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首善之區“最有價值”的“中醫”張悟本成為眾矢之的。先是“吉祥三寶”——綠豆湯、長茄子加苦瓜的“治病理論”遭到批駁,接著是“中醫世家”的幌子被業界挑落,最令人驚愕的是“衛生部首批營養專家”的桂冠乃杜撰,更讓公眾憤懣的是“悟本堂”根本沒有行醫資格……。這場震驚神州大地的騙局終于“浮一大白”,坊間的“神話”變為世界的“笑話”。
據悉,張悟本“神話”破滅后,一些“養生專家”悄然關機了,一時集體失語。解鈴還需系鈴人,倒是媒體不僅善于“腦筋急轉彎”,而且更驍勇善戰,殺“回馬槍”,為咱老百姓出了口惡氣。如果說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捧紅了張悟本,那么央視的《新聞1+1》則給予“致命一擊”,“神壇”轟然倒塌,“神話”頓然破滅,“神醫”黯然失色。不過,還是網民眼毒,對央視國際頻道《天涯共此時》曾播出張悟本主講的《養生文化與長壽之道》記憶猶新,譏之為“一手搭臺,一手拿刀”。當然,“不以一眚掩大德”,“革命不分先后”,“覺今是而昨非”,也就很不錯了。須注意的是,每每在央視春晚或其它一些大型節目中,那些“靠人民幣打通關節”常露臉的知名人士,不少人因為過多“露臉”而最后“丟臉”了。
中國青年報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誰在制造“張悟本神話》,思來想去,愚以為惟一的答案就是——“孔方兄”打造了“張悟本神話”。
“張悟本神話”并非僅此一幕。諸如一些電視節目播出的“看手相”瞧病、“摸耳朵”治病;廣播電臺天不亮就“公雞打鳴”般的“賣藥”吆喝聲,還請大媽大叔來做托兒;出版業競相賣書號出版“養生大全”之類書籍,諸如《劉太醫談養生》、《無毒一身輕》等,都卷入“欺詐”一類的官司。進一步想想,完全是利益使然,“孔方兄”是動力,視聽率、發行量是養肥“孔方兄”的文化土壤。
“明知是紅燈,還要去闖關”。不管是聲像還是紙媒,我不相信編輯們竟然看不出“神話”的荒唐,連常識性的錯誤都視為真知!其實還是利令智昏,讓出版商神情恍惚的仍然是“孔方兄”。中國乃至世界聞名的人民日報出版社,在《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受審時,責編竟稱,“我們只負責編書,其它的不能說……”策劃人公然說,“出版社都是賣書號的,只要不刊登反動違法內容,其它內容真偽沒人去仔細審查。”驚聞出版界的這種潛規則,讀者還能說什么好呢?
“前車之鑒”擋不住“重蹈覆轍”。前幾年,大講“牛奶是牛喝的”的臺灣“養生明星”林光常,鼓吹“每天吃一個紅薯可以不得癌癥”,博得“地瓜博士”的浪名,胡扯“血癌患者不可做化療”,出版一部《21天排毒養生餐》,賺得盆滿缽溢。結局是林回到臺灣后,被警方以“非法行醫”罪名鋃鐺入獄。其實,張悟本與林光常雖非一丘之貉,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專家”自詡,以“世家”招搖,以“忽悠”蒙人。“神話止于智者”,我們的傳媒中人,哪個都不是“弱智”,在“孔方兄”的“氣場”中,似乎得了“健忘癥”。
“僧是愚氓猶可訓”。衛生部的調查顯示,國人中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養。老百姓中特別是低工資的大媽大叔們,“有病亂投醫”,“食療更省事”,加之傳媒和廣告的誘惑,也就難免上當了。想想“小品王”為“大力神”代言的廣告,那邪惡的笑臉,至今讓人“肝兒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的出版界對“養生書”的付梓把關極為嚴格,出版界有撰稿、編輯、審查“三權分立”的管理系統。對無照的江湖游醫一概繩之以法。相較之下,我國在管理和立法方面都有很大的“漏洞”,易被佞人鉆空子。由此可見,我們的高端管理不僅沒有當好老百姓的“守護神”,連“看家狗”責任也沒盡到。“知恥而后勇”,應當盡快亡羊補牢,老百姓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