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6年國家財政部出臺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的一大亮點即為公允價值的重新引入。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再次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本文分析新準則中這種規定的優缺點,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
[關鍵詞]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公允價值 新準則
一、公允價值及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
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應用公允價值的分析
1. 公允價值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給企業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
①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可選擇性。 為減少對公允價值的濫用情況,新準則對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作了嚴格的條件限制。但實際上,由于這一規定,會使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利用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這一可擇性規定來達到人為調節利潤、資產等目的。②關聯方之間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利潤操縱一些上市公司與其關聯方交易經常利用非貨幣性交易來操縱利潤由于交易雙方的關聯關系,使得它們更加具有可操控性。關聯方為了能使子公司為其擔保或轉移資金,利用非貨幣性交易轉移利潤使子公司包裝上市或實現再融資,以便達到無償或低于正常利率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目的;或直接利用非貨幣性交易侵占關聯子公司的財產。
(2)表內確認損益易造成凈利潤和現金流相背離
執行新準則后,企業進行資產置換將可能產生利潤,如以優質資產換取劣質資產等。如果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可計入當期損益,將會影響企業的當期利潤,企業可以通過資產重組提高當期利潤,但是此處確認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可能沒有現金流作為支撐。在沒有現金流入或流出的情況下報告利潤或虧損的增減,無疑會加大上市公司分配利潤的難度,同時影響投資者決策。
(3)公允價值信息披露較少,不利于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業務的監管
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有關的下列信息:①換入資產、換出資產的類別;②換入資產成本的確定方式;③換入資產、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以及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④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確認的損益。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準則未對商業實質的判斷和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的披露作出強制規定,僅披露資產的公允價值及交換中確認的損益,這樣不僅難以判斷交換的公允性,也會給審計造成困難。
(4)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判斷能力。
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來經濟利益基礎上的決策相關性。但與此同時,要準確計算公允價值,就必須準確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預期未來的現金流量、現金流量的時間分布及折現率。無疑,對上述三項因素的確定都需要會計人員大量的主觀估計和判斷。然而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使公允價值的確定缺少明確的技術標準,缺乏可靠性、真實性。
2.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應用公允價值的優勢
新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對于確保中國會計準則順應會計國際趨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市場化和國際化等均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新準則中引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考慮換出、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這些規定將使得上市公司的資產交易得到更為公允地反映。新準則將極大地提高大股東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的熱情,推動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優化資產結構。實現了公允價值局限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符合我國現實的經濟發展環境。
3. 對于我國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應用公允價值的改進建議
(1)對于無法從活躍市場取得報價而需引入估價技術的非貨幣性資產,對不同類型換入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大小和折現率范圍做出具體規范。
對非貨幣性資產,可采用折中的辦法,即未來現金流量及折現率不是完全由主觀判斷決定,也不將折現率固定為某一值,而是根據非貨幣性資產不同類型對未來現金流量及折現率規定一個范圍,允許有一定浮動。由此既可以縮小主觀判斷的空間,又能因各非貨幣性資產具體交換業務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可提高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2)將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商業實質的具體判斷依據引入附注中披露,重點披露交易中的關聯方關系。
準則的規定過于細致會造成可操作性較差,但過于寬泛則可能造成濫用。所以,筆者認為應對其中的“顯著”、“重大”給出具體的數字參考,至少對其商業實質的判斷依據引入附注中披露。若某項交換滿足條件一,應要求企業在附注中分別對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時間和金額做簡要羅列及對比;若滿足條件二,則要求企業簡要披露換入資產對換入企業的特定價值(即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與換出資產存在的明顯差異及差異產生的原因。
(3)詳細規范估值技術并披露交換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
在沒有活躍市場可以參考的情況下,采用估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是公允價值計量的難點,也是反對運用公允價值的學者認為其缺乏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估值技術還應做出詳細規范,并且披露所需要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及折現率以及二者的確定方法和依據,使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更加準確、公開、透明。
(4)對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確認的損益與其實際產生的現金流進行對比披露
這是針對公允價值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確認的損益與實際現金流相關性差這一弊端而提出的,旨在提醒投資者對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產生的無現金流支撐的損益有所警惕,以免高估或低估企業的價值而作出錯誤決策。
三、結論
新會計準則中使用公允價值是我國會計發展的一大突破,雖然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仍然有許多不足,但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使得公允價值的應用已經成為趨勢,我國應盡快完善市場,從而使得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逐步提高,將歷史成本向公允價值過渡,使其得到更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2006,02
[2]陶巖峰:公允價值應用急對理論影響[J].中國農業會計,2008,05.
[3]任婷婷:公允價值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應用研究,財務與會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