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生產與全球氣候變化緊密相關,氣候變化又影響農業的發展,發展低碳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介紹了濟南市低碳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和建議,并對濟南市低碳農業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濟南市;低碳經濟;低碳農業;溫室氣體
中圖分類號:X324-1(25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2—0106—04
目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低碳經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出路。但人們一提到低碳經濟,往往講工業的多,講農業的少,講城市的多,講鄉村的少,其實低碳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人類農業生產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農業是全球溫室氣體的第二大重要來源,排放量介于電熱生產和尾氣之間,同時,由溫室效應而引起的氣候變化又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保護生態環境,走低碳農業的發展道路,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效益的綠色生產模式。它是低碳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新時期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我國江蘇、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都在探索低碳農業的發展模式。濟南市作為省會城市,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積極探索和建設具有濟南特色的低碳農業新路子。
1 濟南市低碳農業的發展現狀
1.1 發展農村戶用沼氣,促進農村節能減排
農村發展沼氣可以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是發展低碳農業最典型、最直接、最廣泛和最有效的方式。發展沼氣實現溫室氣體減排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使用沼氣可以減少煤炭、薪柴及電能的消耗;另外,發酵產生的沼渣、沼液是優質高效的有機肥,還兼有抑制殺滅病蟲害的效果,可以替代化肥和農藥。近年來,全市按照“重點抓村、落實到戶、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圈)的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截至目前,戶用沼氣池保有量達到16萬戶,約占全市適宜農戶的28%,建設沼氣示范村300余個。按照每個10m3沼氣池年產沼氣500m3計算,全市可年產沼氣8000×104m3,折合標準煤5.7×104t,相當于減排CO215×104t,減SO2485.5t,節能減排的效益十分顯著。
1.2 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副產品,產量大、分布廣,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其氮、磷、鉀、碳的平均含量分別為0.6%、0.3%、10%、45%。近年來,全市以“疏堵結合、以疏為主、以堵促疏”為基本原則,將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結合,加大組織領導、政策扶持及宣傳教育力度,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保障,積極推動秸稈資源化利用。目前,全市年產作物干秸稈400 x 104t左右,秸稈種類以小麥、玉米和水稻為主。綜合利用方式以機械化還田、青貯為主,分別占總量的70%和15%左右。此外,發展戶用秸稈沼氣池2.8萬戶,并開拓了秸稈壓塊燃料、秸稈反應堆、秸稈氣化、秸稈食用菌基料等利用方式。秸稈綜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60%上升到2009年的88%,高速公路兩側、國際機場周圍等重點區域達到了93%,秸稈焚燒現象基本杜絕。
1.3 建設養殖場沼氣工程。促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農村畜禽養殖是溫室氣體CO2、N2O、CH2的主要來源,特別是隨著規模化養殖的進一步發展,畜禽糞便產生量加大,若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污染區域將不斷擴大,嚴重威脅大氣、水體和農田的環境質量。目前,全市畜禽存養量達5290×104頭(只),各類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達1285處,年糞污排放量達4700×104t以上。建設各類沼氣工程,產生沼氣能源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治理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造成的環境污染,實現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肥料化利用。近年來,全市建成省農科苑畜牧發展中心養殖場沼氣工程等大型沼氣工程7處,建成槐蔭區斯派福瑞養雞場等中型沼氣工程29處,建成單池容積在50m2以上的小型沼氣工程200余處。沼氣工程總池容達2.5×104m2,年處理糞污430×104t,產沼氣350×104m3,對促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加快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1.4 開發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實現多能互補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的農村能源建設方針,濟南市在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的同時,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斷優化農村能源利用結構。太陽能是無污染的清潔能源,據測算,每臺太陽能熱水器年吸收熱量供應的生活熱水,相當于214kg標準煤、163m3天然氣、1748度電產生的熱量。2005~2007年,按照“政府補貼,企業讓利,農戶自籌”的原則,在商河、長清等縣區相繼開展了以太陽能熱水器利用為主的“陽光屋頂工程”。自2008年開始,將太陽能利用項目納入了全市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之一的生態富民行動”項目范圍,實施了對農村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財政補助政策。項目實施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近3年新增太陽能熱水器5×104臺,約12.5×104m2,實現年節約標準煤1070×104t,相當于減排CO22815×104t,減排SO29×104t。另外,在歷城南部山區、平陰圣母山開展了風能利用,建成風力提水站200余處。
1.5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實現減量增效
過量施用化肥、農藥會帶來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農業面源污染加劇和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測土配方,根據作物需求施肥,可有效減少化肥的施用數量;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推廣農藥增效劑和替代品,可實現恢復和保持農田生態平衡,達到控害、保益、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5年來,全市累計完成土樣采集4.7萬多個,化驗29萬余項次,完成田間小區試驗221處,安排示范方206個,發放建議卡136.6萬份,舉辦各類培訓班1 040期次,培訓業務人員和科技示范戶7 862人次,培訓農民12.8萬人次,帶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53.3×104hm2,增產糧食25×104t,減少化肥投入(折純)3×104t,實現節本增效4億多元。目前,測土配方施肥已實現了縣域全覆蓋,應用作物也由最初的糧食逐步擴展到棉、油、菜、果。在推進植保體系建設方面,在6個農業縣(市)區建立基層監測點50余處,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伍140余支,生物農藥和物理防治技術使用和推廣面積分別達到4.17×104hm2和2.58×104hm2。
1.6 推進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循環農業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在農業生產過程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量,構建農業生產體系內部的物質和能量閉路循環,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的發展模式。近年來,全市開展了以沼氣為紐帶的“三沼”(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探索發展循環農業的有效途徑,總結出南部山區果樹種植區“豬-沼-果”模式,黃河以北設施蔬菜種植區“一棚一池”模式,食用菌種植區和淡水養殖區的“牛-沼-菇”、“豬-沼-漁”模式,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生態養殖-沼氣發電-沼肥綜合利用”模式;把“三沼”綜合利用與現代農業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相結合,積極引導農民推廣沼肥利用新技術,將傳統農業“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物質流動方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流動方式,實現了“養殖一沼氣一種植”的良性循環,既延伸了沼氣發展的產業鏈,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先后建成長清區華新乳業有機愛宕梨基地、濟陽縣垛石鎮西紅柿基地、平陰縣孔村鎮合樓村有機蔬菜基地等50余處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三沼”綜合利用推廣面積超過1×104hm2。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真正成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有效手段。
2 低碳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低碳農業的觀念尚未全面建立
低碳農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目前廣大干部對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還處在不知或知之不多的狀態,對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尚未足夠重視;廣大農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認為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由于對低碳農業發展的輿論宣傳缺乏力度,宣傳渠道少和形式單一,致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制約著全市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缺乏系統的政策和法規支持
低碳農業對我國農業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上還存在很大的缺陷甚至是空白。雖然國家已頒布《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并制定一系列促進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的政策,但這些法律立法觀念還很局限,往往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強調污染發生后的被動措施,某些條款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籠統表述,專門針對低碳農業的法規還沒有制定,不適應當前發展形勢的迫切要求。有關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不完善,就無法有效地進行管理,形不成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無法充分展現出低碳農業應具有的優越性。
2.3 缺乏系統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科學技術是低碳農業發展的支撐,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僅低碳農業發展中成熟對路的技術比較少,急需的技術無法得到滿足,而且已有的技術推廣應用也不到位。沒有技術創新帶來農業生產的低成本,就會造成發展低碳經濟的“不經濟”,導致發展低碳農業的可行性受阻。此外,在低碳農業的具體實踐中缺乏技術規范和評價標準的研究,如有些技術標準與現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標準不銜接,其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尚未完全納入標準化軌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低碳農業的發展。
2.4 項目后續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低碳農業項目后續服務不到位、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是制約低碳農業項目長久發揮效益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各地區往往重視項目資金的爭取,而忽視項目建后的管理和維護。以農村戶用沼氣項目為例,隨著戶用沼氣池建設數量的不斷增加,如果不能及時地提供進料、出料和維修等各個環節的社會化服務,為建池農戶解除后顧之憂,就會導致大量病池報廢的現象發生,從而使項目建設效益大打折扣。此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內部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才不足,激勵和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各類低碳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 發展低碳農業的建議和對策
3.1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思想認識
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標語、宣傳車、黑板報等多種傳播媒介,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概念家喻戶曉,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入人心,讓低碳農業的各類形態和促進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發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覺行動。同時,通過行之有效的相關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特別是基層干部、農技人員以及經營大戶的低碳意識,促使他們了解低碳農業的內涵、任務、目標、舉措、機制、政策等,在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和提升,著重掌握一定的低碳高效新技術和新知識,形成全市發展低碳農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3.2 完善政策法規,確立激勵機制
加快研究和建立法制保障體系、政策扶持制度,是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保障。要研究制定發展低碳農業的法律法規和行政措施,特別是對發展中面臨的各種經濟關系問題,予以明確的法律規范,進而推進低碳農業健康發展;要完善政策機制,建立相應的低碳農業工作推進機構,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通過優先給予資金、物資、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對低碳農業建設的投入;要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地方政府發展低碳農業目標責任制,并完善相關考核指標體系,將能耗、環境保護等衡量低碳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要規范政府、農業企業、農民及相關第三人發展低碳農業的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及時總結發展中取得的經驗,補充修改完善相應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進一步為發展低碳農業提供制度機制保障。
3.3 加強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創新是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應加大各類低碳技術研發力度,著重突破減量化技術運用,實現資源節約;突破再利用技術運用,充分挖掘潛力;突破再循環技術運用,強化綜合開發;突破可控化技術運用,防治農業污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研發推廣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施藥、灌溉與旱作農業、集約生態養殖、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和減少農業廢棄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等環保型技術,加快低碳農業技術標準的制定,形成科學、統一、權威的標準化體系。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技、土肥、植保、環保、農村能源等業務系統以及農機畜牧部門的職能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新技術的集成效益,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低碳農業示范區,發展一批生態環境好、質量效益高的低碳農業示范基地,使全市節約型、生態型、循環型低碳農業發展有一個大的提升。
3.4 完善后續服務,建立長效機制
應該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放在低碳農業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要重視項目完成后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只有切實完善各類低碳農業項目的后續服務,才能鞏固建設成果,確保項目長久地發揮效益;要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和改革,把服務低碳農業發展作為基層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低碳農業的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確保每一項技術、每一個環節都能服務到位;要積極探索社會化服務的新機制、新模式,針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各個重點環節,支持引導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等牽頭組建專業化服務組織,逐步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低碳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4 前景展望
發展低碳農業并不是在玩弄時尚的概念,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可以操作、可以增益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迄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是建立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上的,中國正在走出一條低碳農業的發展之路,這將是國家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目前濟南市低碳農業從整體上講,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關鍵是要有持續的科技扶持以及加大各種資源要素的投入,用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最終形成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