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漲幅比6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4%,創年內新高。
對于這一數據,應該怎樣解讀?專家發表了不同看法。
統計局:抑漲因素或大于推漲因素
《中國經濟導報》報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說,7月份CPI上漲的原因有兩方面,從翹尾因素的影響看,仍然占較大比重——在3.3個百分點中,有2.2個百分點是由翹尾因素形成的。從新漲價的因素看,食品價格上漲對7月份新漲價因素的貢獻在70%左右。
上行因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現在農產品價格變化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隨著國際小麥糧食的減產,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市場會產生一定的刺激;其二,工資成本和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傳導到居民消費價格。
影響CPI價格下行的因素體現在下幾個方面:其一,經濟適度回調;其二,我國非常重視通脹預期的管理,注重市場秩序的管理;其三,生產環節的價格在下降,7月份PPI漲幅比6月份回落了1.6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回落了2.3個百分點,這對后續產品的傳導壓力有所緩解;其四,8月份以后,物價的翹尾影響將減弱,6月份、7月份翹尾影響是2.2%,8月份可能回落到1.7%。另外,從糧食供求來看,前6年糧食生產豐收,今年夏糧雖然略有減產,但仍屬豐收年,所以糧食供求總量仍然平衡。盛來運說:“總的判斷就是,抑制價格上行因素的影響可能要大于推動價格上升因素的影響,全年物價維持基本穩定?!?/p>
野村證券:7月物價漲幅可能見頂
《財新網》報道,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宏觀分析師張智威認為,CPI在未來數月可能仍然面臨較大的上升壓力,但是到年底會逐步回落到3%左右。
張智成分析稱,國內糧食消費主要依靠國內供給,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影響不大。過去六年糧食豐收使得中國糧食儲備高達一年糧食消費量的一半,足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供需不平衡。其次,由于中國經濟下半年可能逐步放緩,非食品CPI可能面臨下行壓力。CPI非食品部分占CPI整體比重的三分之二,這部分價格的穩定對整體通脹水平起重要作用。
此外,美國歐洲經濟下半年面臨挑戰,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大幅上升可能性較小,預計輸入性通脹危險不大。
野村證券最新研究報告認為,除非8月中國仍遭遇暴雨洪災或其他惡劣天氣影響,否則CPI應該在7月已經見頂,7月PPl超預期回落應該會進一步降低人們對2010年通脹的擔憂。
七成消費者:未來物價水平將上升
《中國經濟網》報道,據2010年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對于未來12個月內總體物價水平的走勢,70%的消費者認為將會“上升”,比一季度略降2個百分點;22%認為“保持不變”,認為物價將“降低”的消費者比重為7%。
分城鄉看,農村地區有78%的消費者認為未來12個月總體物價水平將“上升”,比重比一季度下降5個百分點。各線城市中,一線城市認為物價將“上升”的消費者高達九成,比一季度進一步增加了4個百分點;二線、三線和四線城市認為物價將“上升”的消費者比重均超過了六成。
分地區看,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消費者認為未來12個月總體物價水平會“上升”的比重最高,均達到72%。中部地區認為物價“上升”的消費者也有69%,但比一季度顯著下降7個百分點。東北地區認為物價將“上升”的消費者比重最低,為57%,比一季度略降3個百分點。
賀鏗:物價不會出現大漲
《人民網》報道,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表示,對國內的經濟形勢相對樂觀,只要秋糧是一個好的收成,中國經濟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物價也不會出現大漲。
他說,中國農業遇到很多的災害,夏糧還基本屬于豐收,相對于去年大豐收,我們僅僅減產了八億斤,相對降低了0.3%,是一個很小的降幅。
“秋糧大家確實是持不定的因素,我也有一些擔心,但是我最近去東北考察了一下,我認為東北黑龍江三江平原水稻長勢非常之好,豐收在望;南方雖然有災害,但是水災大概涉及的面是比較小的,所以我認為今年秋糧可能還會是一個好的收成。只要秋糧是一個好的收成,中國的經濟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物價也不會出現大漲。這是我對中國經濟總體的判斷。”他說。
張立群:下半年CPI總體會下降
《中國經濟時報》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7月份CPI漲幅有所擴大,但總體仍屬溫和上漲,價格運行基本穩定。
下半年CPI,總體會下降,全年能夠保持在3%以內。
目前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需要警惕,但是我國糧食主要基于國內平衡,由于糧食已經連續六年增產,今年夏糧也獲得新中國歷史第三的好收成,糧食供給充裕。只要加強進出口管理,國際市場糧價對國內糧價市場不會產生大的沖擊。
周景彤:物價漲幅走勢呈“倒U”型
《中國經濟時報》報道,中國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表示,與6月份相比,導致7月份CPI上漲的因素確實產生了一些變化。如果說6月份食品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和流動性過剩引起投機炒作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的話,那么7月份,食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房租上漲等因素則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前者主要表現為需求拉動型,后者更多的是成本推動型。比如,自3月以來,食品價格環比一直為負增長,分別為-1.5%、-0.1%、-0.5%和-1.6%,到了7月份,食品價格環比漲幅由負轉正,達到0.9%,由于食品在消費支出中的權重較大,食品價格高速增長足以引起CPI快速反彈。單從統計數據來看,3%左右的通脹水平并不算高,屬于溫和型通脹。但是,當前數據反映的情況與老百姓的日常感受遠不一致,老百姓的感覺是今年以來包括房租、奶粉、水果、蔬菜、肉類、禽蛋等在內的日常消費支出均在大幅上漲。
由于食品類價格會出現階段性、季節性波動,且翹尾因素依然較大,預計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將保持較快上漲。中秋、國慶前后價格出現季節性上漲,10月以后隨著秋糧收獲和翹尾因素減小,價格將小幅回落。初步預測,全年物價漲幅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倒u”型走勢,全年CPI上漲3.2%左右,略高于政府調控目標。
左小蕾:下半年物價水平將保持溫和
《中國經濟時報》報道,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7月份CPI環比上漲0.4%。其中城市上漲0.4%,農村上漲0.3%;食品價格上漲0.9%,而這其中,鮮菜價格環比上漲4.3%。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7月份受洪災等因素的影響頗深,使得糧食和蔬菜價格上漲,推高7月整體物價水平。下半年物價水平保持在3%至4%,都是一個溫和水平,不是什么大問題。
現在CPI在可控范圍,所以央行不會加息??梢灶A期的是,下半年央行可能會繼續對貨幣政策采取動態微調,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管理通脹預期。
陳和午:肉價反彈是懸在紅線上的一把刀
《中國經濟時報》報道,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陳和午表示:目前7月份CPI漲幅創下年內新高,其影響物價的新因素主要是國內農民惜售心理加劇和全球干旱天氣引發的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
隨著政策調控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持續和基期因素影響的減弱,8、9月份物價應該會有所緩和,但這是建立在沒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前提下,倘若國內外再次出現大災影響糧食產量,這又會給四季度物價帶來新的上漲空間。況且,隨著四季度豬肉消費旺季的來臨,目前肉價反彈的走勢或將再次發飆,這也是懸在全年CPI紅線上的一把刀。
此外,還有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公共產品價格上漲和資源價格改革等上漲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這會強化居民的通脹預期。
人民日報:未來價格上行風險不容忽視
《人民日報》的文章說,從經濟學理論看,通脹水平與經濟增長往往呈同方向變化,因此在經濟回調的情況下物價確有可能持續走低。但從現實來看,經濟運行中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意味著下半年物價上行壓力依然存在,對通脹仍不可掉以輕心。
2009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大量流動性被注入市場,銀行信貸和貨幣供應量增長均達歷史高位,其時滯效應還未完全顯現,或者說,潛在的通脹壓力猶存。雖然今年上半年貨幣供應量增長逐步放緩,但新增信貸投放在數量上依然可觀。同時,今年我國部分地區接連爆發旱、洪等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將受到較大影響,可能會推動農副產品的漲價預期。
還應看到,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也會對物價走勢產生影響。資源性產品價格過低,不能反映資源真實價值,容易導致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因此我國還需繼續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下半年許多地區將出臺水、電和燃氣價格的上調方案,這些都將帶來價格上漲壓力,還將加大居民的消費支出,可能增強社會的通脹預期。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效應的不斷減弱,勞動力成本抬升也成為一種長期趨勢,可能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開始逐步復蘇,對資源性產品需求增加,推動了原油等原材料產品價格上漲;同時各國刺激政策退出比較謹慎,流動性較為寬松,富余資金可能會尋找各種途徑和出口,輸入型通脹也可能抬頭。
因此,盡管存在許多抑制物價上漲的因素,但未來價格上行風險依然不容忽視。為防范和抑制通脹,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有通過改革,切實保證居民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上升高于物價水平,居民才會從容面對物價變化。其次,繼續加強通脹預期管理。通脹預期是導致通脹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應強化反通脹的決心,綜合運用各種經濟、行政手段,打擊惡意炒作行為,控制投機因素的作用,防止經濟泡沫產生,穩定全社會的通脹預期。另外,須進一步提高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由于在管理通脹預期的同時,我國經濟也面臨回調壓力,因此應慎用利率、匯率等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主要依靠數量型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維護金融體系健康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