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普通人可能說不出兩樣來,如果現在告訴你:漢陽高龍、武漢木雕船模、枝江手工布鞋、長陽山歌、長陽南曲、荊門銅器鉛錫刻鏤、荊門楚式漆器、天門皮影戲這8項是我們荊楚大地最為出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也許會恍然大悟:其實沒有那么神秘嘛!
是的,這些幾乎要消逝的老手藝、老傳統、甚至是老營生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很多就在我們身邊或是記憶當中,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不管時間怎么流轉,它們像活化石一般,靠著祖輩相傳,一代又一代的延續下去。
8月25日,記者有幸參加了一場名為“南國置業·尋根荊楚·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訪之旅”的公益活動,在為期三天的行程里對這些藏身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探訪和記錄。
【第一站】武漢木雕船模
優美樸實,
民間味道濃
木雕船模可追溯到漢代。1897年,宜昌一位叫龍啟發的藝人受先輩影響,以小作坊從事木船雕刻,世代相傳。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收歸時,這一技藝傳承到第五代,傳承人叫龍從發,是武漢市目前唯一一位工藝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三年前,龍從發從宜昌調到武漢,硚口區群藝館為他成立“龍從發木雕船模工作室”。龍老除了繼續雕刻創作,還肩負一項任務:物色傳承人。
第一個“徒弟”是他的兒子,今年45歲的龍永。龍永1985年隨父學藝,幾年前做出驚人之舉:辭掉了“鐵飯碗”——武鋼的工作,到父親的工作室,一心一意雕刻創作。問及原因,龍永微微一笑: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喜歡。
木雕船模使用原料以柏木、黃楊木和紅木為主。木香彌漫的工作室里,龍老正忙著有生之年最大一件作品:長1.5米的《黃鶴龍舟》。之前被國家“非遺”中心以數萬元收藏的作品《大龍舟》,也只有1米長。
眼前的龍舟“完成了三分之一還不到”,只見輪廓。龍老計劃將武漢所有著名的亭臺樓閣,如行吟閣、黃鶴樓、晴川閣等微縮后全部搬上“船”。
船模雕刻工藝流程復雜,制作工藝要求極高。“鏤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木雕船模的精髓。船的每個部分都是“楔”進去,銜接無縫,不能用一根釘。所以完成《黃鶴龍船》還需半年以上。船模做好后刷一層清漆,只為保存木材天然的紋路和顏色,如此,船模優美樸實,透出濃郁民間味道。
【第二站】漢陽高龍
尋覓90后繼承人
2008年,漢陽高龍被收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今年3月份,漢陽高龍赴臺進行為期3天的文化交流表演;一個月前,漢陽高龍登陸上海世博會,向數十萬游客展現魅力。
漢陽擁有十山六湖,古時屬“云夢澤”區域。民間有種說法“虎行風,龍行雨”,漢陽鯉魚洲、龍陽湖一帶水域寬闊,世代傳衍,高龍興盛。漢陽區江堤鄉漁業村高龍隊是杰出代表,多年來,他們頻頻亮相各種舞龍競賽活動,并捧回獎杯無數。
江堤鄉早更名“江堤社區”,但舞龍傳統未改。領隊杜永祥今年72歲,是高龍民間表演藝術團總指揮,也是漢陽高龍傳承人,十幾歲開始舞龍。此次,他帶領12位隊員,年齡從20歲跨度到50歲,還有2位女隊員。杜永祥不擔心傳承,因為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歡高龍,“目前正在尋覓90后的繼承人。”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舞龍,不從事商業演出,只做文化交流。
高龍共12節,“若遇閏年就是13節”杜永祥說。手扎一隊高龍至少需要一個月。跟其他舞龍不同,漢陽高龍造型奇特,屬分割式。橫截面八卦、太極造型,表達陰陽和諧、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舞龍在古時作為求雨儀式之一,所以舞高龍時,龍頭仰面向天,表達對 “高高在上龍王”的敬意,故名“高龍”。
“口銜齒托”是高龍舞所有技藝中最難、最絕、最驚、最險、最攝人心魂的奇招。碗口粗竹竿含在口中,再將5米高、幾十斤重的高龍龍頭壓在下顎和下齒,撒開雙手。這一招不僅要支撐住高龍的重量,還要隨時把好風向,調整重心及步伐,掌握平衡。
遇上起風下雨或落雪,高龍重量增加,能堅持十幾秒就算不易。有時風向飄忽不定,雙手擊合,雙膝跪地,前后左右跪搓,若沒有高超的平衡技巧,沒有堅韌毅力和深厚底氣,沒有扎實腰力、腿功配合“嘴上功夫”和“齒上功夫”,這簡直是無法完成的神功。
【第三站】枝江手工布鞋
布鞋價比皮鞋貴
如今街上穿布鞋的越來越少,在枝江“三峽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卻有一群“媽媽”,每天在“廠房”納千層底兒。“媽媽”們3天做成一雙鞋,一針一線全手工縫制。枝江布鞋正是湖北省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一雙布鞋工序十幾道:手工紡紗、紡棉索、織土布,編制元寶席子(即蒲草),縫樣包、畫剪底樣,包元寶席子、填千層底,包底團邊,鎖底、鎖邊、錘底、鋪底,畫剪鞋幫、縫制鞋幫、绱鞋、檀鞋,幾乎全部手工完成。
枝江布鞋沒有特定“傳承人”,周邊農婦基本都會。通常拆了家里的舊衣服,農閑時納幾針,不過做出的樣子千奇百怪。2004年,“枝江步步升”公司整合民間布鞋小作坊,招募培訓農婦上崗,以“集中生產”延續古老的手藝。枝江布鞋也因此有了標準:每雙鞋需用200多米棉線、15平方尺棉布、5千余個針眼,耗時87個小時,歷經18道工序。
鞋子款式則是20多位農婦一起學習商量出的結果,“大家公認誰鞋底圖案納得好,誰穿針引線方法看不出針腳,就向她學習”。于是,連鞋底花紋和針腳密度都變得“標準”。
這樣的布鞋不再日常穿著,而是被當做工藝品贈送,價格高過皮鞋。
【第四站】長陽山歌、長陽藍曲
下里巴人對陽春白雪
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
山清水秀自然人杰地靈,土家族能歌善舞,前幾年大熱“青歌賽”的“土苗兄妹”中王愛華、王愛民兄妹就來自長陽賀家坪鎮。
抵達當天,正趕上長陽民間藝術團“比滋卡藝術團”祝壽演出,團長覃發池解釋:土家人自稱“比滋卡”,“卡”意為人,古代的巴人也自稱“比茲”。此行尋訪的山歌和南曲,團里二十多位演員都會。
三千多年前,長陽山歌被稱為“蠻歌巴舞”、“下里巴人”,因為是在田間邊生產邊喊出來的歌,偶爾會用鑼鼓伴奏。
藝術團的父女演員王榮超和王麗萍趁彩排空檔,唱了一首《鄉音鄉情最開懷》。42歲的王榮超瘦小,但一出聲便把我們所有人都“震”住了。山歌這里人人會唱,真正唱好還需要一定的聲音條件,唱出聲必須隔著山頭都能聽見,“就像剛才王榮超唱的那樣”,覃團長說。
南曲演唱非常有講究,“夜不靜不唱,風不止不唱,喪事場中不唱”,必須在人心非常平靜的狀態才能演唱。通常兩人搭檔,一人拉三弦,一人擊板,唱詞清晰、唱腔婉轉細膩,十分雅致。
【第五站】荊州青銅器鉛錫刻鏤
隱藏民間的現代“匠人”
鉛錫刻鏤流傳荊楚,它主要被用來復制古代青銅器。早年,這種工藝不怎么“陽光”,匠人多以仿制文物為生,也曾因屬于“封、資、修”,在文革“破四舊”中遭受打擊。
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敖氏的“鉛錫刻鏤”同樣經歷坎坷。1956年后,敖家祖傳手藝塵封。直到1983年,敖氏“鉛錫刻鏤”作坊重開,和“文化商人”打了十幾年交道。第五代傳人敖朝宗決心變一變,“自己的手藝必須走向陽光。”
從2000年開始,敖氏家庭作坊仍仿制古代青銅器,但不再為“文化商人”服務,而是再現古代工藝,生產出的青銅器扔掉“仿冒文物”的帽子,成為工藝品。
敖家作坊設在荊州郊區的農家小院,環境簡陋。盡管已傳承五代,敖朝宗依然恪守祖輩留傳下的家庭式小作坊,帶領兩個兒子和侄兒在廠房打磨、燒窯。“哪怕其中一道工藝出了差池,產品就廢了。”現在,3個“徒弟”跟他十幾年了,各項工藝都嫻熟。制作“越王勾踐劍”10把里頂多報廢一兩把。
【第六站】荊州楚式漆器
大漆保持千年不褪色
上海世博會的湖北周,寶鋼大舞臺“中國元素”傳習區挑選14項湖北特色傳統手工技藝展示, 荊州楚式漆器在最顯眼的位置。所展的漆器來自荊州市“唯楚木藝有限公司”,制作者鄒傳志正是我們此番尋訪的漆器傳承人。
他的廠房在荊州市內偏僻的地方。做漆器使用的“大漆”是天然樹脂材料,可保持千年不褪色。漆雖然環保,但90%的人對它都會過敏。鄒傳志13歲開始學藝,從小作坊做到2007年開廠。
漆器制作流程分為“制坯——雕花——髹漆——描畫”四步,除制坯使用切割機外,其他步驟必須純手工生產,一批漆器需兩個多月。目前,荊沙地區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像鄒傳志這樣技術成熟、品質水準高的并不多。有人質疑鄒傳志產品比別家賣得貴,鄒傳志不解釋,將產品往顧客眼前一放,“自己比。”
資金問題稍有緩解后,鄒傳志帶出了徒弟。在髹漆房,20歲上下的年輕男女是主力,“資歷”最老的今年24歲,干了9年。
雖然是訂單式生產,鄒傳志的漆器還是“供不應求”,“最頭疼人手不夠,光雕花培訓就得2年。”
【第七站】天門皮影戲
演員含淚唱悲腔
天門皮影戲是此次探訪最感動的一站。
以前,天門市皮影戲班有20多個,現在不超過8個。此次探訪的兩位女演員是天門市皮影戲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位42歲,另一位36歲。
走進破舊的茶館,皮影戲正在上演,放眼望去全是老人,零星散落麻將桌。有些老人邊聽戲邊打麻將。
皮影戲演什么、唱什么,作為外來客,我們根本聽不懂,大概知道是《五下江南》、《招駙馬》之類傳統曲目。
后臺,兩位女藝人手持皮影演“對手戲”,后面三個“幫手”:一位彈揚琴,一位拉二胡,一位打板。前面兩人唱到關鍵,后面三位還得“幫腔”,配合默契又投入。
36歲的朱麗因家里條件不好,小學畢業學皮影戲。老師傅都夸她聰明,12歲開始學,學了一年就出師了。朱麗很驕傲:“87年我出去演出,一天就能掙一塊錢了!”最厲害的是她能現場編詞,我們這才了解,皮影戲在表演的過程當中只有十分簡單的故事梗概,沒有唱詞,所有唱詞都是表演者現場發揮。
42歲的王月義現場唱了一段“男悲調”(皮影戲中表現中年男子悲痛的唱腔),唱到深情處,淚光撲閃,聽者屏氣凝息,被她感動。
演員每月在群藝館拿800元工資,下鄉演出時有些微薄的額外收入。雖然兩口子都吃這碗飯,王月義也不愿意讓孩子學這行,“他喜歡音樂,送去學鋼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