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探索頻道紀錄片的巨大成功,帶給我們一些全新的創作觀念和思維方式。筆者認為,中國電視紀錄片創作要走出當前困境,必須從傳播理念上堅持受眾本位,從傳播技巧上加強娛樂化與故事性,在節目制作中融入市場觀念,實現紀錄片的市場化運營。
關鍵詞:頻道探索;紀錄片;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G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114-02
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陳剛教授專著《解密Discovery 美國探索頻道節目研究》是一本好書,一本對彷徨中的中國紀錄片人來說非常及時的書。
這本以美國探索頻道的節目為研究對象的專著不僅是對電視紀錄片創作理論的進一步拓展,而且對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實踐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全書除了從敘事學、類型學、文本分析、娛樂元素等角度,對探索頻道的節目進行了系統化、全方位、多視角的觀察研究和理論探討外,還將探索頻道的紀錄片與中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電視紀錄片通過量化手段等方法展開對比研究,分析出美國探索頻道成功的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帶給我們一些全新的創作觀念和思維方式,對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及市場化運行均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
這本書對轉型期的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更是具有啟迪意義。盡管我國電視紀錄片在改革開放之后已取得了較快發展,特別是1991年紀錄片《望長城》和1993年央視《東方時空#8226;生活空間》的播出,快速推動了我國電視紀錄片的進步。前者使我國紀錄片創作逐漸擺脫了前蘇聯專題片創作理論的窠臼,使我國紀錄片從“形象化的政論”回歸到紀實本位,實現了“質”的飛躍;后者則促使紀錄片走向欄目化,實現了紀錄片節目的常態播出,帶來了電視紀錄片“量”的繁榮。但我國紀錄片的創作很快進入到發展的瓶頸,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中國紀錄片陷于“紀實主義”的彷徨中,強調紀實創作,節目題材和手法單一雷同,加之電視節目多元化發展以及境外媒體和娛樂節目的強勢介入,觀眾對紀錄片的收視熱情也隨之冷卻,中國紀錄片逐漸退出電視收視的“黃金”時段,苦苦支撐。
結合探索頻道的成功經驗和我國當前電視紀錄片創作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國紀錄片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和突破。
一、從傳者本位到受眾本位
就盈利模式而言,雖然中美電視業存在一定差異,即美方以收取收視費為主,而中國電視業卻過份依賴廣告。但雙方盈利的前提卻是一致的,這個前提就是電視節目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觀眾。受眾是電視節目實現社會效益的基礎,更是實現經濟效益的保障。沒有觀眾收看的節目,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這與報紙追求發行量,電影追求票房,網站追求點擊率不謀而合。
電視紀錄片依托于電視媒體,其受眾是廣大的電視觀眾,因此,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不應是少數創作者的自娛自樂,而應針對廣大電視觀眾進行“有的放矢”的傳播。
中國電視紀錄片一直被認為是高品味的電視節目,被認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來給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高品味強調的是紀錄片對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中國紀錄片的創作者,很少思考如何去贏得觀眾,而是著力于表達創作者自己對人文、社會、歷史的哲學理念,期望給予觀眾或者社會某種啟迪。資深紀錄片人康健寧就曾坦言:“紀錄片說來說去,還是一個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
這種以傳者為中心的節目創作使中國紀錄片形成嚴肅、厚重、重責任、重教化的特點,有利于取得主流意識形態所需的社會效益,但其過于狹窄的受眾定位與中國電視業靠收視率贏取廣告的盈利模式是錯位的。從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的不能實現盈利和深圳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以電視劇養紀錄片的現狀即知其端倪。紀錄片創作是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的,探索頻道自制的節目每集的費用達400多萬美元。沒有足夠數量受眾的紀錄片是無法生存的,失去了受眾這一“衣食父母”,紀錄片的繁榮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探索頻道的成功首先是市場上的成功。探索各頻道在美國本土的訂戶能達到幾千萬之眾,這與其節目創作采用受眾本位不無關系。頻道以市場為導向,努力去滿足公眾的興趣與愛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要想重新尋回失去的觀眾并獲得更多新觀眾,實現受眾本位是重要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的紀錄片創作者視自己的作品為商品,視觀眾為市場,為顧客,為上帝。以觀眾的信息需求作為紀錄片題材選擇的標尺,采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是實現中國電視紀錄片再度繁榮的必然路徑。
二、娛樂化與故事化
美國學者賴特在拉斯韋爾的傳播“三功能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功能說”,建設性地提出了傳播具有 “提供娛樂”的功能。他認識到,“大眾傳播中的內容并不是務實的,它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提供娛樂,尤其在電視媒體中”。這一發現能很輕易地被證實,比如《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3年所做的調查資料就顯示,娛樂消遣是觀眾收看電視的首選目的。
探索頻道對外宣傳的口號是infortainment和edutainment,這兩個詞分別由information(知識)、education(教育)和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而來。這反映出,探索頻道的節目在強調知識性和教育性的同時,也十分強調娛樂化的表達方式。其節目在“不為迎合觀眾而犧牲節目的品味”的前提下,充分借鑒美國電視和好萊塢電影中的娛樂元素,將娛樂融合在知識中,這一特點是探索頻道在電視娛樂化的背景下贏得觀眾,贏得市場的法寶。
而當前我國電視紀錄片的萎縮與低迷,與其娛樂性的缺失直接相關。我國電視紀錄片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追求嚴肅性、思想性和宣教性,不刻意追求戲劇性,崇尚白描式的紀實風格的思維及創作方式。但這種“嚴肅”的作品很難被大眾社會的人們所接受。受“形象化的政論”的創作思想所影響的宣傳教育痕跡較顯明的作品,更是讓大眾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
不能把握受眾需求和電視媒體特性的電視節目創作其傳播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因而,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也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在娛樂化的問題上要充分解放思想,這是我國紀錄片取得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環節。孔子曾言“因材施教”,“寓教于樂”,這樣的至理明言,在探索頻道的創作中表現得很明顯,而我國紀錄片創作者在這方面卻沒有真正領悟。殊不知,就傳播效果而言,娛樂化的傳播方式比呆板的說教更易被觀眾所接受。也即,增加娛樂化的因素,不僅不會影響作品思想意義的表達,反而能強化宣傳教育之功效。
故事化是娛樂化的重要表達方式,注意處理沖突、制造懸念,注重戲劇性的故事表達是探索頻道節目易被觀眾接受的重要因素。我國是一個故事的國度,從上古的神話到中古的傳奇再到近古的小說,中國人對故事的追求熱情不減。時至今日,《故事會》、《中華傳奇》等故事類期刊依舊暢銷, CCTV2的《財富故事會》(現更名為《商道》)、江西電視臺的《傳奇故事》等欄目以及電視連續劇一直保持較高收視率,這些無疑都說明了我國電視觀眾具有強烈的“故事”需求。面對這種需求,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者們怎能無動于衷?
通過對以探索頻道為代表的國外紀錄片的學習和自身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電視紀錄片人在講故事方面已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最近央視播出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敦煌》,在故事的講述方面就使用了“主題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個性化”的方法。該片通過真實甚至虛構的人物故事,將厚重的歷史文化釋放出來。這種故事化的表達與總導演周兵對探索頻道節目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敦煌》所采用的故事化的創作手法值得肯定,更應該繼續發揚。
三、市場化運作
探索頻道的市場化運作也是值得我國電視紀錄片界學習的地方。探索頻道的節目是為市場而制作的,探索頻道在決定制作什么類型的節目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市場考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探索頻道節目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探索頻道每年約2500小時的新節目,但投資自制的節目所占的比例只有30%左右,更多的節目是通過委托制作、投資預買或者在世界各地電影節及相應節目制作機構直接購買成片版權而來。形成這種狀況也與探索頻道的市場化運營有一定關聯。據介紹,該頻道自制節目每集費用大約400多萬美元,而購買版權的節目平均每集才100萬美元。當然,購買的節目也必須符合探索頻道節目的品質。
與探索頻道的運作方式不同,中國紀錄片主要由各家電視臺自己攝制播出,此外還有電視臺與國內外影視或者文化機構合拍、獨立制作人獨立攝制等幾種形式。
由于中國紀錄片市場沒有建設起來,很多實力較弱的電視臺即便設立了紀錄片工作室,其目的也主要是為了獲得國內外的相應獎項,以顯示該電視臺的實力。而且紀錄片的產量也非常低,通常每年只拍一兩部紀錄片。實力較強的電視臺創作紀錄片也主要由自己播出,盡管也存在電視臺間交換節目播出的情況,但這并不普遍,整體上仍是各自為陣的情形。中國紀錄片也有走出國門的,但所占比例實在太少,據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海外營銷部總監程春麗介紹,“中國紀錄片每年向外發行的量最多只占節目銷售量的11%”。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除了中外紀錄片在敘事方式的差異外,缺少市場意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比探索頻道紀錄片的運行狀況,筆者認為,建立健全紀錄片市場,培養創作隊伍的市場意識也是實現中國紀錄片再度繁榮的一個關鍵。
改變傳者本位的創作觀念,回到受眾本位;節目創作中順應電視娛樂化的趨勢,并加強故事性;將市場觀念融入節目制作中,實現市場化運營;這些都是美國探索頻道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國紀錄片人學習。當然,我們對探索頻道的借鑒也要結合實際,不能全盤照抄照搬,畢竟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觀眾與國外觀眾的需求、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也存在差異,中國電視紀錄片作者隊伍的專業性與探索頻道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因素都決定了當前我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經營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因為借鑒而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而只能是循序漸進、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李曉林.歷史文化紀錄片可視性的創作理念思考——以探索頻道兩部中國題材歷史文化紀錄片為例[J].新聞知識,2010(3).
[2]張其鋒.淺析電視紀錄片的故事化[J].當代小說(下), 2010(3) .
[3]郝靜靜.專業化#8226;商業化#8226;制片人制——探索(Discovery)頻道的成功要素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3).
[4]史博恩,冷凇.用娛樂的方式教育受眾——專訪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常務副總裁史博恩[J].中國電視,2006(7) .
[5]陳剛.解密Discovery美國探索頻道節目研究 [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