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去的這一年,筆者和大多數北京人一樣,生活中最堵心的事是北京的交通擁堵,早上開車上班,7公里的路程要走50多分鐘。今年8月,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將北京列為世界5大交通最差城市之首,北京堵車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談資。
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出臺了緩解交通擁堵的工作意見。其實“治堵”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沒有一勞永逸、包治百病的良藥。很大程度上,現有的措施只是表明了政府已經下決心從建、管、限全方位、多角度解決擁堵問題。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在車牌搖號、增加停車費、區域限行、基建投資等“老套”措施之外,本次建議中終于提到了要建設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立交通信息發布系統,車載導航和移動終端要達到150萬臺。建設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停車泊位管理系統、完善出租汽車調度服務系統,研究開發機動車電子牌照信息系統,加強機動車智能化管理。”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應該是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環,在人主導的管理系統中,受限于管理經驗、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無法實現理想的管理效果,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彌補無疑是一種理想的方式。而智能交通管理這一看似理想的概念,在國外已經有成功經驗。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在本月的一次媒體聚會中介紹:新加坡和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是使用智能交通系統最成功的兩個地區,利用智能交通系統對車流量監測、預報和預估,同時與信號燈聯動,對交通流量進行主動調整,實現了交通擁堵15%的改善,大大降低了社會成本和碳排量。
在筆者從家到辦公室的路上,一共要過14個交叉路口,交通擁堵大都發生在這些交叉路口,而信號燈控制的機械和不合理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信號燈能夠根據不同方向上的車流量適時合理調整信號燈轉換時間,交通擁堵一定會大大緩解。
北京已經有了類似于交通廣播、信息發布顯示屏等一些交通信息發布系統,但這些信息仍然無法及時、有效地到達司機,所以即使看到前面擁堵或者交通流量大,司機也無法及時改變路線。試想假如交通流量信息可以提前到達車中導航儀,導航儀適時重新規劃路線,這樣就既減少了對交通擁堵的負擔,又降低了個人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
相較于那些老套的措施,作為一名普通的司機,筆者更寄希望于智能交通系統對于交通環境的改變,因為以目前我們交通管理者的水平,過多的人為干預,缺少技術手段和智能手段,實現根治擁堵幾無可能。而作為一名IT行業從業者,也希望在交通治理中看到IT的價值和貢獻,讓產業獲得應有的回報。
總編:許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