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不同發芽床對火龍果種子進行發芽試驗,結果表明,沙床為較理想的火龍果種子發芽床,其發芽勢、發芽率、幼苗鮮重均高于紙床和紗布床,其次為雙層紗布發芽床,發芽效果最差的為雙層濾紙發芽床。白肉火龍果種子的發芽率高于紅肉種子,但幼苗質量低于紅肉種子。
關鍵詞:火龍果種子;發芽床;發芽試驗
中圖分類號:S667.904.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2—0031—03
火龍果為仙人掌科(Cactaceae)量天尺屬(Hylocereus)和蛇鞭柱屬(Selenicereus)植物,原產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熱帶沙漠地區,在美洲、西印度群島及其它熱帶地區均有分布,屬典型的熱帶植物。火龍果因其外表肉質鱗片似蛟龍外鱗而得名,又名青龍果、紅龍果等。我國栽培的火龍果由法國人、荷蘭人傳入我國臺灣,再由臺灣改良引進海南省及大陸南部廣西、廣東等地。目前栽培的火龍果以紅皮白肉、紅皮紅肉兩種類型為主。
5~11月為火龍果開花結果期,一年內陸續開花5~6批,花為蟲媒花,夜晚開花,在晚上10時后全開,第二天清晨日出后凋謝,在溫度適宜時自莖節下著生花苞,花芽分化至開花一般需40~50d,花漏斗形乳白色,每朵花重約200~500g,長可達30cm,直徑可達25cm;單株火龍果結果20個以上,果長13~15cm,寬9~12cm,單果重400~750g,最大可達900g,果肉內含數千至上萬粒芝麻狀種子,重6~8g。
火龍果集水果、花卉、蔬菜、保健、醫藥為一身,是一種營養全面、不可多得的熱帶亞熱帶特色水果。
種子繁殖因難以保持母本的優良遺傳性,生產上一般不采用,但可以從中篩選適合當地栽培的變異優良品種。本研究以紅肉和白肉兩個品系火龍果種子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室發芽試驗,探索火龍果種子的發芽特性,為火龍果的品種選育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2009年9月底從云南省元謀縣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西南內陸種質資源圃”內采收的紅、白兩種肉色的成熟火龍果(紅肉即果肉顏色為紅色,白肉即果肉顏色為白色),洗去果肉和種仁上的果膠,風干后備用。紅肉和白肉兩種火龍果種子千粒重分別為1.42g和1.31g。
1.2 試驗條件
試驗于2010年6月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實驗室中進行,該地區屬于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6月室內氣溫較高,最低氣溫21℃,最高氣溫39℃,月平均氣溫26.5℃。
1.3 試驗方法
除去種子中不飽滿的種子和其他雜物,用0.1%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30min。試驗設紙床(在培養皿底部鋪兩層濾紙)、紗布床(在培養皿底部鋪兩層經高溫消毒的醫用紗布)、沙床(在培養皿底部鋪1cm厚的潔凈河沙)3種處理,每種處理50粒種子,重復3次,于直徑為9cm的培養皿中進行萌發試驗,每日加入適量的蒸餾水以保證正常生長。
1.4 測定項目與統計方法
發芽期間,每天觀察記錄每種處理的開始發芽天數,萌發正常的種子數(以種子發芽“露白”2~3min為準),從種子開始萌發算起到發芽高峰時測定其發芽勢。參照《國際種子檢驗規程》,6天測定種子發芽勢,10天時統計其發芽率,隨機取5株測定幼苗鮮重(重復3次),計算單株幼苗鮮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發芽床對火龍果種子發芽勢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不同肉色火龍果種子在不同發芽床上的發芽勢有較大差異,白肉火龍果種子在3種不同發芽床處理下的發芽勢均高于紅肉種子,其中沙床處理差異最大,白肉種子的發芽勢為86.67%,紅肉種子的發芽勢為54.00%,相差32.67個百分點;紙床處理差異最小,白肉種子的發芽勢比紅肉種子的發芽勢高13.33個百分點。白肉火龍果種子在沙床上的發芽勢最高,紅肉種子在紗布床上的發芽勢最低,為44.67%。

發芽勢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通過3種不同發芽床處理,白肉火龍果種子的發芽勢之間存在顯著差異(F=6.64>F0.05(2,6)=5.14),紅肉種子的發芽勢無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發芽床對火龍果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不同肉色的火龍果種子在不同基質上的發芽率存在較大差異,白肉種子在3種發芽床上的發芽率均高于紅肉種子,其中沙床處理差異最大,白肉種子的發芽率為90%,紅肉種子的發芽率為67.33%,相差22.67個百分點;紗布床處理差異最小,白肉種子的發芽率比紅肉種子高8個百分點。白肉火龍果種子在沙床上的發芽率最高,為90.00%,紅肉種子在紙床上的發芽率最低,為64.67%。對發芽率進行方差分析得出,白肉火龍果種子的發芽率在3種發芽床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F=9.37>F0.05(2,6)=5.14),紅肉種子的發芽率無顯著性差異。

2.3 不同發芽床對火龍果種子開始發芽天數及幼苗鮮重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3種不同發芽床處理對2種肉色火龍果種子開始發芽天數及幼苗鮮重均有一定的影響,紅肉種子在3種不同發芽床上的開始發芽時間均為3d,而白肉種子除紙床上的開始發芽時間為4d外,其他兩種處理床的開始發芽時間亦為3天。紅肉種子的幼苗鮮重均比白肉種子高,其中紅肉種子在紙床和沙床上的幼苗鮮重最大,為0.023g,白肉種子在紙床和紗布床上的幼苗鮮重數值最小,為0.015g。對幼苗鮮重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2種肉色火龍果幼苗鮮重在3種發芽床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F=1.84>F0.05(2,6)=5.14)。

3 結論與討論
3.1 試驗結果表明,沙床為較理想的火龍果種子發芽床,其發芽勢、發芽率、幼苗鮮重均高于紙床和紗布床,其次為雙層紗布發芽床,發芽效果最差的為雙層濾紙發芽床。據報道,紅肉火龍果自花授粉親和率低,在栽培上間種10%左右的白肉火龍果有利于提高結實率及產量。本試驗中,紅肉火龍果種子雖然比白肉種子飽滿,但發芽率反而低于白肉種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紅肉火龍果授粉不良從而影響了種子的發芽能力。此外,本試驗火龍果種子的發芽率低于王彬等(2007)的試驗結果,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種子褪化,導致一部分種子失去活力。
3.2 本試驗中,各處理的營養狀況相同,但沙床上的火龍果幼苗單株鮮重均高于紙床和紗布床,經觀察發現,沙床上的火龍果幼苗直立生長,而紙床和紗布床上的火龍果幼苗趨向于匍匐生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沙床有利于幼苗根系固定,而紙床和紗布床不能固定幼苗根系,幼苗缺乏根系支撐,不能向上直立生長。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火龍果幼苗質量除與種子的飽滿度及種子內所含營養物質的多少有關外,還與苗床基質有關。
3.3 目前火龍果的繁殖主要采用扦插繁殖。扦插繁殖能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也能縮短生長周期,減少生產投入,但每簇火龍果供剪切的枝條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目前生產上的需求,而且價格相對較高;扦插苗根系也不發達,豐產性不高,抗旱能力不強。由于火龍果果實所含種子數量極大,探索種子發芽特性,為種子繁殖奠定基礎,利用種子繁殖可在短時間內繁育出大量的種苗滿足生產需求。此外,種子繁育出的幼苗雜交率較高,性狀變異較大,有利于優良新品種選育。
參考文獻:
[1]王領,何聰芬,董銀卯,等.火龍果的生物學特性及開發應用概況[J].北方園藝,2008,3:57—60.
[2]鄭偉,王斌.火龍果的生物學特性、保健價值及其發展前景[J].西南園藝,2004,32(3):47—48.
[3]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國際種子檢驗規程[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8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