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遷都后的韓國整體經濟實力更強、經濟區域分布更加均勻,世宗最終也能成為韓國的代表性城市,人們才能說這次遷都是成功的。
圍繞要不要遷都、往哪里遷,韓國已經爭論了八年,至今這場爭論終于要畫上句號。
7月4日,韓國總理鄭云燦向總統李明博遞交辭呈,以示對一項涉及韓國新行政首都世宗市建設規劃的修正案遭國會否決承擔責任。這意味著韓國政府將著手按照原方案遷移行政機構,預計搬遷計劃將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
韓國前一屆政府提出把距離首爾160公里的世宗市建設成“行政首都”,將嘟、2處、2廳等行政部門遷往世宗,國會和青瓦臺留在首爾。但鄭云燦自去年9月就任總理后,提出全面廢除遷移行政機構,轉而將世宗打造成“以教育、科學為中心的經濟城市”的修正案。6月30日,世宗建設規劃修正案遭國會否決。
普通百姓搬次家都要千思萬想,一國之都遷移關系到國家資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也必然會牽扯出一筆筆經濟賬和民生賬。世宗是否能成為韓國新行政首都,表面看凸顯朝野各政黨利益,其實事關地區均衡發展,還涉及到城市功能定位等經濟問題。
遷都的經濟推手
行政首都問題起源于已故總統盧武鉉政府時期。2002年,盧武鉉競選總統時提出,當選后擬將政府機關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建立一座新的行政首都,以使韓國經濟均衡發展。也有分析認為,韓國迂都的目的還在于要將首都遷往距離韓朝軍事分界線較遠的地方,避免韓朝發生沖突時政府機關首先遭到摧毀。
盡管遷都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多政治因素的考量,但遷都背后不容忽視的,還是韓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謀劃。
第一,首爾地處韓國偏北,遠離欠發達地區,造成韓國經濟“一頭沉”的局面。
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占據韓國國土面積的11.8%,卻聚集了近一半人口,經濟總量占到70%左右。韓國100大企業中92家的總公司、84%的中央行政機關、65%的大學、56.7%的制造業都集中在首爾。贊成遷都者認為,將首都遷往位于中部地區的世宗,無疑有利于促進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屆時,韓國北部有首爾,南部有釜山,中部有新的行政首都,發展格局將更加合理。
第二,首爾經過多年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問題日益凸顯。
目前,在38個經合組織國家首都中,首爾污染最嚴重,由此導致年均1.1萬名患者早期死亡。首都居民在生存質量下降的同時,還得承擔越來越高的整治費用。首爾房價是韓國所有城市中上漲速度最快的,在首爾部分地區,房價上漲率最多達到了通貨膨脹率的7倍。遷出部分人員和減少部分功能,的確可以減輕首爾的整體負擔。
第三,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亞洲其他國家的奮起直追,市場和資源有限的韓國面臨極大的挑戰。要保持韓國的發展勢頭,必須尋求新的增長點。
不少韓國經濟學家認為,在中部地區建設新的行政首都,并借此輻射周邊,有利于實現更大范圍的發展和培育新的增長帶。
韓國財政經濟部估算,“新行政首都”落成以后,每年將為韓國節省1.1萬億韓元的交通費用,首爾地區的地價和房價也將有所下降。此外,每年可減少2.2%的環境污染,削減100億韓元的環保費用。
地區利益的爭奪
看上去,“遷都”至韓國中部城市世宗是一筆不錯的經濟賬,但是地區各打經濟“小算盤”,讓地區間經濟利益矛盾突出,給遷都帶來重重阻力。
對于首爾人以及周邊城市的居民來說,當然希望首爾的環境越來越好,房價也不要再攀升,但是理性也告訴他們,世宗得到的將是首爾會失去的。很多首爾人擔心逐漸被邊緣化,導致首爾缺乏吸引力,經濟發展后繼乏力。反對者提出,首爾是具有600年歷史的古都,已確立了世界級都市的地位,遷都有可能導致韓國“國際認知度”降低,并造成新的地區發展不平衡。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學校等會隨著行政部門一同迂走,首爾的經濟無疑會受到巨大打擊。更重要的是圍繞在中央政府權力周圍會有很多經濟機會,而由此帶來的稅收很難用數字去估算。
而世宗人以及中部地區的韓國人,自然歡迎遷都計劃,因為這確實會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遷都還未正式確定下來時,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就已經進駐世宗,當地房價就開始上漲?,F在,很多韓國知名企業都已經表示要搬遷至世宗。
韓國主流報紙之一的《中央日報》近日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在全國1012名接受電話調查的成年人中,49.9%的人贊成遷都,40%的人反對遷都。如按地區分,贊成者多來自于世宗所在地忠清地區,反對者則多來自于首都圈的首爾市、京畿道和仁川市。
政治力量的博弈
經濟利益的爭奪,不僅反映在民調上,也反映在政治力量的博弈上。
盧武鉉當選后,積極推動遷都法案的制定和實施,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2004年,選定在忠清南道建立名為“吐宗市”的行政首都。不過,2004年10月,韓國憲法裁判所裁決《新行政首都特別法》存在違憲內容,并要求政府對法案進行修改。政府對法案修改后,計劃將政府的9部2處2廳遷往世宗市,比之前有了大規模的縮減。2007年,世宗市開始施工建設,并計劃在2014年左右完成相關政府部門的搬遷工作。
但是,2009年9月,鄭云燦就任韓國總理后提出,按照現有規劃建設世宗市,將導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有必要對建設方案進行修改。他提出世宗修改計劃,主要是“廢棄遷移9部2處2廳的原案,改為可以自給自足的一個綜合教育科學與經濟的城市”。
據韓國開發研究院的分析報告稱,原計劃案每年可創造900億韓元至4500億韓元的經濟效益,修改計劃案可創造8000億韓元至4.64萬億韓元的經濟效益,平均增至10倍。
盡管修改計劃看起來更加利于世宗的經濟發展,但是黨派之爭有時候只是“為了反對對方而反對”。修改計劃一出爐,便遭到了韓國內多方勢力的激烈反對,包括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當年盧武鉉就是代表這個黨派競選總統并提出遷都計劃,現在民主黨當然要最堅定地維護原計劃。還有第二大在野黨自由先進黨,忠清地區是該黨的大本營,自由先進黨自然不愿意失去這個大“票倉”。其次是執政黨的內訌,在對世宗市的態度上,執政黨大國家黨內部出現分化,一些反對李明博的黨內力量反對修改計劃。最后是忠清地區的民眾。新案公布后的幾天,忠清地區各城市民眾集會,發起了譴責的市民運動。
最終,在6月30日的國會表決中,有105人贊成、164人反對,修改計劃被否決。總理鄭云燦欲引咎辭職。
遷都效果是好是壞
關于遷都的爭論終于可以告一段落。韓國媒體分析稱,這意味著韓國政府將著手按照原方案遷移行政機構,預計搬遷計劃將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
遷是要遷了,但是,最終效果究竟是好是壞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歷史的角度考量。
其實,半個多世紀以來,巴西、尼日利亞、德國等多個國家都在爭議中完成了遷都大計。
巴西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的國際大都市,但位于東南部。1950年前后,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面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后,形成所謂“兩個巴西”。1956年,庫比契克政府上臺后為改變這一現狀,在不到4年的時間內,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了新都巴西利亞。遷都后,里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并沒有被削弱,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余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尼日利亞的情況也相似。20世紀70年代中期,首都拉各斯人口稠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1979年,尼日利亞政府正式批準了新首都阿布賈的設計方案。阿布賈為尼日爾州、卡杜納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匯點,位于全國的地理中心。經過多年建設,阿布賈已成為一座美麗新都市。
統一后的德國將首都遷往柏林,明顯帶動了德國東部地區的發展。此外,柏林是德國統一和興盛的象征。冷戰時期,柏林是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前線?,F在,柏林作為東西歐樞紐的中心位置越來越突出。
這些國家同韓國一樣,之所以選擇遷都,都希望創造新的增長源,實現國家的平衡發展,并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病”。從這個角度看,現在評判韓國遷都是好是壞還為時尚早。經濟的問題還是要回歸經濟,當遷都后的韓國整體經濟實力更強、經濟區域分布更加均勻,世宗最終也能成為韓國的代表性城市,人們才能說這次遷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