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在內陸地區,同樣面對長江,類似的城市級別,甚至有一個共同的空港理想:成為未來的中國第四大空港。可是和天河機場相比,雙流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了2300萬以上,幾乎是天河機場的兩倍。擴建后的成都雙流機場將在2020年達到5300萬人次客運吞吐量,起降架次將達到37萬架次,進入全球排名前50名。
經過近20年的發展,雙流縣的臨空經濟也已經初具規模。2009年,雙流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9億元,固定資產投入15億元。而后,園區又簽約了近20個重大服務業項目,累計投資接近20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稅收10億元以上。此外,雙流航空物流園區2009年建成投運10個物流項目,實現到位資金6億元。
靠機場吃飯——貧困縣變身百強縣
由于西部地區的鐵路、公路系統都不太便利,飛機成為了成都人出行的首選,再加上成都向來是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國外游客想前往西藏、九寨溝等地,都可以從這里轉機。這兩個原因,使得雙流機場從來不為客源發愁。
但雙流人和機場的關系,很像武漢人和長江的關系。怎么說呢?
武漢人對于長江,可謂又愛又恨:愛其富饒,恨其不便。生活在機場邊的雙流人,每天要忍受不間斷的飛機噪音,再加上之前機場修建了第二條跑道,斬斷了雙流通往機場的主要道路,使雙流成為了一座被困在跑道間的“孤島”。
“金溫江、銀郫縣、叫花子出在雙流縣”,在這個曾經以貧困著稱的地方建“經濟開發區”,人們想都不敢想,一個機場,究竟能帶來什么經濟效益?
1992年四川省在雙流成立了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繼而,在1992年之后的10年時間里,雙流縣的財政收入以年均24.8%的速度增長,一躍成為全國的“百強縣”。奇跡是怎么發生的?
當時,在靠近雙流機場的地方,有的家庭靠出租房屋,年收入就在10萬元以上。因為這里有3000余外來人口,他們主要是圍繞機場“吃飯”:機場的安保、保潔、空姐、地勤、出租車司機……在外來人員帶動下,社區周邊和機場鋪道形成了餐飲、零售、汽車維修等業態。來蓉城轉機的游客,不用進入成都市區,就可以在機場附近找到賓館休息、用餐。這里成為了雙流臨空經濟的發源地之一。
這種原始的經濟生態,構成了雙流最初的臨空經濟模式。幾乎所有的雙流人都認為,空港是“雙流之魂”。
臨空產業引來巨額投資
在原始生態經濟盤活雙流縣之后,發展適合臨空經濟的產業成為雙流發展臨空經濟的第二步。他們正醞釀著一場產業轉移,臨空經濟的重點,將轉移到發展航空物流、現代商貿、航空總部和臨空商務、電子商務和服務外包等產業之上。
而且雙流在做產業提升的同時,還讓各個鎮和區域板塊的發展明朗了起來。在雙流縣原來的規劃中,有一塊18平方公里的牧馬山板塊,原來的功能定位是以高爾夫運動為核心的休閑和度假中心,但很多年都沒有形成氣候,只有幾個零零星星的別墅項目。按照雙流縣作為“西部航都”的新戰略定位,牧馬山板塊被重新定位為臨空經濟板塊中的休閑商務區。
在雙流臨空經濟帶上,牧馬山商務區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除此之外,商業、工業以及航空業,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片區。
從機場向北,是東升——九江現代商貿集中發展區。該區域的國際汽車城已經初具規模,金恒德國際汽車商貿城一期主體工程已完工,600多個單元商鋪已預售一空,將引進眾多的高端品牌企業入駐,九龍倉投資的奧特萊斯品牌服裝直銷城已經開業。從機場向南,是以牧馬山新城為依托的臨空商務產業集群。在其航空總部區,民航西南管理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鷹聯航空、國航等航空總部基地正在緊張建設。
雙流的經驗告訴我們,空港可以成就一座新城。武漢空港雛形已現,武漢的航空城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