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以改革創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這對于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探討黨的理論創新路向尤為迫切和必要。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問題即發展問題被置于核心地位。馬克思主義以及西方的其他理論資源大致是作為社會現代化理論被引入的。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的主動選擇和中國化建構包含著雙重的理論努力,即一方面包含著經濟學層面上對物質生產技術發展的追求,同時包含著政治倫理層面上對社會正義的訴求與社會秩序的重構。前者與后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歷史地交織在一起,在不同歷史階段有所側重。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文化主題創新。而對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說,不僅經歷了主題創新,而且經歷了主題創新的深化。
作為分析具體時代問題的理論框架,馬克思主義本身經歷了不斷的發展歷程。從毛澤東思想的“革命”主題,到鄧小平理論的“建設”主題,再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黨的建設”主題,直到科學發展觀的“五位一體建設”主題,我們看到了其理論主題的繼承、更新與不斷調整和進一步深化。
這一理論進程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更新是一致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以下方面是相同的: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再闡釋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主題的歷史創新;社會學視角的返本開新,對資本主義及現代性的批判。在這些方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從“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誤區中走出,從單純吸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走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一、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再閘釋與馬克思主義的主題創新
經典馬克思主義著作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文本整體。談到經典馬克思主義,就必然涉及后來理論家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解讀和闡釋。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經典馬克思主義重新進行了多維的解讀,這種重新闡釋既有方法論、認識論,又有具體表述內容,構成了多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譜系。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第二國際理論家開始試圖對馬克思的著作進行闡釋,如盧森堡關于自發性與領導權的觀點、考茨基關于民主與社會主義的觀點、伯恩施坦關于政治法權倫理意識的觀點,都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后來的馬克思主義毋寧說是站在他們的地基上來對馬克思進行闡釋。如盧卡奇對馬克思總體辯證法的解讀,以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以及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決定論解讀,針對第二國際理論家認為馬克思主義沒有哲學基礎的解讀,柯爾施重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及至后來的阿多諾對辯證法之否定的解讀等,都是從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層面進行的。上世紀80年代,這些思想大大促進了主觀精神的興起,并為改革開放注入了新的精神動力。可以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國內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的討論,關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探索,相當一部分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這些理論在當時條件下推動了思想解放和觀念領域的開放,最終為確立新時期的主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提供了客觀精神條件。
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總路線。這其中既可以看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以及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又可以看到從“革命”主題向“建設”主題的過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方面放棄了抽象的經濟決定論,另一方面則給予經濟本身更大的自由度。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判斷,則擱置了意識形態差異的爭論,打破了科學的國別和階級限制,為我們借鑒引進和獨立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優秀的文化和文明成果、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提高人民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了重要依據。
鄧小平理論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發展主要是在堅持總路線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黨的建設。江澤民同志說,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因此,如何推進黨的建設就關乎改革開放之成敗、國家民族之興衰。而要搞好黨的建設,必須保持黨的先進性,這不僅要求必須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黨的建設,而且要使黨對自身,特別是自己的執政地位有更加清醒的自我意識,即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全黨,自覺地走在前面領導人民。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改革之主題的進一步深入。而十七大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則把這個主題更加推向深入,一方面要搞好黨的建設,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強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在中國的國情下,前兩方面實際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科學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人與自然、社會內部的和諧發展,而這與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與政治倫理學又是緊密相關的。
縱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當代闡釋,不僅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時代化提供了客觀精神土壤,而且啟發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創新和深化。
二、社會學視角:返本開新
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關于資本主義制度、意識形態的分析與批判,是人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現象學闡述,而且是改變這種歷史境況的斗爭實踐。只有抓住馬克思理論的實質才能發現,與其說馬克思進行了哲學革命,不如說進行了“反哲學的革命”。“反哲學的革命”有以下含義:其一,由于哲學與意識形態相聯系,其抽象性必須首先得到說明和批判,才能用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這從馬克思對待黑格爾哲學的態度可以看出來;其二,就西方馬克思主義所關心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而言,實際上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途徑:其三,晚期馬克思對科學實證性的強調,充分證明馬克思考慮問題已經遠離了哲學的基地,而走向社會學分析。這種分析雖然首先需辨別出歷史材料中的“意識形態”偏見,但是不表示馬克思進行的是純粹的意識形態批判和哲學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對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與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哲學的觀點雖然表現為“先驗的結構”,實則是此種分析之結果,而不是先驗的結構和立場。
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實際上都是以社會學的方式來提出問題。盡管他們還使用哲學的語言,而視域已經轉移到了社會學分析上。
當下,我黨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把精力集中在社會建設上,并不是暫時救急的理論,而是根據我黨整個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進展所作出的創新。改革開放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在此階段已經不能再單純依賴資源和市場,而是要依賴制度與理論的創新。我們發展中所遇到的社會問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是與西方工業文明同質的問題。如人與自然的問題就是如此。這一方面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解決。二是社會矛盾問題。如群體性事件、信訪事件、社會貧困與不公問題,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和制度保障來解決。三是文化認同的問題。這一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世界范圍內的中國人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其二是社會內部的階層認同感。在這兩方面,都涉及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霸權斗爭的問題,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倫理的思想、關于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思想、關于社會正義的思想、關于社會的制度創新思想、關于話語權的闡述、關于領導權的闡述,非常值得借鑒。
以上三個方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都已經超出了抽象的哲學的觀點,深入到中國社會的社會學分析視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充分體現在理論與實踐上,即理論上不再以單個的人為核心,不再以“人”這一抽象而孤立的哲學范疇為中心,而是以中國社會為核心,以對人的社會歷史分析為中心,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與其說以整個社會歷史“經驗”為核心,不如說把這種經驗提高到科學的高度,以制度創新為中心,來實現執政黨的執政興國理念。
三、對資本主義和現代性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雙重的批判和革命理論,即一方面對資本主義制度展開批判,另一方面則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批判。但是馬克思所批判的是19世紀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和調整,今天的資本主義與19世紀的資本主義已經有很大差異。因此如何研究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把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導向深入,乃是我們時代的課題。西方馬克思主義集中力量研究了這一課題,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集中在新帝國主義問題、社會正義問題等問題上。對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大眾文化、話語霸權展開批判。在應對全球性氣候問題上,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指出,傳統的經濟危機將被生態危機所替代。生態問題甚至與政治問題密切相關。這些批判對于我們應對全球氣候問題、全球金融危機等問題提供了可貴的觀察角度。
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以上命題作出了全新的回應。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以及“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繼承了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提出了“以什么人為本”以及“以人的什么為本”的具體問題。
同時,西方馬克思主義所研究的現代性主題并非與我們沒有關系,而是緊密相關。因為我們同處于全球化的現代性進程之中。
應對外部意識形態挑戰以及應對全球共同問題之需要,凸顯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性。這一方面是為了重建我們的國家意識形態,轉變國家職能,增強民族國家層面的政治一文化認同,整合社會內部資源以謀求發展進步:另一方面也反對國際的話語霸權,為建立政治經濟新秩序而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對現代性的批判則關注全球范圍內共同面對的生態、政治、經濟困境問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僅需要,而且必須進一步研究新的世界形勢和發展變化,進一步充實其具體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有必要吸納和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進行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