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中國的專利聯盟一直在被誤用,任何沽名釣譽的做法,早晚難有收獲。
上月底,國內首個專利聯盟在深圳成立。聯盟的中國LED企業表示欲抱團出擊,應對與上游核心專利外國廠商的博弈。
在“低碳”、“節能”的產業大勢下,LED近年可謂風生水起,各級政府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并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產業基地,據統計,國內已經承擔了全球70% LED產品的制造份額。但這幾年在LED領域,焦點卻一直集中在專利上。先是2008年若干企業被美國一教授投訴,后來日亞、飛利浦等相互間的侵權糾紛也都是大動作不斷。
專利結盟意味著結盟后專利要么威力比別人大——力氣大,要么可用的數量比別人多——錢多。然而,LED技術的基礎是芯片的制造,然后是封裝,最后才是各類LED應用制品。而國內LED企業大部分專利是什么?是產品,也就是使用LED做成的各種應用,例如照明燈、背光源、測試技術,連封裝都極少涉及。在筆者看來,以當前國內企業的生存形態、專利存量及內容,以聯盟形式抱團出擊,想與國際專利巨頭們展開博弈實在太不靠譜。
所謂專利聯盟,是專利權人抱團出售專利許可時形成的。其中需要相互依存,優勢互補,構成強勢,一拼天下。但我們現在所成立的這個專利聯盟卻并不具有與外國廠商博弈的能力,因為想在上游核心專利領域去博弈,我們自己擁有的卻只有下游產品專利,而對方根本不需要生產下游產品,博弈從何談起?事實上,下游專利的需求者多是下游企業或者最終端的市場,只有當下游專利決定市場競爭時,這個專利聯盟才起些作用。
中國的專利聯盟一直在被誤用,曾幾何時,國內最早的專利聯盟——中彩聯也成立在深圳。事實上,就國外專利權人與中國彩電業個廠家之間的專利糾紛與許可應對角度來看,中彩聯客觀上起到的作用只有一個字——“拖”,像是被許可者的談判代理商,而不是專利所有者的代理商。彩電廠商出了專利糾紛,推給中彩聯,由它出面交涉,中彩聯發現自己無法協調的問題,再找企業。這么一來二去,確實起到了“以空間換時間”的作用,甚至因為在國際專利巨頭湯姆遜面臨財政危機時,得到了一次性團購打折處理的“勝果”,但這屬于“天上掉餡餅”,并不是中彩聯這個專利聯盟通過自身專利的交易獲得的。
專利聯盟,還有個關鍵詞是企業。但如果加盟企業之間常年殘酷競爭,同質化的產品、同一個市場、同樣的競爭手段,再沒有互補的前提,即便成立聯盟可想而知是何等聯盟?
理想的專利聯盟需要幾個前提,首先是加盟者要合理分工,即上下游技術匹配合理,擁有過硬的專利或者專利群; 再一個,整個社會對專利的認知和適用水平要足夠高,這在當前的中國內地當然不現實。國內企業上下游匹配未形成,過硬的專利未產生,大家對于專利、專利聯盟的認知度也都還不夠成熟。
當然專利聯盟也非一無是處,畢竟國內企業太缺少團結精神。聯盟起碼還可以實現集體采購,但是聯盟的使命必須務實,動不動就想“抱團出擊”,雖然會有人覺得這相當體現“民族精神”,但“民族精神”卻經不住不負責任地、沒有尊嚴地廉價使用。
言歸正傳,LED聯盟若要有所作為,筆者認為應該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引導企業如何重視知識產權,如何大力推進研發,如何利用專利的不足,如何與上下游企業分割知識產權各階段的責任,逐步構建和諧的LED專利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