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起源于崧澤文化的滋潤,是上海工商業文化的發源地;從“漕港灘”到“上海灘”,從北大街到南京路,演繹了上海的商業歷史和城市精神
說起上海青浦(1999年撤縣建區,現稱“青浦區”),歷史悠久,人文璀璨。據考證,早在7000年前青浦已經成陸,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滄海桑田,千年巨變,而今,青浦流傳著眾多佳話。
“漕港灘”“上海灘”因緣
不妨說說朱家角。從高樓林立的市區來到位于淀山湖畔的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民間藏書之鄉、都市水鄉朱家角,誠如穿過時光隧道,百年上海的歷史畫卷撲面而來。湍急的漕港河,吟唱著上海悠遠的歷史。佇立放生橋頭,心情豁然開朗,水清天藍空氣清新;看千棟明清建筑傍水而立,古老長街沿河延展;徜徉于上海十大特色商業街——北大街上,百年老店鱗次櫛比,青石板路古風猶存;登“江南第一茶樓”,古鎮水道盡收眼底,高粱翹檐古意盎然;漫步“昔日南京路”,豪門大院氣度非凡,中西合璧充滿活力;泛舟于寬闊的水巷,看“小橋、流水、人家”,這里古樸、恬靜、幽遠,猶如一幅海納百川的“清明上河圖”歷史長卷,“魅力、實力、宜居、宜游”,真正譜寫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
青浦朱家角,正是這次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實踐區。世博會與朱家角結下了不解之緣:帶有崧澤文化基因的朱家角人陸士諤,在《新中國》里暢想了世博會召開的百年夢想;張藝謀的世博申博片,更有不少鏡頭取白干朱家角——那些從放生橋上飛奔而下的水鄉女子,那些從水鄉慢慢升空到上海高樓大廈、東方明珠的鏡頭語言和視覺藝術,都直觀地告訴人們,現代的上海與古老的朱家角有著某種淵源關系。
據史料記載,朱家角起源于崧澤文化的滋潤,是上海工商業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完成了從朱家村落到朱家角集市的逶迤轉變。而貫穿于整個朱家角的漕港河,當地人稱之為“漕港灘”,與“上海灘”有著某種默契。而依河而筑的北大街,得益于水路運輸的便利,店鋪林立,前店后工場,商業日盛,煙火萬家,成為上海首批冒險家的領地和創業家的熱土。
朱家角:“儒”“商”結合
明萬歷年間,朱家角正式建鎮,因北大街的繁華,而美其名曰:珠街閣。在清嘉慶年間編撰的《珠里小志》,才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言中描述道:“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鳳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與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由此可見二百多年前朱家角的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的局面。
朱家角曾是江南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在明代,它已完成了由鄉村到城鎮脫胎換骨的嬗變,成為一個獨立完備的市鎮。它集大氣、商氣、文氣于一體,是儒商,亦是商儒,體現在建筑物上,如氣貫長虹的放生橋,精致大氣的席家廳堂,中西合璧的課植園……到了明末清初,北大街,這一上海最早的“南京路”,已經具備“長街百里,店鋪千家“的盛況了。據崇禎《松江府志》記載:“朱家角鎮富賈輳聚,貿易(棉)花(棉)布,京省標客往來不絕,今成巨鎮。”在北大街上,不僅名店林立,而且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在《青浦縣志》上,對朱家角的描述簡直就是后來的“上海灘”。甚至,連當時周莊著名的商人沈萬三也要到朱家角走動,不時了解商貿行情,身同感受商業氛圍。故而人稱:“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有歌謠為此見證:“魚米莊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
朱家角成為當時長三角地區的商貿中心,得益于布市、米市,以及油市等貿易的發展。在明代,朱家角踏上了“棉布”這一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家家農婦以紡織棉布為家庭主要副業,布機聲聲,奏響了“衣被天下”的經濟繁榮曲。據《珠里小志》記載,那時的朱家角北大街已是江南地區農村所產棉布交易的集散地。萬歷年間,當地特產棉布——標布,已譽滿東南,尤以“京省標客往來不絕”著稱一時。明末清初,工商資本率先在上海朱家角萌芽。不少外來投資者紛紛涌入朱家角這塊“風水寶地”,耕耘著“投資熱土”。
米市崛起,百業興旺
米市興起,象征朱家角的商業繁榮,在北大街一躍成為百業之首。北大街沿河的漕港河上米船絡繹不絕,米行林立,蘇浙滬長三角地區都要搖船到朱家角北大街,看這里的米市牌價,儼然成為米市的“信息中心”、“價格樞紐”。朱家角盛產的“青香薄稻”大米,成為全國米市的“領頭羊”,并作為貢品,身價百倍。朱家角北大街上的米市,每逢稻谷登場,最高峰每天交易量達二三萬石(約1500至2250噸),可謂人潮涌動,商人云集。
北大街上的米業,成為萬業之本,推動了北大街其他衍生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碼頭的建立,像昆曲、京劇、評彈、茶館、酒肆匯集,而文人墨客、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積聚,它們相互影響,融為一體,呈現了朱家角北大街的海納百川、“夜市鬧如白晝”的生動繁華景象。同時,文化獨特的軟實力,又推動了朱家角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南貨業有恒大祥、宏大、涌源來等;茶食業有雪香齋、涌順昌等,綢布業有永泰元、恒大、高義源等;百貨業有廣生祥、全豐洽等;國藥業有童天和、張廣德等;釀造業有鼎義順、涵大隆、義成泰等,腌臘業有顧義隆、大盛等;地貨業有東來升、恒茂等。商號中既具有經營特色商品的百年老店,又有上海、蘇州、杭州大店名店的分號。北大街上經營的特產,如清水梅皮、玉露柿霜、麻酥糖、豆腐干、爆魚等,素享盛譽。工業、手工業、錢莊、典當、金融業、碾米廠、油脂廠、發電廠、郵局等,星羅棋布,首開上海經濟、商貿之先河。而北大街上涵大隆醬園生產的雙套曬油,在1915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一舉獲得金質獎。
昔日,北大街的這頭是上海青浦,北大街的那頭是江蘇昆山,連接兩地的是上海地區最雄偉大氣的放生橋,它全長70.8米,寬5.8米,高7.4米。這座五孔古石橋,溝通了漕港河兩岸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既是實用的交通工具,又具豪邁的浪漫氣質,促進了北大街商業的繁榮昌盛。如詩為證:“長橋駕彩虹,往來便市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
從“漕港灘”到“上海灘”,從北大街到南京路,演繹了上海城市商業、商貿發生、發展、繁榮、繁華的歷史,也體現了一脈相承、開拓進取的上海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