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套袋蘋果果面光潔度提高的機理,研究了套袋蘋果果皮發育相關酶活性變化。結果表明,套袋后,果實表面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趨勢;不同的是,相比對照果實,套袋果實PPO活性在果實發育前期高于對照,而在發育中期對照果實PPO活性迅速上升超過套袋果實;果實發育后期,套袋果實與對照果實PPO活性變化基本一致。套袋果實POD活性在果實發育前期略低于對照,但在發育中期套袋果實POD活性迅速提高,直到采收前其活性一直高于對照。 關鍵詞:套袋蘋果;果皮;PPO;POD 中圖分類號:S661.105.9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2—0025—03
果皮是果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果實品質的重要因素。套袋改變了果皮結構,進而改善了果皮的光潔度,提高了果實的外觀品質。為探討果實果面光潔度提高的機理,為實際生產中提高果實外觀品質提供理論依據,本試驗以寒富品種為試材,研究了套袋蘋果果皮發育相關酶活性的變化。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試驗于2008年在沈陽農業大學果樹教學基地進行。試材為5年生寒富蘋果樹,砧木為山定子;全園通風透光良好,樹形采用自由紡錘形,栽培管理水平較高。在園中選擇光照條件良好、長勢一致、樹勢中庸、掛果適量且分布均勻的植株作為試驗樹。供試果袋為“小林”牌雙層紙袋。
1.2 試驗設計
選擇3株樹冠豐滿,大枝分布均勻的植株進行套袋,盛花后40d套袋,10月中旬采收;3株未套袋植株為對照。分別于6月10日至10月10日每隔1月取樣1次,取樣后立即將果實帶回實驗室,削取果實陽面表皮(包括表皮及近表皮少部分果肉組織,厚度約為0.5~110mm),測定其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活性。
1.3 測定方法
1.3.1 PPO酶活性測定 參照陳昆松等(1991)的方法略作改動。
酶液制備:取5g果皮液氮研磨,加5ml磷酸緩沖液(pH6.8,0.05mol/L)、2%~5%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研磨至勻漿,13000r/min離心20min,上清液即為酶提取液,低溫下保存備用。
酶活性測定:取上清液0.5ml加緩沖液4.5ml、0.1mol/L鄰苯二酚2ml,混勻后于300℃保溫10min,迅速冰浴,立即加20%三氯乙酸2ml滅活,測定525nm處OD值。以每分鐘Asz變化0.001為一個酶活單位(u),重復5次。
1.3.2 POD酶活性測定 參照李合生(2003)的方法略作改動。
酶液制備:取5.0g果皮液氮研磨,加適量0.1mol/L磷酸緩沖液(PBS),研磨至勻漿。將勻漿液全部轉入離心管,4℃下10000r/min離心15min,上清液轉入25ml容量瓶。沉淀用5ml磷酸緩沖溶液再提取2次,上清液并入容量瓶,定容至刻度。
酶活性測定:酶活性測定的反應體系包括0.05mol/L磷酸緩沖溶液2.9ml;2%H4O4.Oml;0.05mol/L愈創木酚1.0ml和酶液0.1ml。用煮沸5min的酶液為對照,反應體系加入酶液后,立即于34℃水浴中保溫3min,后迅速稀釋1倍,測定470nm處OD值,每隔1min記錄1次吸光度,共計5次,然后以每分鐘A470變化0.01為一個酶活性位(u),重復5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時期套袋蘋果果皮PPO活性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套袋果PPO活性在果實發育前期高于對照,但隨著發育時期的延長,對照果實PPO活性在果實發育中期迅速上升,反而高于套袋處理。8月10日后,對照果實與套袋果實PPO含量均開始下降,并且在果實發育中后期處于較低水平,至10月10日,對照果實和套袋果實PPO活性均為整個生長發育期中的最低水平。

2.2 不同時期套袋蘋果果皮POD活性變化
圖2表明,套袋果實和對照果實POD活性變化趨勢與PPO活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不同的是,套袋果實POD活性在7月10日之前低于對照果實;但在8月10日之后,套袋果實POD活性高于對照,二者均呈下降趨勢。

3 討論
3.1 套袋對蘋果果皮PPO活性的影響
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過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酚類物質代謝酶類,參與了果皮木質素、栓質素等結構物質的合成以及細胞壁的構建,與果實生長發育和外觀品質形成有著密切關系。套袋通過抑制果實中這些酶的活性水平,延緩了表皮細胞、角質層、胞壁纖維的老化,果皮發育穩定、緩和,蠟質、角質層分布均勻一致,表皮層細胞排列緊密。
從果皮內PPO活性水平的變化動態看,在果實發育前期,隨幼果生長發育,PPO活性呈上升趨勢,而后又逐漸下降,到果實開始成熟時,無論套袋果實或對照,其PPO活性均降至最低。此結果與張華云等(1996)和鄭少泉等(200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另外,單從套袋對果實內PPO活性水平的影響效應看,套袋能明顯提高發育前期果實內的PPO活性水平。這一點與鄭少泉等(2001)對枇杷果實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而與張華云等(1996)對萊陽茌梨的研究結果相反,這可能與各研究所采用的果袋種類不同有關。總體上,套袋對果實發育前期PPO活性的影響較大,對發育后期的影響較小。
3.2 套袋對蘋果果皮POD活性的影響
本試驗研究表明,套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實發育期(尤其是果實發育前期)的POD活性。張華云等(1996)采用單層袋對萊陽茌梨套袋的研究表明,套袋對茌梨果實的POD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鄭少泉等(2001)采用牛皮紙袋對枇杷果實套袋的研究表明,套袋能提高POD活性;此外,套袋能誘導鴨梨POD活性的提高,導致果實呼吸強度增強;同樣,套袋能提高紅富士蘋果在套袋早期的呼吸強度。故此認為,不同果實袋型由于所形成的果實發育微域環境的差異而對套袋果實POD活性的影響不同。果實發育中后期,POD作為酚類物質代謝的關鍵酶之一,對果皮組織發育和果實銹斑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另外,本研究認為,在果實發育的中后期,套袋果實POD活性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由于套袋提高了果實溫度所致,更可能是果實套袋后由于袋內溫度過高(尤其在中午前后),導致果實失水,造成果實生理干旱的原因。當套袋果實受到高溫及干旱脅迫時,導致生理紊亂,有害自由基積累,從而激發了果實POD活性的提高。這與前人在抗逆生理研究中,POD和SOD等保護性酶系統活性變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4 小結
套袋后,果實表面PPO、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趨勢;不同的是,相比對照果實,套袋果實PPO活性在果實發育前期高于對照,而在發育的中期對照果實PPO活性迅速上升超過套袋果實;果實發育后期,套袋果實與對照果實PPO活性變化基本一致。套袋果實POD活性在果實發育前期表現為略低于對照,但在發育中期套袋果實POD活性迅速提高,直到采收前其活性一直高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