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不等于“一體化”。“一體化”偏重于經濟對接,“同城化”則涉及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諸多方面。
滬寧高鐵運營、《長三角區域規劃》出臺,再次催熱了“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議題。與此同時,“長三角同城化”新趨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
7月30日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的“同城化時代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6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及長三角城市群“同城化”趨勢展開研討。
“同城化”難題一籮筐
“長三角城市群的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可能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或者是一個非常重大突破的階段。”上海經濟學會會長、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認為。
周振華說,空間距離縮短、同城化效應放大,勢必會對長三角這么一個密集的城市群之間的聯系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這種同城化將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流動方式?是一種單向的流動還是雙向的?這種流動對長三角的城市結構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長三角城市能不能從中實現共贏、如何實現共贏?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持續觀察、深入研究。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認為,“同城化”不等于“一體化”。“一體化”偏重于經濟對接,“同城化”則涉及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諸多方面。朱金海說,“同城化”實際上給人們提出了無數的問題。比如,有同城化的范圍問題,現在一講同城化,感覺范圍很廣,我們講同城化要不要有范圍、范圍究竟該多大?有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問題。同城化以后社會資源怎么來配置?因為同城化很重要的一條,它是跳出了經濟范圍,比如教育、醫療、文化等等這些資源,在整個長三角同城化的前提下該怎么樣配置呢?
朱金海說,“同城化”還會帶來產業布局調整問題,如制造業格局怎么調整?擔心制造業的空心化,聯合利華研發留在上海,制造跑到合肥了,英特爾研發在上海,制造跑到重慶,轉移了以后,上海將來這個制造業格局到底是怎么樣呢?還有,在同城化環境下,將來服務業的問題非常值得考慮的,現在網絡這么發達了,長三角哪些服務業的資源會留在上海,將來服務業到底怎么布局。
此外,在“同城化”背景下,未來城市格局到底是怎么樣的格局?我們現在重視的主要是大城市,同城化了以后,有沒有可能崛起一批很有特色的中小城市,現在像嘉興、吳江這些小城市,有沒有可能成為有特色的具有某種功能的城市呢?能不能崛起這樣一批特色城市呢?這個崛起以后,可能對整個城市格局可能有變化。
還有,我們要通過同城化來提升這個世界城市的崛起,可是在產業、科技、資源要素控制等方面,怎么樣通過同城化推進、推動世界級城市圈的崛起?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寧越敏教授提出,
“同城化”需要逐步認識、逐步推進,一下子要解決的目標也不能太多。因為當你目標很多的時候,就涉及到了很多一體化的問題,由于各個利益主體考慮不一樣,所以同城化還是要先從一些容易做的地方,比如基礎設施或者進一步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方面去做、去探討,至于產業發展的問題,甚至是功能整合的問題,這些可能都不是同城化能夠解決的問題。
華東師大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認為,同城化是指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區域內城市之間,基于資源互補,共贏的目標,突破行政界限,在同質的環境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發展的新型地域組合關系。他說,要以“后世博效應”為契機,促進區域同城化,比如說延伸后世博的區域放大效應,加快跨地域的資源和要素流動;強化后世博的區域乘數效應,推進跨省市的轉型;響應后世博的區域生態效應,推進低碳生活的實現等。
是機遇更是挑戰
上海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提出,長三角“同城化”分交通出行的同城化、產業布局的同城化、通勤就業的同城化、人口居住的同城化四個層次。對區域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來說,這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交通出行的同城化,機遇是商業文化的繁華,挑戰基礎設施的配套壓力。所謂商業文化的繁華繁榮,關鍵是因為我們有大量的新的規模大的人口流動,而且平時也好,特別是節假日的流入,這對上海的商業、文化的繁榮是一個很大的資源,是一個消費動力。
產業布局的同城化,機遇在總部、商務集聚發展,挑戰是空間空心化的壓力。總部商務集聚發展,很多企業會把總部設在上海的,反過來挑戰是,未來若干年,我們確實有一個產業空心化的挑戰,因為不斷有制造業走出去,靠服務業填補,誰來填補產業轉移的空隙、缺口呢?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這是很難回避的一個過程。
通勤就業的同城化,機遇就在于穩定就業的新渠道,同時面臨社會保險壓力,上海人口以后的就業,可以不僅局限在上海本地,這是上海穩定就業、促進就業拓寬了一個新思路,拓展了新空間。
人口居住的同城化,機遇在拓展人口居住選擇空間,挑戰在新城集聚人口上壓力更大。上海人口面臨一方面說人口過多,但是一方面有一些地方缺人,這種是在同城化的背景下,這些新城集聚人口上壓力更大,因為在同城化里面,特別是就業、社會保障可以往前突破的話,很多人口可能更愿意選擇到蘇州、嘉興,這反過來對新城建設帶來壓力、挑戰。
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干春暉提出,同城化給上海乃至其他的長三角的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政府協調提出了新的課題。事實上,目前國內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壁壘仍然很高,而同城化是給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帶來了新的挑戰,你能夠順應這種潮流,就能夠給市場帶來新的動力。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趙曉雷認為,“同城化”對上海而言更多的是挑戰,因為上海的商務成本肯定比周邊高,虹橋樞紐建成了以后,半個小時就可以到昆山了。但是對上海來說,不應該單一地從降低商務成本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再怎么樣也競爭不過昆山、競爭不過吳江的。
趙曉雷說,那上海該怎么辦呢?商務成本要做相對比較,如果收益很高,商務成本相應也高。上海要想辦法提高收益,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等都往價格高的地方流,你把價格提高,這些流就過來了,這些時候不怕商務成本比周邊高,就形成一個高地,這個高成本成為一個門檻,進入上海各種資源流要超過這個門檻,低了進不來。上海要做什么呢?核心應該是做金融,把金融做強了,門檻就高了,收益就高了,同時周邊的城市的產業結構也就錯開了,這種競爭就不是惡性競爭,而是互補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