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質疑,部分是出于對中國經濟的一種誤解。另外,作為統計部門也有對外宣傳解釋不夠的問題
從去年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作為反映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的經濟統計,也同時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甚至是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也有對中國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的質疑。我認為有一部分質疑是由于對中國經濟統計還理解得并不全面和完整。
正確分析常規經濟統計指標
利用統計數據進行經濟形勢分析時,要注意幾種區別。
一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在內涵、口徑和范圍上有明顯的區別。比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不僅包括了銷售居民的消費品,同時有銷售給企業、事業行政單位的產品,后者并不直接構成居民的消費,有的可能構成企業的中間消耗,有的可能構成行政事業單位的消耗。另外,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農民自產自用的農產品,包括糧食、家禽、家畜等。作為居民消費,一定包括自產自用的農產品,所以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簡單用零售額來判斷居民消費會有問題。
二是財政支出與政府消費有區別,最主要的區別是財政支出包括投資性支出。比如說政府在去年基礎設施投資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還包括轉移性支出。所以財政支出和政府消費之間區別很大,尤其是在去年,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投入的資金比較大,在社會保障投入的資金比較大,相應地在政府經常性業務支出方面投入資金支出比較低。
三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有區別。舉個例子,固定資本形成作為固定投資需求的一部分,除了有型的固定資產,也有無形的固定資產,像計算機軟件,在生產過程中它發揮長期作用,所以我們要把計算機軟件購置也作為投資需求,而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是不包括它的。
四是存貨與存貨增加有區別,這兩個概念經常會被搞混。
五是貿易差額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有區別。最主要的是兩點,第一海關統計的貿易差額只是包括出口,第二海關統計貿易差額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是用剔除價格因素不變價計算。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利用常數指標進行分析的時候,要小心這些情況,應正確利用常用的經濟統計指標分析宏觀經濟形勢。
首先,我們不能直接利用社會消費品增長率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推算GDP的增長率,因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內涵上和數據表現上,以支出法GDP刺激消費和固定資產都存在較大的影響。
其次,存貨增加和存貨有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變動趨勢,作為最終需求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存貨增加而不是存貨本身。去年的產成品資金特別是工業品的產成品資金趨勢確實是有11.7%的增加,但是是一個存貨的概念。2009年一季度,我國的貿易順差增幅達到50%以上,沒有對GDP產生強有力的正拉動。一個是服務貿易逆差,一個是進出口價格巨大的反差。
準確理解中國經濟統計方法
美國一位學者說中國采用生產法計算GDP,就容易實現經濟增長目標。而美國采用支出法計算GDP。我們就問了,用生產法計算GDP和支出法計算GDP,兩者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從理論上來講,數據應該是一致的,沒有太大的差距。
這位學者指出,公共建設項目投資對GDP的貢獻是只要控制了資金的投放速度就能夠實現目標。也就是在資金支付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GDP里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
公共建設項目的投資對GDP的貢獻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實現的,不是在撥款中實現的。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實際完成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示的工作量指標,包括實際完成的建筑安裝工程價值、設備、工具、器具購置費,以及實際發生的其他費用,沒用到工程實體的建筑材料、工程預算款和需要安裝但沒有進入安裝的設備等,都不能計入投資完成額。即使是按實際完成投資額還要進行調整,比如說土地要進行調整。
我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生產法GDP增長率與支出法GDP增長率都是接近的,而且大多數年度生產法GDP增長率都低于支出法GDP增長率。因為中國GDP核算以生產法為主而不像美國那樣以支出法為主,由此而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率,其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中國統計制度清楚地袁明,公共建設工程項目投資對GDP的貢獻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實現的,而不是在撥款過程中實現的,說中國一攬子刺激計劃針對公共建設工程項目的投資資金在撥款的時已被算作已經支出,對GDP的增長是一種誤解。
我覺得,對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質疑,部分是出于對中國經濟的一種誤解。另外,作為統計部門也有對外宣傳解釋不夠的問題。為了讓國內外學者準確地理解中國統計,減少對中國統計的誤解,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統計方法和統計數據透明度,并加強宣傳,以便學者準確地理解中國統計,正確地分析宏觀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