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開拍 名人效應不如民眾風貌
新聞背景:作為國家形象工程的重要一環,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并委托上海某廣告公司制作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經過近半年多的籌備。近日在北京低調開拍。預計將在今年9月與觀眾見面。
孔同:作為一個系統且持續的國家形象工程的重要一環,最近有一部叫做《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的片子,經過半年的籌備,在北京低調開拍,預計將在今年9月與全世界觀眾見面。各位預想一下他們可能會用什么樣的元素來拍這部片子?
龔丹韻:我看到這部片子是某個辦公室發起的、委托了某個廣告公司制作、然后又是籌備了近半年,光這幾個關鍵詞就覺得不好看,帶有官方色彩出品的文化產品,幾乎都屬于脫離時代很久了的。最好的國家形象片,應該去網上征集,網友們的創意是無限的,而且既貼近現實生活,又有非常樸素的藝術元素,既好看,又有朝氣。但很奇怪,類似的、官方出產的作品好像都是同一種風格,不是說這種風格不好,它可能在那個體系里面是很必要的,顯得很沉穩,很端莊,但是這個風格,跟文化產品實在很不配搭。
支玲琳:這個新聞我也看到了,而且也是預料之中的。一些出名的運動員,比較能夠集中展示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成功人物,一定會被納入到這個片子里面。但是,我們也不要一看是國家出面拍宣傳片就給當頭來一棒。不管如何,有這個宣傳意識還是好的,至于究竟應該由誰來操刀,近些年來官方在話語系統貼近性方面還是做了一些努力的。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人物、什么樣的符號來記錄這部形象片,首先要回應的一個疑問是: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片子。客觀上,中國的確在國際上遇到了形象危機,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人家看到中國人有點害怕,我們要帶著問題拍這樣一部片子。
李光一:代表中國的片子實際上是最難拍的片子,因為訴求非常多,給的時間和機會又比較少。一個國家形象的宣傳和全世界對你的認可,不完全是一回事。剛才支小姐說,中國的著名運動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可能還不夠。我的想法是,拍人物篇要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推出去,這個比光聚焦于幾個人物要好得多。
龔丹韻:我采訪過幾位在政府機構中負責招標工作和承擔設計工作的人,他們都跟我說國外招標的競爭雖然很激烈,但定下來就不管了,接下來怎么干,是你專業人士的事情。但在中國,標給你很容易,接下來時不時有人會關注你的進度怎么樣,對你的專業發表不專業的建議,他們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是是以行外人的角度看問題,以至于承擔帶有政府工程的設計類的藝術人員都有一個相同的抱怨:在中國做事很難,一邊做一邊還要不斷跟上級溝通,這種溝通是藝術之外、業務之外的溝通,可能有時候一個東西做得好跟不好,關鍵在于負責人有多少本事能夠頂住上層的壓力,堅持把自己的一套東西貫徹下來。
支玲琳:我個人的看法,不僅僅是在國家形象宣傳上,包括各大盛事上面,我們“名人牌”的風向是不是要轉一轉了。現在國外已有對中國深度了解的需求,他們想了解什么,這是我們在做國家形象宣傳片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的。就我這兩年的觀察,引起國外觀眾和傳媒的興趣恰恰是普通中國人的面孔,比如富士康女工的照片,當時引起國外的轟動,他們想知道中國的制造業工人是怎么樣的,我們國家的形象宣傳和營銷應該有更高層面的需求。
漲價已成生活一部分 能否給百姓一個信服的理由?
新聞背景:作為消費者,對于那些由政府指導或者政府定價的商品價格,哪怕是些微的浮動都會非常敏感,比如說汽柴油的價格。漲價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專家稱地方財政貸款數額如此巨大一定會造成對市場價格的影響。
孔同:央視最近稱漲價已經成為百姓生活一部分,作為消費者,對于那些由政府指導或者政府定價的商品價格,哪怕是細微的浮動都會非常敏感。比如說汽柴油的價格、一些公園景點的門票價格等等。漲價似乎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有一個感覺,身邊的東西都在漲價,但是工資沒怎么漲。
支玲琳:作為一個普通的城市白領來講。漲價對我的生活影響還是很明顯的,像剪頭發原來10元錢,但是現在普通小店都已經變成18元錢了,這個漲幅還是很大的。很多人說必須要漲價,因為現在通貨膨脹成為理由了。但是反過來說,我們拿到工資并沒有那么多。
李光一:大概不需要三五年,很多商品價格基本上都能和國際接軌了,甚至比國際上可能還貴一點。這兩天媒體在罵中石化、中石油,到了調價的時候為什么不把價格降下來。我覺得記者不專業。前段時間開始美國的汽油已經沖破82美元了,基本上到了今年最高位。從全世界來看,都是漲聲一片,咖啡價格今年漲了20%多,小麥的價格已經漲到近五十年來最高的了。
支玲琳:今年商品期貨上漲是一個趨勢,但是其他地方,比如像美國經濟都還沒有完全復蘇,很多東西卻沒有像我們這樣漲得那么厲害。
李光一:美國經濟不復蘇沒關系,上個星期我們宣布成為全世界經濟總量第二位了,這個給一些原料生產商以很大的想象空間,中國人如果每人每天多喝半杯咖啡,恐怕供求關系就發生變化了,足見中國人影響之大。我告訴大家一個趨勢:漲價會成為我們今后生活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最近有一個新聞,國家發改委要求今年漲工資的基數是11%,上海7月份的某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2%,所有做定期存款的人都是輸的,因為購買力在下降,當我們面對這樣一種生活狀況,基本不用抱怨漲價問題了,對我們來凡講,是必需品希望政府能控制得嚴一點,不是必需品,如果覺得消費不起就不消費罷了。
孔同: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常常就覺得沒什么理由就漲價了。漲價能不能給我們一個理由?
龔丹韻:中國很多的情況,跟其他一些國家比較會有很大的差距。在某些發達國家,消費者也好,生產者也好,是按照市場經濟頭腦來分析的,無論漲跌沒什么靶子好打的,要打靶子只能說經濟不好,宏觀形勢不好,這個怨氣也不會很大,而且他們也習慣了,習慣了有升的時候,也有貶的時候。我們這邊不是這樣的,很多人是抱有疑問的,剛才說漲價有理由是根據供求關系,但問題是,中國很多東西不夠透明,消費者不認市場規律,先懷疑你背后有否貓膩。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才認為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不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了。
孔同:就拿出租車價格來看,從來沒看到它跌下去過。
李光一:非常簡單,一個是油沒有跌得很厲害,另外坐出租車的人的收入在不斷上移,當你工資在漲的話,他們提供服務的人工資也要漲的。
龔丹韻:每次國際成品油價格漲的時候,出租車的油費也要漲,這個反應很靈敏,但每次人家跌了,我們這邊不是沒反應,只是反應很慢,往往都要四五個月,而這之后油的價格就往上升了,所以就不用再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