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均衡發展,促進公平,讓每一個孩子都機會均等地享受到與時代同步的優質教育,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促進教育均衡、促進公平發展,保障每個學生依法享有公平的發展機會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辦學者有責任通過多種舉措努力實現校內教育公平。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實施均衡教育方面作了一定的實踐和探索。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是實現學校均衡發展的關鍵
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活動,提升教師職業理想和境界。開展專題教育活動使教師敬業愛崗,用先進教師事跡感染教師:開展依法執教評比活動,提高教師依法執教水平;通過舉辦專家講座,使全體教師做到嚴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超越自我,爭當“教書育人模范”、“有魅力的教師”和“專家型教師”。
二是從學習與研究入手,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學校要給教師搭建多種平臺,給每個教師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從而達到教師整體提高、均衡發展的效果。
二、通過學生全體、全面的發展,實現學校的均衡發展
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先導,實現學生的均衡發展。學校堅持“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提升每一位學生,成就每一位學生”的辦學原則,關愛每一位學生,善待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位學生,抱著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對每一位家長負責、對國家教育事業負責的態度去工作。
一是設置均衡條件,讓學生享有平等教育。實行學生平行分班,教師均衡搭配。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均衡,注重班級學生男女生比例的均衡,實施陽光操作,做到公開、公正。教師均衡搭配,力求使各班科任教師整體的教育教學管理實力相當,為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力促校內教育公平。
二是了解學生,實現學生的均衡發展。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對每個學生負責,做好對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要通過對學生的全面了解,通過定期召開“家校座談會”、問卷調查、學習反饋等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溝通,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通過與學生交朋友,開展團隊活動,舉辦特長班、興趣小組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了解和相互信任,從而全面地認識學生,實施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各自的最佳發展,“做最好的自己”。
三是開發學生潛能,提供平臺,激發學生張揚個性。學校要倡導教師和家長圍繞每個孩子進行研究,著力開發其潛能,努力培養個性特長,讓所有的孩子在優勢潛能方面得以自由展現。學校注重學生個性特長,讓學生全面發展。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科技節、校園體育節等特色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愉悅學生的身心,而且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此外,學校以英語課堂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營造學生時時處處事事用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學校將英語口語學習與口語教學作為一項工程來推行,使學生英語學習口語化、生活化,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英語聽說環境,推動了學校特色口語發展。
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文體活動,內化學生的優良思想品質;致力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身心協調發展;尊重學生個性,發掘學生潛能,引導培養學生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動手能力和科學創新精神。
四是創新德育育人模式,規范評價制度,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學校以養成教育為重點,制訂了“優秀自制班級”和“雙語之星”的評價體系來激勵學生健康發展;開展以“感恩”、“責任”、“愛國”、“愛校”、“勵志”等為主題的各種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和團隊活動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自評一生評一師評”的評價制度,每日進行常規檢查,每周進行綜合評價,評出每周的“學習之星”、“衛生之星”、“文明之星”、“讀書之星”、“進步之星”等進行表彰。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勇于參與、展現自我、積極進取的精神,各個層面的同學心中充滿陽光,朝氣蓬勃,樂觀向上。
三、因材施教,實現均衡發展
首先,教師要做到非常熟悉學生。教師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既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點(知識基礎、學習態度等),又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特長等),還要分析研究造成差異的家庭、社會、歷史的各種原因。
其次,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一是教學的深度、進度要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認真研究教材的內容,把書本知識賦予實際生活的內涵,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面對低年級學生,就要把簡單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高年級學生,則要兼以說理,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熱情。三是注重教學方法實效和創新。按照新課程標準,正確制定教學目標和要求,把教學目標分解為基礎目標、較高目標和發展目標三個層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進行個別輔導,使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
四、關注、尊重弱勢學生,實施“關愛工程”,做到人格均衡
教學要“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提升每一位學生,成就每一位學生”,它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不能否認學生中存在一批弱勢群體,這些弱勢學生總是有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如品德弱勢的學生大多不太討人喜歡,他們貌似“瀟灑”、“無所謂”的背后,隱藏著孤獨、自卑和無奈。學習能力弱勢的學生,成績處于倒數位置,長期的低分,使他們對學習喪失了信心。家庭弱勢的學生往往由于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離異家庭缺乏親情等因素困擾一些學生,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更加渴望別人的關注和關懷。性格弱勢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拙于表現、懦弱膽小、不善與人交流,長期的封閉導致心理上的障礙。這些學生表現出來的種種不正常的心理,往往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教師要給這些弱勢學生以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實現教育的公平。
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幫教學生檔案。學校要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詳細了解幫教學生的情況,開展“導師制”活動。
二是開展“導師制”,讓教師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導師制”即將班級中的一些特殊學生(學困生、父母離異、特異體質、心理不健康等學生),根據情況分配給包級領導和學科教師,要求每位教師幫扶1~2名學生。每一位包級包班領導、每一名老師都有自己的重點幫扶對象,領導們都是學困生的“導師”甚至是“保姆”。導師定期和家長聯系,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教師定期找他們談心,走進他們的心靈,轉化他們,讓弱勢學生及時向班主任、學校反映他們的特殊困難,學校盡力幫忙解決。學校領導、科任教師和各級的弱勢學生結對,共同幫扶提高,讓弱勢學生通過嚴格管理和科學教育,在學習和思想上都取得明顯的進步。
三是在教學中,學校實施“生教生、生幫生”的學習策略。即把成績較好的同學和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捆綁式”排位,成立學習自制互助小組,使這些同學在互助中學習成績和能力得以共同提高,又培養了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
四是加強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學校要重視和學生家庭的聯系和溝通,挖掘家長資源、運用家長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學校各項工作。認真辦好家長學校,傳播先進的家教理念,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對弱勢學生施以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家長賞識鼓勵孩子,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五是尊重人格,實施人格均衡。尊重學生人格歸根結底在于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學校可以通過專題培訓、教師沙龍、座談會等方式使每一位教師做到嚴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自我超越。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實施人格平等和均衡。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處處從學生的特點出發,事事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研究他們,了解他們,引導他們實現自我。做到客觀公正看待學生。教師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且視同至寶,精心呵護與引導。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學中、班級事務的決策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即使學生的見解有偏頗,也耐心啟發誘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肯定學生的優點為先、為主,讓學生在激勵中顯示自我,實現自我;觸及缺點、錯誤,要讓學生多作自我剖析;出現歧見,要允許學生爭辯i出現對抗要作冷處理,善于等待。
全面實施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遵循教育規律,向內挖潛,提高師資水平,因材施教,充分發掘每一位學生的潛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健康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真正做到均衡發展。
通過實施均衡教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成功的喜悅,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快樂。師生互動的幸福課堂、獨具特色的特長教育、活力四射的快樂課間,全校師生在這座精神家園里,盡情享受著共同成長的幸福,享受著成功的幸福。教師間、學生間、師生間相互欣賞、攜手合作、共同分享,師生積極向上,幸福指數大大提高,學生在多元、變化、競爭與合作的環境里健康、文明、幸福地成長。每一個孩子,都透著聰明的靈氣,學校沒有不良的風氣,只有清純的校風和純正的學風,是一片你追我趕、孜孜求知的“凈土”。學生們有理想、有抱負;比學習、比進步。
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一定會與時俱進,弘揚民族教育思想的精華,實施均衡教育,推進教育創新,力爭把學校辦成一所社會滿意、家長向往、學生喜歡的和諧校園、學園、樂園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