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在簡明扼要地論述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的主要內容和現實價值的基礎上,將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放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這一具體語境下,分三個切合點深入地探討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企業管理的內在聯系,并初步提出如何將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在企業管理中體現的四個層面的途徑。
[ 關鍵詞 ] 馮子材 劉永福 愛國精神 北部灣經濟區 企業管理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具體語境下,掀起弘揚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以下簡稱馮劉愛國精神)的高潮,全面、深入地開展馮劉愛國精神及其宣傳教育工作,賦予其時代內涵,實踐和實現其現代價值,將這一份具有濃厚區域色彩與普遍價值的愛國精神與企業管理相結合,既符合經濟發展對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又豐富了企業管理思想和企業文化內涵。
一、馮劉愛國精神的主要內容及現實價值
馮子材、劉永福是廣西乃至西部地區歷史上兩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的兩位愛國將領,其愛國精神曾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西南邊疆人民、臺灣人民乃至全國人民朝著一個理想的目標而奮發圖強、百折不撓。縱觀豐富的史料,結合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發展與企業管理,本文以為,馮劉愛國精神可以概括為三個層面:至死不渝保護祖國的愛國奉獻精神、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愛鄉公仆精神,體恤百姓視民如子的愛民人本精神。
1.愛國是馮劉愛國精神的內核和靈魂
在馮子材、劉永福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心系祖國,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氣概。馮子材在戰斗中已是80歲高齡之人,但仍身先士卒,勇敢抵抗侵略者。劉永福奉旨“幫辦臺灣防務”,率兩千名黑旗軍渡臺防衛,已是時年57歲的“退休”年齡。此前,他受朝廷之遣兩度率黑旗軍赴越抗法,屢次大敗法軍。國家危難之際,他老驥伏櫪、危難受命,足見其“忠”,而其“忠”又重在愛國,為國家赴難,血染疆場在所不辭。在被人排擠、返鄉歸田之后,馮子材、劉永福仍然關切祖國的生死安危,關切祖國的安全、統一。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盛贊劉永福為“為數千年中華吐氣”的“義勇奇男子”。無論是馮子材、劉永福的扶病強起而抗法援越,還是自告奮勇赴臺抗日,無論是馮子材、劉永福的臨終遺言 ,還是眾多名人評價,亦是諸多后人述評,都清晰地看到馮子材、劉永福兩人崇高的愛國奉獻精神。
2.愛鄉是馮劉愛國精神在生活中的縮影
馮子材、劉永福兩位將領都具有鐘愛故鄉的樸素情懷。史書記載:“子材……歷創醫院、育嬰等慈產善之業,多獨力任之。”由此可見,馮子材將軍對家鄉是如此熱愛,以至于“獨力”開展了多項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在劉永福故居,我們可以看到有眾多儲糧倉庫,據該故居管理員介紹,這些倉庫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在平時可以開倉濟民,二是在戰爭年代可以儲糧抗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永福也是愛民有加,深刻體諒老百姓的疾苦。據史書記載,劉永福奉命率領黑旗軍駐守于那猛和那永兩墟,發布安民告示,告慰四鄉群眾,愿盡保護之責。當地“鄉民咸耳黑旗軍威名,故此時遂第食壺漿來迎。”在他的治理下,附近一帶:“風鶴無苔,臥犬無驚。”從這里也可以窺視,劉永福熱愛家鄉的程度,已經達到“愿盡保護之責”,并且將四鄉治理得“風鶴無苔,臥犬無驚”。
3.愛民是馮劉愛國精神在生活中的生動體現
愛民精神體現在馮子材、劉永福處理政務、軍務的管理當中。史書記載,“子材生平治軍至嚴,‘愛民至厚’ ,用人至公,禮士至誠。……馬平知縣沈用濟強加錢糧,縣民藍深翠等抗納,沈誣藍為匪,請兵剿辦,子材曰:我兵為國家打強盜,不打百姓,你打百姓……取消加糧之令。……又曰:一兵一卒莫非為國服務,非將官所得私也。” 劉永福在正式建軍之始,就制定了號令如山,不調戲婦女,不欺負老百姓,以及“一草一木,取之付價”等嚴明的軍紀,所到之處,“公買公賣,并不騷擾”,與民相處,“雞犬無驚”。由此可見,馮子材、劉永福始終將平民百姓放在首位,在體恤百姓的同時又善于維護官兵權益,即使是得罪同僚亦決“不打百姓”,“取消加糧之令”,并認為一兵一卒都應該是“為國服務”,而非私人財產。
由此可見,無論是上升為國家層面,還是歸真到現實生活,馮子材、劉永福始終秉承“生為國家的人,死為國家的鬼”的愛國理念,踐行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精神。這種精神對于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發展,包括企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
熱愛祖國,奉獻祖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們黨和國家一貫倡導的愛國精神取向及價值體現。當代愛國主義的一個鮮明特征和重要內容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具體到廣西,愛國主義的最生動、最具體的體現就是投身于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為北部灣經濟區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八大工程” 做出貢獻,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這是其一。其二,熱愛家鄉,立足基層,造福一方,為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這是愛國主義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具體要求,也是馮劉愛國精神的重要方面。黨和國家一直倡導我們要發揮“立足崗位成才,扎根基層奉獻”的精神,將自身的成才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從基層做起,扎扎實實,兢兢業業,到最艱苦的地方建功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三,愛民如子,體恤百姓疾苦,關心人民生活,依靠群眾的力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是馮劉愛國精神的具體體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有著“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深情話語,我們黨有“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宣言,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新執政理念。而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馮子材、劉永福二人,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樹立并踐行“民本”的為官之道。
當前,廣西正在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上來,提出了“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新戰略。在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現實語境下,從北部灣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高度出發,加強馮劉愛國精神及其思想的宣傳教育研究,深入挖掘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的實質與內核,充分賦予馮子材、劉永福愛國思想以時代精神,拓展馮劉愛國精神的內涵與外延,為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服務,為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為北部灣經濟區打造“大文化”產業提供更為豐富的素材,為北部灣經濟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二、馮劉愛國精神與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管理的三個切合點
企業管理存在著三個緯度的“圈層”,一是企業管理效益,二是企業人本管理,三是企業文化建設。這三個“圈層”相互交織,互通有無,共同反映了企業管理的優與劣,體現了一個完整、獨立的理論體系。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馮劉愛國精神能夠與企業管理相結合,為企業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分述如下:
1.馮劉愛國精神與北部灣經濟區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而愛國精神是企業精神和價值觀的突出體現。托馬斯#8226;彼得曾說:“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期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對組織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迪爾和肯尼迪把企業文化整個理論系統概述為5個要素,即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絡。愛國精神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共同內心態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有形力量,就能對企業成員的思想和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將馮劉愛國精神與企業文化建設緊密結合,以一種崇高的愛國信念培育和再塑企業精神,有利于建設一支愛崗敬業、有自豪感的、富有戰斗力的、能夠完成企業既定任務的純潔的員工隊伍。同時,將馮劉愛國精神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傳播,塑造優秀的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從而最終達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它表達著企業的精神風貌和企業的風氣,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自覺形成的,經過全體職工認同信守的理想目標、價值追求、意志品質和行動準則,是企業經營方針、經營思想、經營作風、精神風貌的概括反映。
2.馮劉愛鄉情愫與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管理效益
愛鄉之心,人皆有之,中國人民有著濃厚的愛鄉情愫。企業總是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下生存和發展,而作為一個企業家,作為一家企業的管理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把企業駐地當作自己的家鄉并予以足夠的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內部要著力打造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和諧氛圍,二是企業要主動承接與社會各利益相關者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業務。也就是說,企業一方面要追求最大利潤,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企業公民,承擔社會責任。企業自身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環境的優化,離不開地方政府、各社會階層的支持以及生產要素的參與。從企業的內部管理審視,歸根到底又離不開企業經營管理效率的提高,而管理效率的提高,又離不開作為管理主體的各層次的管理人員,其最終還是要落點在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一個大型企業高級人員最必需的是管理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單一的技術教育適應不了企業的一般需要,即使工業企業也是如此。但是,當人們有成效地——盡最大努力推廣和改進技術知識的時候,我們的工業學校在為未來的領導者提供商業、財務、管理和其他職能知識的方式,卻什么都沒做,或幾乎什么都沒有做。”也就是說,高素質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員,其中必然要具備較高的思想素質,而熱愛家鄉應該成為其較高思想素質的重要部分。在漫長的歲月中,人民對于養育自己的故土有著深厚的感情。正是這種深深的依戀,構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情懷的基礎。這種自發的、樸素的故土情結,一旦上升到報效國家的理性高度,就會在心靈的空間占據一種神圣地位,產生一股強大的向心力和執著的奮斗精神,從而把億萬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將馮劉愛國思想教育之一的愛鄉具體到企業管理當中,其主要方式以及主要途徑就是,要將企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立足地方,發展地方,造福地方,為地方服務,以發展地方特色企業為己任,做大做強企業規模,做精做實企業品牌,做優做好企業產品,唯有如此,才能坦然地說:“愛國愛鄉問心無愧。”
3.愛民行動與北部灣經濟區企業人本管理
在中國,愛民思想源遠流長。民者,國之本也,愛民就是治國。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要善待百姓,親民為民,不愧人民公仆的稱號,不負人民群眾的期望。古人也好,今人也罷,他們沒有給后代留下可供享樂的遺產,但給中華民族,給我們子孫萬代留下了清正高涪的道德品質、愛民如子的優良作風,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寶貴精神財富。馮劉愛國精神主要內容之一的愛民精神及其行動,它充分體現了馮劉二人對平民百姓的深深情懷,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的生死安危。無論是在抗戰的開始,激戰的進行,還是頑強的守城,亦或是日常生活當中,馮子材、劉永福兩位將領始終心系百姓疾苦,體恤百姓艱難,與民為善,為民謀利。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企業家也有自己的“子民”,這個“民”:就是為了企業做出不同貢獻的企業各類員工,是企業里面平平凡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企業勞動者。企業應該將企業員工作為企業得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樹立人本管理的理念,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充分保障企業員工的權益。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把人作為組織管理的核心和組織最重要的資源,把組織全體員工作為管理的主體,圍繞著如何充分利用和開發組織的人力資源,服務于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從而實現企業目標和員工目標。在企業中實行人本管理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根本保證。企業管理者應該認識到,企業職工既是資產所有者,也是企業的勞動者、參與者,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是辦好企業的根本保證。
三、馮劉精神在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管理中的體現途徑
馮劉愛國精神教育是一個將馮劉愛國精神社會化的過程,是將馮劉愛國精神滲入到企業管理的過程,是將馮劉愛國精神內化為企業員工自身素養的過程。具體來講,馮劉愛國精神應該通過到四個層面的途徑來體現:
1.對于公共行政部門來說:弘揚、倡導馮劉愛國精神,組織、引導廣大企業學習領會馮劉愛國精神
據考究,國內外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與企業管理方式無一例外地相似,即官員們是如何管理政府機構的,企業家也就是如何管理企業的。也就是說,政府行為對企業管理產生的重要影響。廣西要實現“大文化”工程,其目的就是為整個社會和區域經濟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而馮劉愛國精神是北部灣經濟區所擁有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政府的行政指導、宣傳教育、文化產出等等行為,推動馮劉愛國精神與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相結合,既是“大文化”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更是符合當代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要求。因此,作為管理北部灣經濟區的公共行政部門,理應重視本地區典型人物的愛國精神教育,應該在將馮劉愛國精神與企業管理相結合的工作上“有所為”。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大力弘揚、倡導馮劉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組織、引導廣大企業學習領會馮劉愛國精神,比如組建馮劉愛國精神宣講團巡回演講、精心制作馮劉愛國精神宣傳教育片、播放馮劉愛國精神公益廣告、編寫馮劉愛國精神教育讀本、開展學習馮劉愛國精神專題會、開展踐行馮劉愛國精神先進企業評比活動、設立馮劉愛國基金、馮子材慈善基金、劉永福創業專項基金、下崗工人及農民工再就業培訓項目基金等方式,拓寬馮劉愛國精神的外延,增強馮劉愛國精神的影響面,推動企業乃至全社會掀起認識與了解馮劉愛國精神的熱潮,認真地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認真領會,統一思想,將馮劉愛國精神溶于企業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企業文化建設當中
如前所述,企業文化是企業之魂,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強大的企業文化幾乎總是成功企業的幕后驅動力。企業文化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2008年5月21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了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對國家和社會的一種文化貢獻。它們在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民族文化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成果和必需的養分,豐富和發展了企業的終極發展目標——福祉社會。而企業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先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通過各種形式的面對人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啟發、激勵員工本身存在的各種顯性能力和潛在能力,使其煥發出一種熱情和激情,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將具有精神凝聚力和驅動力的馮劉精神作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馮劉精神引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可在以下兩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堅持把樹“馮劉”典型、舉“愛國”旗幟、立“精神”標桿,作為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來抓。充分發揮馮劉愛國精神在廣大職工中引導人、教育人、凝聚人、激勵人的導向作用,引導職工積極向上、拼搏進取,激勵職工愛崗盡職、建功立業;以馮子材、劉永福這些典型榜樣的力量激勵干部職工,去創建一大批文明單位、紅旗班組、文明窗口、標桿崗位、崗位能手、勞動模范等先進集體與個人,把開展學習實踐馮劉愛國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實際工作中去,在工作、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中及時把握廣大職工的思想脈搏,化解矛盾,增強凝聚力,提高企業職工的工作效率,為企業改革服務,為企業的安全生產服務。
二是以馮劉精神為重要內容,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開展系列教育、建設“四有”職工隊伍相結合。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有賴于以前所受教育,另一方面有賴于職業生涯中的學習和實踐。開展系列教育,要幫助職工樹立艱苦創業、敬業愛廠、開拓創新、遵法守信的精神,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思想和行為。要鼓勵職工立足本職學文化、學科技、學管理,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技術水平,提高崗位技能和業務能力。以“學習實踐馮劉愛國精神”為目標主線,以宣、講、辯、演為載體,達到職工自我教育的目的,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提高職工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技能。
3.對于企業員工來說:提升認識,積極踐行,將馮劉愛國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區域人口的素質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區域產業的構成狀況。……人口的道德修養影響區域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間接影響區域社會與經濟發展。”思想素質是人口素質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企業員工要自覺通過相應的方法和途徑,在最大限度上使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純潔的情操、執著的信念等等內化為自身的需求,表現為具體的行動,而要使行動持之以恒,又必須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不斷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作為一名北部灣經濟區的企業員工,一個社會主義勞動者,要積極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操,樹立并實踐愛國精神,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將馮劉精神深深根植于工作、管理、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將馮劉愛國精神與熱愛企業情感有機結合起來,自覺將馮劉愛國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馮劉愛國主義的高尚精神為動力,不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職業素養和技能,不斷提升服務北部灣經濟區的能力,不斷地在政治學習、業務鉆研、工作效率、安全生產、行為規范等方面創造出驕人的成績和業績,唯有如此,才能將自身的發展、企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統一。只要每一個員工都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技能,為祖國的繁榮而耕耘,為民族的振興而拼搏,為國家的安寧而奉獻,為中華的富強而發光,為中國的騰飛而奮斗,那么,愛國主義的思想就會在我們的腦海里深深扎根,愛國主義精神就一定會成為我們自身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對于教育系統來說:重在培養,為企業輸送具有馮劉愛國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服務北部灣經濟區,服務廣西新發展
教育系統是全社會提供人才、生產知識的公益性組織,其自身就內含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的作用。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教育質量的優劣的標準。對于北部灣經濟區的教育系統來說,愛國就是要為北部灣經濟區提供大量高素質的人才,為北部灣經濟區的文化大發展做出貢獻。具體來說,主要是抓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是大膽、主動擔當起馮劉愛國精神教育的重任,將馮劉精神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特別是中職學校、高等院校,更應該將馮劉愛國思想課程列入整個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列入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課程教學,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將馮劉愛國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安全文明校園創建、大學精神培育、內部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馮劉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公寓,特別是進頭腦,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愛國精神的、地方特色的復合型人才,為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輸送高素質人才。
二是創新馮劉愛國精神教育形式,使馮劉愛國精神的傳揚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要為企業提供文化精品,抓好馮劉愛國精神教育的“五個一工程”:編寫一份馮劉愛國精神事跡讀本、著述一本馮劉愛國精神研究專著、編排并演好一臺馮劉愛國舞臺劇、建立和發展一個馮劉愛國精神研究機構,培養一批馮劉愛國精神研究團隊。利用這四個載體,結合北部灣經濟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工作,廣泛地開展各種宣、講、辯、演等形式的活動,立足校園,走進社會,深入企業,擴大馮劉愛國精神的社會影響力。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感情”,追求進步,反對分裂,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振興,一直是中華民族愛國思想的主要內涵。我們今天講愛國主義,就是要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經國務院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于2008年1月正式實施,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一步引導人們發揚馮劉愛國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何有效地利用馮劉愛國精神及其精髓為企業管理所用,如何以馮劉愛國愛鄉愛民思想豐富與創新企業文化,提高效益,跨越發展,這是重大的社會課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黃海安:劉永福歷史草[M].南京:正中書局,1947:27
[2]柳青:以“亮劍精神”應對“金融風暴”[N].湖北日報,2009-02-10(02)
[3]特倫斯#8226;迪爾,艾倫#8226;肯尼迪: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與儀式[M].李原,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周安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7
[5]何厚鏵:愛國愛鄉問心無愧[EB/OL].人民網,(2009-11-25)[2010-3-21]. http://hm.people.com.cn/GB/42280/174360/174855/10450546.html
[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400
[7]王喚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學思索[EB/OL].博銳管理在線.(2005-06-10)[2010-3-21].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1.asp?id=35104pid=1184
[8]崔功豪 魏清泉 劉科偉: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