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的竟爭和風險日益加劇,不確定的經濟業務越來越多,所以會計信息使用者也越來越關心與不確定事項相關信息的揭示,關心企業所提供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此,謹慎性原則的正確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設置秘密準備。
[關鍵詞] 謹慎性原則 會計實務 應用
一、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的運用
資產減值準備包括存貨減值準備、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
(1)謹慎性原則在存貨減值準備中的運用:在會計期末,存貨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當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時,存貨按成本計量;當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時,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量。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跌至成本以下時,表明該存貨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低于其帳面金額,應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中扣除,計入當期損益,否則會出現虛增資產的現象。
(2)謹慎性原則在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中的運用:由于當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使用,使得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僅有有形損耗(自然磨損),還有無形損耗(技術陳舊引起的減值)。因此企業應當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帳面價值的,應當按可收回金額低于帳面價值的差額作為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借記營業外支出,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樣在報表中反映出來,使 虛增的資產和損益都得到了真實的反映。
(3)謹慎性原則在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中的運用: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是會計核算制度根據會計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近期上市公司通過收購關聯方的無形資產交易來達到轉移資產或增加收益的情況下,該項規定的出臺就顯得相當的必要。由于無形資產較大一部分系新技術、新發明等更新周期較快的技術產品,其更新周期相對于其他實物資產來說更短一些,無形資產入帳時估計的攤銷年限較難準確確定,因此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時計入營業外支出不僅夯實了資產,也防止了利潤的虛增。
二、謹慎性原則在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確認中的運用
會計制度對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生專門借款的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給予了嚴格的界定,當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企業為購建某項固定資產而借入的專門借款所發生的借款費用才能開始資本化,三者缺一不可:(1)為購建固定資產的資產支出已經發生;(2)借款費用已經發生;(3)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已經開始。對借款費用暫停資本化的條件也作了明確的規定,當中斷的原因為非正常的中斷而不是正常的中斷,并且中斷的時間較長(連續超過3個月以上)。對利息資本化金額的限額的規定(即每期允許企業資本化的利息金額應當以當期實際發生的利息為限,不得超過當期專門借款實際發生的利息金額)。可見長期以來不少企業把以購建固定資產的名義借入的款項不正確進行固定資產資本化,而將發生的利息全部計入固定資產成本或全部計入財務費用的情形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這對真實反映企業當期會計利潤和正確反映固定資產的價值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謹慎性原則在債務重組中的運用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可能因為經營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種因素的不利影響,導致盈利能力下降或經營發生虧損,資金周轉緩慢,出現暫時的資金短缺,難以按期償還債務,這就需要進行債務重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無論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均不能確認債務重組收益,發生的重組損失,計入當期營業外支出。在附或有支出的情況下,我國會計制度采用了謹慎的做法,在債務重組日,債務人將或有支出包含在將來應付金額中,據此計算應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在重組日,應將重組債務的帳面價值與含有或有支出的將來應付金額進行比較,大于部分作為資本公積。債務重組的帳面價值為含有或有支出的將來應付金額,在或有支出實際發生時,作為減少債務的帳面價值處理。如果修改后的債務條款中涉及到或有收益的,或有收益不包括在債權人的將來應收金額中,待或有收益實現時,直接計入當期財務費用。由此可見,無論是債務重組收益還是確實無法支付的債務都計入“資本公積”,不再計入企業的損益,使企業的會計利潤更接近真實水平,計算利潤時謹慎性更強。
四、謹慎性原則在或有事項確認中的運用
企業在會計中經常會面臨某項不確定的情形,需要會計人員作出職業的分析和判斷,企業會計制度在此也采用了謹慎的作法,企業不應當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同時對或有事項確認為負債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企業應當將其作為負債:(1)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2)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3)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只有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或有事項才能確認為負債。如果企業清償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補償,則補償金額只有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才能作為資產單獨確認,確認的補償金額不能超過所確認的負債的帳面價值。對或有資產的披露也是如此,或有資產一般不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資產很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如果能夠預計其所產生的財務影響,還應當作相應的披露。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或有資產披露時,企業應當特別謹慎,不能讓會計信息使用者以為所披露的或有資產肯定會實現。
總之,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非常廣泛,作為企業的會計人員,應該遵循該原則,準確的核算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不多列支出或少列收入,不得虛增利潤或高估資產的價值,不得為了粉飾企業的經營業績而隨意使用該原則,也不得為了調節企業的利潤而利用該原則設置秘密準備。必須為財務報表的使用人提供真實、準確的會計資料和會計信息,滿足各種使用人不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