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結果表明,魯棉研2l號的666.7m2最適種植密度為2900株。該密度種植的群體,最大LAI為2.2692,666.7m2最高果枝臺數為11.078萬個,最高鈴數達到4.585萬個,最后成鈴數達到4.53萬個,整個生育進程比較平穩,群體結構比較合理,籽棉產量最高,平均為219.48kg。
關鍵詞:密度;魯棉研21號
中圖分類號:S562.04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12—0040—03
魯棉研21號于2005年4月通過國家審定,200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黃河流域主推品種和國家目前黃河流域棉花區試的對照品種。關于魯棉研2l號不同生態栽培條件下的種植表現,前人進行了一些適應性或對比性研究,但針對該品種適宜栽培密度的系統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借助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資助,系統研究了魯棉研21號的適宜栽培密度,為科學利用開發這個品種、提高棉花生產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方法
本試驗于2009年在濟陽縣仁鳳鎮進行,試驗田面積0.33hm2,地力均勻一致。土壤基本農化性狀為有機質9.8g/kg、全氮0.8g/kg、堿解氮84mg/kg、有效磷15.7mg/kg、速效鉀122mg/kg。3月中旬春灌,666.7m2基施腐熟雞糞2 000 kg、尿素10kg、磷酸二銨15kg、硫酸鉀5kg、硫酸鋅1kg、硼砂0.5kg。宜耕期淺耕,耙平待播,地膜覆蓋栽培。大行距110cm,小行距60cm,地膜寬100cm,在小行上方一膜覆蓋兩行。除密度以外,其他田間管理依據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規程。
采用單因子對比試驗,設666.7m2密度2000、2300、2600、2900、3200、3500、3800株和4200株共8個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66.7m2。
1.2 調查記載
在第一重復每小區定點3株,5月20日~10月20日逢10、20、30日調查記載單株葉面積,計算葉面積系數;在第一重復每小區定點5株,6月1日~8月11日逢1、11、21日調查記載單株果節數,計算666.7m2果節總數;在第一重復每小區定點10株,7月15日、8月15日、8月30日、9月10日分別調查記載單株成鈴數,計算666.7m2成鈴總數;分期采收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對魯棉研2l號籽棉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666.7m2密度2900株的籽棉產量最高,平均為219.48kg,極顯著高于2600、3500、4200、2300株4個密度處理,顯著高于2000株處理,與其它密度處理差異不顯著。666.7m2密度2900株時單鈴重高于2600株和3500株的密度處理,而低于其它密度處理,但差異均不顯著。

2.2 不同密度對魯棉研21號葉面積系數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密度對魯棉研21號LAI影響較大,稀植棉田(666.7m2種植密度≤2600株)棉花生長的關鍵時期LAI均較低,最大LAI低于2.2,棉田群體漏光,光合面積小,光合產物總量少,導致棉花低產。密植棉田(666.7m2種植密度≥3200株)在盛花結鈴期(7月25日~8月10日)LAI多在2.5以上,最高達3以上,群體棉葉過多,通風透光不良,光合能力下降,光合產物減少導致棉花產量不高。而666.7m2種植密度2 900株的棉田,在8月10日之前群體棉葉增長快,8月10日LAI達到最大,為2.2692,7月25日~8月10日盛花結鈴期比較平穩(LAI介于1.9059~2.2692),后期LAI下降緩慢,9月30日LAI大于其它密度處理,棉田最大LAI適宜,光合面積大,持續時間長,不早衰,光合性能優于其它密度處理,增加了光合產物總量,為棉花高產打下了物質基礎。

2.3 不同密度對魯棉研21號單位面積果枝臺數的影響
從表3看出,不同種植密度處理666.7m2果枝臺數差異較大,稀植棉田(666.7m2種植密度≤2600株)果枝臺數一直較低,且增加較慢,最高果枝總臺數一般低于10萬個;密植棉田(666.7m2種植密度/>3200株)果枝臺數一直較高,且增長迅速,最高果枝總臺數均高于10萬個;而666.7m2種植密度2 900株的棉田,果枝臺數增長平緩,7月25日達到最高,為11.078萬個,高于稀植密度處理的棉田,低于密植處理,與相鄰兩個密度處理的果枝臺數差異不顯著。

2.4 不同密度對魯棉研21號單位面積鈴數的影響
從表4看出,稀植處理(666.7m2種植密度≤2600株)666.7m2鈴數一直較低,且增加較慢,最高鈴數一般低于4.5萬個;密植處理(666.7m2種植密度≥3 200株)666.7m2鈴數增長迅速,基本于8月10日前后達到最高,最高鈴數一般在4.5萬個左右,但隨后減少迅速,落鈴現象較為嚴重;而666.7m2種植密度2900株處理,666.7m2鈴數增長平緩,最高鈴數達到4.585萬個,最后成鈴數最高為4.53萬個,成鈴率較高。

3 結論
666.7m2密度2 900株是魯棉研21號的最適種植密度,整個生育進程比較平穩,群體結構比較合理,籽棉產量最高,平均為219.48kg。該密度的棉田,在8月10日之前群體棉葉增長快,8月10日達到最大,LAI為2.2692,在棉花盛花結鈴期(7月25日~8月10日)比較平穩(LAI介于1.9059~2.2692),后期LAI下降緩慢,9月30日LAI大于其它密度處理,棉田最大LAI適宜,光合面積大,持續時間長,不早衰,光合性能優于其它密度的棉田,增加了光合產物總量,為棉花高產打下了物質基礎;果枝臺數增長平緩,7月25日達到最高,666.7m2為11.078萬個,高于稀植密度處理,低于密植處理棉田,適宜的666.7m2果枝臺數是棉田奪取高產的基礎;666.7m2鈴數增長平緩,最高666.7m2鈴數達到4.585萬個,最后成鈴數達到4.53萬個,這是奪取高產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汝忠,王宗文,王景會,等.高產穩產廣適抗蟲棉新品種魯棉研21號[J].中國棉花。2005,22(11):21
[2]汪萍,何建華,周斌,等.魯棉研21號表現及栽培技術要點[J].農村科技,2006,3:4.
[3]程興虎,李滿良,張斌,等.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對比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07,3:73—74.
[4]李滿良,程興虎,田芙曄,等.魯棉研21號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07,2:179—180.
[5]王金齡,王蘭香,史家亮,等.德州市適宜棉花品種篩選[J].中國棉花,2007,34(1):30—31.
[6]張樂森.鹽堿地植棉技術[J].中國棉花,2008,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