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高中走進大學,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入學教育工作對其以后的發展有著久遠的影響。因此,應該教育大學新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心理調整,融入學校氛圍,使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字] 大學新生 存在心理問題 適應性教育
一、大學新生心理調查
1.調研目的
從心理發展上講,大學新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時期,剛剛實現了人生角色轉換的新生,興奮激動之余,要去面對許多新問題。心理的矛盾和沖突普遍存在于每一新生,在遭遇某種刺激時,就容易出現心理困惑,影響個體的學習和生活。因此,開展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十分必要,通過調查,為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2.調研方式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256份,回收有效問卷244份,有效率95.31%。調查對象為沈陽藥科大學藥學院一年級新生,這些新生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農村、小城鎮等不同家庭,生活環境、經濟狀況各有不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其中男生98人,占總人數的40.16%;女生146人,占總人數的59.84%。
二、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大學一年級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環節。從中學到大學,僅僅一個暑假之隔,生活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環境、老師、同學、學習內容、一切的一切全部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入校后,他們對眼前的一切感到新奇、陌生和神秘,對方方面面的變化難以適應,這是一個從中學到大學生轉變的過渡時期,是為以后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段時間里,學生的知識、眼界和能力將產生新的飛躍,他們的思想觀念、心理品質、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將逐步形成趨于成熟。我國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資料顯示,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30%左右是新生。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體現出如下問題。
1.自我意識的落差感
大學新生絕大多數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當他們帶著良好的自我感覺進入大學校園之后,突然發現自己只不多是大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在強手如云的大學中,面對新一輪的排列組合,昔日那些“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同時,高考過后,大家從原來的一味的學習中,才猛然發現原來還有知識、才藝、人際關系、家庭背景乃至身體外貌等方面的欠缺。無形之中會讓一些大學新生在心理上產生落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校教育實行收費制后,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會成為影響著新生的心理狀態的因素。家庭收入尚可的學生能比較積極地應付各方面的物質需求,從而表現出自信心。相比之下,家庭經濟狀況相對差些的新生,在生活方面會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心理上所承受的負面刺激也相對較多,部分特困生為了維護自尊,拒絕社會上的資助或抵抗助學貸款,從而造成長期的自我封閉,直接心理受到影響。
如何在大學保持積極心態
為今后生活描繪藍圖對自己要加強技能學習整理自己過去避免對問題有消極態度
所占比率27.05%21.31%6.56%43.44%
2.學習方式及教育形式的轉變而導致的學習目標迷失
中學階段,學生周圍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種壓力容不得他們在學習上有一點懈怠。到了大學,他們主觀上有一種要“歇口氣”思想,客觀上大學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誤認為可以松口氣了,不少新生奮斗目標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忽不定,跟著感覺走。情緒高漲時,學習主動刻苦,遇到困難或不順心時,學習就提不起精神來;平時容易受外界誘惑的影響。
你是否對大一學習生活做好詳盡的計劃
是的,有詳盡的計劃安排有計劃,但不完善僅僅是想過沒有
所占比率6.1%40.98%38.52%11.07%
三、提高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議及對策
1.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大學新生入學后,學校應盡早有計劃、有不走地對其進行心理測試和檢查,了解其心理適應狀況并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大學生心理檔案要涉及學生的基本狀況、心理健康情況、既往病史、人格特征、智力狀況、學習情況及職業能力傾向等方面內容。心理健康檔案記錄著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歷程,同時還要加強其保密程度。許多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其根源在中學會更早時期,所以要多角度、多方面的結合。因此,必須綜合運用心理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從多角度、多層面的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2.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首先,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大學新生的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學校應充分重視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力。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動,從而創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如在“心理健康日”舉行心理健康講座,教學生如何調節心理;放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片,增加心理方面知識的普及;組織學生自編自演心理方面的短劇,并針對其情況提供相應對策。通過以上的寓教于樂的活動,使心理方面的知識得到宣傳和普及,還在潛移默化中熏陶了學生的健康情緒。
其次,還可以成立“心理咨詢室”,其構成可以由具有專業心理資質的老師擔當,同時還可以在學生中挑選心理素質較多、樂于助人的學生。據調查,學生們遇到問題時,交談的對象首先是同齡同學,其次是親屬,最后才是老師。同齡學生往往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朋輩心理輔導往往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心理自我調節的作用。
另外,學校設立班級心理委員學生干部職務。心理委員可以由班級生活委員兼任,班級心理委員的設立是“學校-學院-班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重要一環。他擔任著四重重要的角色。一是班級學生的知心伙伴;二是班級學生的心理觀察員;三是班級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四是學生與老師的心理信息傳遞員。這樣,形成了良好的心理預警干預機制,確保了有情況及時解決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葉玉清: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與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04(4).
[2]李玉環:對大學新生心理見健康水平的調查分析及對策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