中有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機緣,但均為成功:戰爭剛結束的1945年,羅明佑試圖與吳性栽再次合作,緣于政治、經濟和人事方面的原因被吳性栽拒絕。1947年3月,著名演員李麗華以主演《假鳳虛凰》為名,企圖入股“文華”,陸潔“告性務以文華之清高與獨立為原則,否則換人”。1948年,原聯華股東陶伯遜打算與“文華”合作,也遭到了拒絕。[12]可見,文華內部管理層對有合作意向的對象的考察是極其理性的。
從昆侖影業公司的角度來考慮,與文華商談合作事宜是出于一種比較保守、穩妥的商業考慮,但是昆侖高層內部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意見。當夏云瑚提議與文華合作的時候,蔡楚生對此表示支持。他認為吳性栽“態度誠懇,在辦法上甚有計劃,昆侖若不與其合作,勢將陷于總崩潰。”[13]史東山、陽翰笙、任宗德、鄭君里等人則認為吳性栽過于干涉制作,所以非常憂慮如果合作成功之后,創作環境是否會有所改變。
看來,從兩個公司的政治文化背景來看,“文華”與“昆侖”影人在意識形態和創作態度上的不同成為導致兩公司最終不能合作的原因之一;從產業層面來看,在昆侖與文華于1948年8月的一次重要會晤中,吳性栽表示,“‘昆侖’過去甚多不合理化者,今后應將過去之關系劃清,除保證任宗德必攝《西湖春曉》劇外,一切應在合理化中制訂一年之計劃。使成兩組工作,年出八片,需款則儲之以待,使不必臨急張羅。至《關不住的春光》及《麗人行》兩劇攝完后,公司應空出來整理,而暫由‘文華’頂替,其工作人員亦大部分由“文華”借用。又另建大中小四攝影棚,使容昆侖。”[14]吳性栽的確是為了與昆侖合作而進行了種種周密的考慮,希望能夠將“昆侖”納入正規的現代化企業運作的軌道上來。然而,由同人性質的聯華影藝社發展而來的“昆侖”與具有現代電影企業管理模式的“文華”似乎在經營理念和創作旨趣上難以合流,合作事宜最后以失敗告終。
隨著昆侖與文華合作事宜的流產,夏云瑚昆侖前途而做的努力也終告失敗,1948年,他撤資轉移到香港、南洋、美國等地從事電影發行,但期間并未中斷與昆侖的業務往來,《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由夏云瑚發行到美國去的。另外,他于1949年協助昆侖公司人員轉移到香港開辦在分支機構——南國影片公司。可以說,從夏云瑚投資昆侖以來,雖然一度撤資,但這只是他從制片領域轉移到了發行領域,并未中斷與昆侖的合作。
從夏云瑚撤資昆侖始末的歷史考察中,不難看到,戰后(1945~1949)的民族資本注入電影產業遇到了種種困難和壓力。一方面折射出于實業家基于商業考慮的投資風險意識,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在復雜的政治經濟背景中,民族資本在上海電影產業鏈條中流動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李淞耕.國片復興浪潮中的幾個基礎問題[J].影戲雜志,1931(1).
[2]丁亞平,趙長軍.“昆侖”推手——夏云瑚的意義與歷程[J],電影藝術.2008(4).
[3]石曼.國泰大戲院的抗戰戲劇演出活動[J].抗日戰爭研究,1994(3).
[4]汪朝光.戰后上海國產電影業的啟示[J],電影藝術.2000(5) .
[5]電影院座價呈請漲一倍[J].申報,1947.
[6]上海市電影院同業會會員大會記錄,三十六年元月五日為減低娛樂捐稅率開第十五次全體大會記錄.1947年底,社會局又“指令飭造具各電影院最近數月來營業盈虧報告表送局合辦于未核準前不得擅自先漲.”見上海檔案館 S319-1-2.
[7]電影票漲價 社局有允意[J].申報,1947.
[8]影院業同業會第三屆年會會議記錄[z].上海檔案館,S319-1-2.
[9]汪朝光.戰后上海國產電影業的啟示[J].電影藝術,2000(5).
[10]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三卷 日記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6).
[11]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三卷 日記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6).
[12]陸弘石主編.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13]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三卷 日記選[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6(6).
[14]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三卷 日記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