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上海有名的“雞肉大王”,到涉足房地產開發,再到如今以駿合集團為平臺涉足資本運作,張玉峰用了20多年的時間。
仔細觀察20年商海航程,他三次轉型的每一步幾乎都恰如其分地緊扣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如今,張玉峰也在總結自己的心路歷程。用他的話說,最初是想實現“自己做老板的夢想”,而今是最大的愿望是幫助更多的企業成就輝煌。
普通工人的老板夢
20世紀80年代,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張玉峰所在的社辦企業已經是上海五個最大的活雞屠宰加工大廠之一。他本人也已經能做到這家社辦企業的銷售科長。而這時,一個原始而又宏大的夢想在他心里萌發,“做上海最大的企業,自己當上老板”。就在1988年,張玉峰辭職下海,走出了資本積累的第一步。
這一年,張玉峰在莘莊開設了商店。雖然是一家掛靠在莘松一村居委會。注冊資金不到100萬元的小企業,雖然所從事的業務仍然與雞肉貿易有關,但畢竟他自己成了這家企業的老板。不過,原始創業的艱辛可想而知。
沒有場地,張玉峰從居委會租用了30平方米的靠街臨時板房。一張床、一臺冰箱和一只巨大的水槽,這成了張玉峰當年起步時的主要有形資產。早市6:00,晚市16:00~17:00,這是張玉峰記憶深刻的兩個時間段。在最初的日子里,張玉峰蹬著三輪車,往返于農貿市場之間。而與社辦企業四五百人的規模相比,他的隊伍只有老父親等家人。
銷售科長出身的他意識到,商店零售只能作為靈活資金的來源,規模真正想做大,仍然要依靠批發貿易。1988年,張玉峰開始通過自己在社辦工廠積累下的商戶資源,同溫州客商做起了大宗雞肉批發貿易。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玉峰的業務回到了老家松江,并租借能儲藏300噸貨品的冷庫,將貿易產品擴大到了包括雞肉、魚、海產品、牛肉等在內的“全品種”批發貿易。八年的時間,貿易模式從上海批發至外地,逐漸拓展到了異地批發。
逐漸發展起來的張玉峰有了一個更大的念頭,要控制產業鏈上游,創建一個活雞養、產、銷一條龍的大型基地。1996年,張玉峰在崇明島開始謀劃籌建上海最大的生產基地。雖然沒有太多資金,但這一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他們看重的是企業所帶來的稅收和就業。基地的發展,讓張玉峰在市場上有了更大的成本競爭優勢。這一年,他的產品開始走向國外市場。
雖然沒有注冊自己的品牌,但張玉峰的產品當年市場占有率相當高。幾年后發展為一個有200多名員工的中型企業,每天有2萬只肉雞銷售出廠,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知名企業都在他的客戶單上榜上有名。“3個上海人中就有1個就是吃的是玉峰生產的雞。”張玉峰回憶當年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心潮澎湃。然而,1997年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危機,重創了中國經濟,張玉峰也不能獨善其身。他開始意識到單純依靠養殖、貿易的經營模式,起伏過大,自身到了轉型的必然時期。于是,他果斷地賣掉了崇明的生產基地,準備將目光投向其他產業。
張玉峰回憶說,1998年的舉動的確是迫不得已,每天300人的工廠需要正常運作,出口日本的價格因為人民不貶值而在不斷壓低,企業每日虧損已經成為定局。但即便就是這樣的困境之下,張玉峰也沒有拖欠工人的工資,而是正常發放。“人是第一位的”,這一點也成為他日后從事其他行業的基本準則之一。
從單一企業到集團化經營
從崇明島回撒之后的半年時間里,張玉峰與其說進入了調整期,不如說有些茫然。就連他日后回憶時也說,那一段時間,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里走。他曾經想過從事餐飲,開飯店。但朋友們卻認為,生性愛交朋友的張玉峰一定會將飯店辦成朋友們的食堂。張玉峰說:“那一段時間,朋友之間聚會,自己埋單的權利也被剝奪了,雖然是朋友們的真心關懷,但這激起了我再次創業的斗志。”
199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玉峰在八萬人體育館參加業余卡丁車比賽,結識了一批正在從事港匯廣場建筑裝飾的香港企業家。豁達、開朗、熱情、真誠的性格,迅速讓他和這批具有海外眼光的企業家成為朋友。也正是他們的建議,堅定了張玉峰邁向房地產業的步伐。
事實上,張玉峰自己也判斷,房地產業是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最新興、最賺錢的行業。在沒有資金支撐的前提下,貿然涉足房地產開發是不明智的,于是,2000年他決定先從建筑裝飾做起。
張玉峰做事有個原則,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如果要做,必須力爭把它做到最好。凡事喜歡琢磨的張玉峰開始尋找上海最好的建筑裝飾人才。很快,他把目光盯上了當年上海灘建筑裝飾行業赫赫有名的設計師鄭家和。
然而,初次拜訪并不順利。鄭家和并沒有將張玉峰放在心上。但不聲不響三個小時的等待,讓鄭家和看到了這位“土老板”的真誠和謙遜。在隨后吃飯的當口,張玉峰的人格魅力和對行業把握的理念,讓鄭家和為之心動。于是,雙方迅速升溫,成為長期的合作伙伴。
張玉峰說,當初接單之后,這幾部分交給鄭家和老師做,自己包辦其他環節。100元/平方米的設計費在當時也不是最高價格,之所以能夠合作到一起,還是因為那顆待人真誠的心。
2003年,我國開始實行土地“招、拍、掛”,房地產業開始飛速發展,張玉峰意識到,最好的時機已經來臨。有了建筑裝飾的積累,張玉峰2003年謀劃成立了駿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真正開始涉足房地產開發。至今,張玉峰對第一次拿地還記憶猶新。張玉峰說,當時要交1200萬元的保證金,而他的賬上只有lOO多萬。最終還是朋友幫忙,拿出了這筆巨額資金。因為,朋友相信他,相信他的為人和判斷。
然而,已經成為房地產老板的張玉峰對這一行業有著清醒的判斷。駿聯所從事房地產開發并不急于求成,貪大求全。他認為,房地產業目前正處于歷史的頂峰,市場的周期性調整不可避免。隨著壟斷行業進軍房地產業,游戲規則將逐漸發生變化。面對天天在變的市場,唯有變化才是不變。因此,他決定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對資本運作進行再一次轉向。
2007年,支持民營企業的“非公36條”頒布,民營企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然而,民營企業融資的困境是張玉峰親身感受過的經歷。與此同時,他認為,房地產業的發展規律不能違背,于是,張玉峰在2008年謀劃成立了駿合投資管理公司和駿合典當,開始向真正的資本運作轉移。
復制駿合之夢
2008年末,上海推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張玉峰再次敏銳地認識到,民營資本的發展會將進一步拓寬,于是果斷地集聚股東,成立了松江駿合小額貸款公司。果然,2009年,中央文件出臺,鼓勵民間資本涉足金融行業。張玉峰又先人一步。
2008年8月29日,上海市政府39號文發布,標志著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在上海正式展開。“39號文規定,每個區縣有一到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名額,因此,每個區縣稍有名氣的企業老板都提出了申請”。
根據文件規定,設立小貸公司,要求主發起人凈資產不低于5000萬元,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連續3年盈利1500萬元以上。因為已經有典當行的經營經驗,而且駿合實業具備了發起設立小貸公司的條件,張玉峰決定著手申辦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在2008年國慶節前夕就開始準備。經過近半年籌備,2009年初,上海市松江區駿合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看似不起眼的小額貸款業務,張玉峰卻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和社會價值。他清楚地認識到,本區內微型企業資金量的需求比較大,關鍵看營銷是否能真正地深入下去,走入開發區、商會等最熟悉企業用錢的地方。
張玉峰坦言,做小額貸款公司和從事傳統的行業根本區別在于個人的成就感。“賺錢有滿意度,而賺錢的過程中如果能看到微型的企業能成長,為那些從銀行貸不了款的企業解決了難題,那種滿足感、成就感是不一樣的。”
張玉峰始終認為,自己的優勢在于以企業家的身份投身于投融資行業,這讓他更能體會和洞察被幫助企業的運作和難處。張玉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大學畢業生網上開店,在無任何擔保、抵押的前提下,從公司貸款了2萬元。在他看來,做融資,不僅僅看的是物,關鍵仍然在人。
如今身兼上海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理事長的張玉峰,不僅每月要去查看2~3家貸款企業,還要去協會成員單位了解情況,然而他樂此不疲。他說:“我最大的夢想是有更多的企業復制駿合的成功與輝煌。”每每察看完企業,作為“過來人”的張玉峰總是說,一個人做什么行業并不重要,關鍵在于能不能看清這個行業的最高端和最底端。心胸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