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城市困難職工的救助幫扶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本文從困難職工幫扶制度存在問題入手,指出解決對策,更好的解決困難職工的生活困難。
[關鍵詞]困難職工 問題 對策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包括職工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因此幫扶困難職工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的就業難、就醫難、子女上學難、生活難、住房難等實際問題。
一、困難職工的困難原因分析
困難職工群體是指在當前市場經濟競爭中不利地位、擁有的經濟和社會資源極少,需要社同救助的社會中的一部分成員,是在社會變革、經濟轉型過程中突現出來的弱勢群體。造成困難職工生活貧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和社會體制的轉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城市勞動用工制度由原來的政府統一安排改為市場配置,部分企業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而慘遭淘汰,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和失業人員,導致職工收入大幅度減少或下崗,收入來源中斷,導致生活困難。
二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醫療、教育、養老等負擔較重。困難職工群體家庭大多是就業人口少,就業者收入不高,撫養子女或贍養的老人多,而當前教育、醫療、養老等費用昂貴,超出普通職工的承受能力,間接導致生活困難。
二、困難職工幫扶制度的概念及內函
1. 困難職工幫扶制度的定義
困難職工幫扶制度是由工會牽頭,協調社會各方力量,對因失業、疾病、工傷、子女上學或其它意外災害等導致個人及家庭暫時性陷入經濟生活困境的職工,采取一定經濟救助、就業創業幫助和法律援助服務等社會救助幫扶措施規范化的總和。困難職工幫扶制度是工會組織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步形成的。
2. 困難職工幫扶制度的內函
首先,體現多主體、多渠道和互助性結合的保障性質與方式。它由工會組織牽頭,動員協調社會各方力量,并由工會幫扶中心具體操作,對困難職工實施幫助與扶持。它是對目前以政府為主體的基本社會保障的有益補充。
其次,救急濟難是困難職工幫扶制度又一重要特征。一般而言,困難職工幫扶制度只在職工遭遇風險,個人及家庭暫時陷入經濟生活困境時,及時給予一定的經濟救助,屬于救急濟困。
再次,經濟救助與就業、創業幫助及法律援助服務相結合。在對困難職工實行經濟救助的同時,通過提供再就業培訓、定期舉辦再就業洽談會、積極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并為其無償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努力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從而幫助困難職工解決困難。
三、社會救助幫扶中存在的問題
1. 我國目前的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缺乏統一性、完整性和法律效力
雖然一些社會救濟措施適合我國國情、確實行之有效,而且得到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廣大職工的充分肯定,但是缺少相關直接明確的法律依據,由一些社會慈善組織以及工會等社會中介組織采取的社會救助、幫扶制度等缺少直接明確的法律依據。。因此,必須及時制定綜合、統一和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強化對社會救助制度的統一管理,并使其內容更加全面、結構更加合理、社會保障關系更加完整。
2. 資金不足
資金是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開展工作的物質基礎,但是現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持久經濟支撐,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困難職工幫扶要靠資金和物支撐,建立并不斷完善幫扶基(資)金籌措使用管理機制是有效實施困難職工幫扶制度的基礎與關鍵。
3. 與其他社會救濟體系缺乏有效溝通和銜接
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基本上是工會自己單獨運作和管理,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和協調不夠,同時與社會其他組織開展的救助活動聯系更少,沒有有效利用社會其它救助資源。
4. 幫扶力量有限
作為民間團體等非政府組織,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策上、信息上都無法與政府職能部門相比,幫扶的力度不夠,不能從根本上給與困難職工扶貧救助。
四、完善困難職工幫扶制度的對策研究
1. 努力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積極推進醫療、教育、住房救助制度建設,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的看病難、子女上學難、住房難等問題。
2. 加快建立和完善綜合性的社會救助體系
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以低保救助為主體,以醫療、教育、住房等為補充,基礎性救助和專項性救助相結合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對低保家庭中的失業、子女上學、醫療等特殊困難家庭要實行分類救助。建立就業救助機制,解決職工就業難問題。再就業是困難職工脫困解貧的根本,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幫助困難職工再就業。建立就學救助機制,通過助學金、獎學金、減免學雜費等方式幫助解決困難職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建立醫療救助機制,解決困難職工就醫難問題。
3. 提供多層次的扶貧幫困服務
在救助領域,在強調國家承擔主體職責,強調政府福利的重要性的同時,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會公益組織,包括家庭、社區、社會團體、企業,積極為社會提供福利的,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網絡,提倡開展社會互助,多層次、多途徑地解決城市困難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為困難群體提供更多的關懷和救助。政府要積極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的發展,為它們的發展壯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和資金支持,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多主體、多方位、多層次的扶貧幫困救助網絡。
4. 建立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
通過多種形式籌集社會資金,如政府撥款、工會經費投入、社會捐助等方式,努力拓寬資金和物資籌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