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服務產業是能源產業分化、分工的結果,關鍵在于能否從專業化角度挖掘,發現和完善自己的盈利模式。
EMC,也就是合同能源管理。
聘請合同能源服務公司進行節能改造,這一模式在中國推行不久,在歐美卻已盛行多年。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種市場化節能機制,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的全部成本。
由于接受節能改造的單位無需投入任何費用,卻能從中獲益,且與實施節能改造的合同能源服務企業“雙贏”,因此合同能源管理被稱作“不花錢的節能”。
用戶“自掏腰包”搞節能
可是在上海,卻出了一件用戶“自掏腰包”搞節能案例。去年12月2日簽署的“2009年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辦公大樓綜合節能改造項目”協議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該項目的用戶方是閔行機關事務管理局,被改造的對象是上海市公安局閡行分局辦公大樓,上海久隆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合同能源服務企業提供能源管理服務。在這一項目中,政府一方作為用戶,卻主動擔當項目的“主要投資方”,出資比例達60%。
6月23日,該項目驗收組專家聽取了第三方檢測單位的節能監測評估結果,以及用戶的實際運行報告,確認項目節能效果達到預期日標,項目正式通過驗收。第三方檢測單位出具的“《閔行區公安分局辦公樓建筑節能效果檢測》檢測評估報告”顯示,水泵系統變頻改造后年綜合節電率平均可達43.85%;太陽能的熱水器改造后每年節約的熱水量,相當于每年節約0.6萬噸天然氣。
如今,請合同能源服務公司進行節能改造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用戶聘請合同能源服務公司還“自掏腰包”。
為何原本可以“不花錢”的買賣,用戶卻愿意“自掏腰包”?
用戶為何要自己買單
其實,這并不是閔行機關事務管理局第一次“吃螃蟹”。
早在幾年前,閔行機關事務管理局曾經和一家能源管理服務公司簽訂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但是最終節電量只有約6.8%,沒有達到合同中約定的數值,整個項目“無疾而終”。
閔行機關事務管理局黨委書記樓永劍解釋道,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是基于對未來節能空間的管理,確定節能目標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對未來影響節能增長不確定因素的確定。而這一指標的確定以及整個項目的管理,由用戶方和能源管理服務公司雙方認定、共同參與,才能更符合實際、可行。
“不花錢”效果不好,還不如自己“掏腰包”來進行節能改造。這一次,閔行機關事務管理局給自己念起“緊箍咒”,自我加壓。在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上大膽創新,與能源管理服務公司——上海久隆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其中作為用戶方的政府單位——閔行機關事務管理局出資達60%。
共同出資,好處在哪里?資本金壯大,必然是最直接的結果。在這次節能改造中,首次運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熱水系統。據久隆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康介紹,目前太陽能熱水系統之所以在“合同能源管理”中使用不多,技術原因并不是主要障礙,而是由于這一改造初期投入資金較多,投資回報期較長。這對于身為中小企業的能源管理服務公司來說,風險較大。而雙方共同出資,減輕了合同能源服務企業的資金壓力,有利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的節能設備,提高節能效果。
“共同出資,更重要帶來的是責任共擔。”王康說。
這種合作模式,一改以往“責任主要由節能服務公司承擔”的觀念,用戶一方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一項目中,從節能方案設計初期就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項目審核、基準量核定,以及今后節能評估進行全過程監督。
以往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往往是“半途插入”,很容易由于計算方法和能效核定標準的不統一,造成意見分歧。另外,第三方評估機構提出的意見,由于很多需要在設計之初就把規劃作修改,相當于推翻重來,成本較高,因此,提意見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花錢”是否值得
“自掏腰包”,是否值得?
先來看看原來的能耗。據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后勤保障處副處長王明華介紹,總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的閔行公安分局,2007年的電力消耗為330.6萬千瓦時,燃氣消耗為7.99萬立方米。
本來以為這些都是必需的“硬性支出”,沒想到請來的“節能醫生”搭了搭脈,居然還有“壓縮”空間——在原先的能源消耗中,其中水泵系統的電力消耗約為36.6萬度電,生活用水燃氣消耗為3萬立方米,兩項折合標煤187噸。
“這些都可以通過技術設備的改造更新,進一步減少能耗。”王明華說。
于是,“節能醫生”開出了“藥方”:從日常使用的主要能源——電力和燃氣入手,對中央空調循環水泵進行變頻改造,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進行熱水系統改造。
通過項目改造,水泵系統經過節能改造后綜合節能率可達40%,燃氣鍋爐在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補充加熱后,全年可提供45攝氏度的熱水2080噸,年節約燃氣量最低可達0.6萬立方米。
經換算,平均每年可節約標煤75噸,年節約費用15萬元左右。
收獲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節能,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這一次,政府帶頭進行節能減排,將產生更大的號召力,切切實實地轉變節能觀念。
此外,這一超前行動具有的效應,也將在未來體現出來。“這一合作模式,將成為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的示范項目。”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如此評價。
找到適宜的盈利模式
項目啟動以后,節能服務公司與被改造方利潤如何分享?這其實也是制約我們國家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發展的原因之一。
據介紹,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運作模式,分為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保證支付型、能源費用托管型3種。不過,這一市場的操作并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合同文本上。
“合作雙方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但在實際操作當中,有許多突發事件是合同無法細化的。節能量作為衡量雙方收益的重要指標,在一些情況下是不可測量的數據,更多的時候需要靠雙方資質和信譽度,這時,合同文本規范性及市場規范性就成為左右雙方履行合同的重要標尺。”合同能源管理企業上海久隆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康說,正是因為市場的不規范,很多時候,節能服務企業由于各種因素投入后,因為對節能量的認可不同,導致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會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及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等多家單位,組織制定了《合同能源管理技術通則》(以下簡稱《通則》),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涉及到合同文本規范性上。目前,該《通則》正處在征求意見階段,有望年底前出臺。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的節能服務公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產品型、單項技術型、客戶管理型、綜合型、直接投資型。不同類型的公司,在實施節能服務時,其技術、資金的風險不同,需要很好的管控能力。
而我國大多數節能服務企業沒有賺錢,雖然與市場沒有真正打開有關系,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與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融資能力、管理水平也有很大關系。“在一些地方,大的節能中介,往往只愿意干大項目,看不上小項目,因此有點不上不下,情況很尷尬;小的節能中介,大項目拿不到,只能干小項目,因此利潤很低,發展困難。”王康說,有不少節能服務公司技術和產品比較雜亂,主營業務不清晰,因此影響了公司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佐軍認為,節能服務產業是能源產業分化、分工的結果,能否生存和發展,不在于規模大小,也不在于以何種方式經營。從經濟學角度看,關鍵在于能否從專業化角度挖掘,發現和完善自己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