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備受矚目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北京太廟隆重開幕。本次“兩岸漢字藝術節”將從9月16日一直持續到10月15日,期間舉辦方將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展示漢字的魅力。
漢字已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且使用者眾多的充滿哲理內涵的象形表意文字。漢字歷經甲骨、金文、篆隸、行書、草書、楷書的演變,其字義與字形兼具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價值和屬性。它見證了5000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積累凝聚了豐富深厚的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富有生命力的載體。然而,就是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在當代中國正在遭遇現代化的侵襲。數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鍵盤上“敲字如飛”常常代替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因為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已成為新一代中國人的困擾,因此有人指出一場文化危機甚至開始悄然萌生。
“郵箱”的“箱”怎么寫?“拍黃瓜”的“拍”竟然也忘了?……這許許多多童年學過并曾無數次書寫的漢字,是否越來越經常地在你執筆對紙時突然呈現一個尷尬的停頓——提筆忘字。在數字化效率大大提高的今天,在科技進步帶來文字記錄方式變革的當下,人們似乎越來越缺少機會一筆一畫地書寫漢字。
文字信息化處理對各種文字的手寫都造成了沖擊,美國學者杰茜卡·貝內就曾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因漢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十分特殊,電腦輸入對漢字手寫的沖擊尤為嚴重。“五筆輸入法”把每一個漢字拆成最多四個部分,倒是讓人記住了漢字的基本架構,但寫起字來也難免有時會缺胳膊少腿,而太多習慣用“拼音輸入法”的人則連漢字的具體構造都記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處理誘惑下,人們由習慣成依賴,由依賴成退讓,最后是能“敲字”的決不“寫字”。及至萬不得已情況下要用手寫時,才發現漢字的具體構成竟是如此模糊,寫出的字也丑得難以見人。
一項千百年來被人們運用自如的漢字手寫藝術,卻在電腦和網絡普及應用的一二十年間就陷入尷尬境地,完全歸因于新技術的罪過乃是推脫我們自身傳承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在這一場新技術沖擊的背后,我們或許早已忘記了漢字中還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與藝術,早已鈍化了對具有獨特美感的漢字書法的審美能力,早已忽視了手書漢字也是傳承漢字文化極具生命力的方式,而僅僅把漢字視作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結果便是,作為符號和工具的漢字,往往只是在實際運用這個層面上存在。
漢字書寫的退化,究其原因既有社會的責任,更有教育的責任,特別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對漢字的書寫要求不嚴,應試教育下的各種考試競賽對書寫標準也沒有明確規定,致使師生把漢字書寫問題置之角落,漸漸遺忘掉了。更有甚者,目前在網絡語境中出現了大量的漢字字形不規范的現象。其中“腦殘文字”也稱為“非主流文字”、“火星文字”,指的是網絡聊天室、論壇、貼吧、個人空間等語境中使用的由繁體字、異體字、別字、部件、字母、外文、符碼及少數簡體字組成的一種特殊的表意形式,這樣就在字形上導致漢字使用造成極大的混亂,同時字形的混亂也牽扯著字音和字義的混亂。不規范的“腦殘文字”會通過網絡不可避免地進入小學生的視線,誤導他們以為這樣的“漢字”也是規范的漢字,損害了規范漢語漢字的形象。
日前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激起千層浪,“由于使用拼音發手機短信及電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寫漢字。”該報道還引用了《中國青年報》今年4月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這種事態,必須引起注意。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素養,手寫漢字不該衰落。這絕不是說要廢止電腦打字,但在掌握文字信息化技術的同時,不應以丟棄手寫漢字這個文明素養為代價。
正如學者所言:“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志,又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漢字書法不僅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為抽象的藝術,而且是人類文明最為發達、最富有想象力,能夠全面揭示自然本質的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現象。”數千年來,漢字被視作藝術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標記,“橫平豎直寫漢字”與“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幾何時,能寫一手好字是競爭的資本,是一件值得驕傲與自豪的事情。無論時代怎樣嬗變,無論技術怎么革新,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不會改變,而作為后來者理當致力于文化的接續和弘揚,不能在各種沖擊面前喪失漢字文化的自尊、自重與自覺。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決于它吸收了多少外來的精華,而是決定于這個民族優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傳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提出“學習母語是一種權利”,法國規定“法產商品的商標必須使用法文”,韓國主張“立志于國語發展和國語文化創造”,俄羅斯甚至把保護母語納入了國家安全戰略。在鄰國日本,從小學到初中都有習字和書法課,文科大學里書法也是必修課。漢字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滋養我們現實生存發展的血液。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母語教育因為“用處不大”而被冷落,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下教育的某種功利性跡象。因此,我們不能“握著鼠標忘了筆桿”,而使漢字淪為失落的文明。筆者以為,我們應恢復這樣一種社會風尚:以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為榮,以寫字難看為愧。這也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揚。
事實上,從傳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發,提升漢字書法教學的質量,已是刻不容緩。放眼環球,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漢字和漢語,一股“漢語熱”已經在世界各地形成氣候。現在,全球開設孔子學院已達一百多所。所謂“國強語盛”,漢字和漢語在世界上正在逐漸得到重視,而我們的現狀卻如此嚴峻,應該是引起教育部門重視的時候了,也應該是每一位國人應該覺醒的時候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會斷層,不決定于學習和吸收了多少外來的所謂精華的東西,而決定于這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是否傳承下來。因此,如果連漢字都不會寫了,何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