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瘋狂的石頭》里有一句經典臺詞:“城市是母體,而我們是生活在她的子宮里面……”在光怪陸離的生活里穿梭,對于疲憊的人們來說,社區就是最溫暖的港灣,那晚上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像媽媽的眼睛一樣溫柔。
在浩翰的互聯網海洋里,社區網太不起眼,絲毫不能引起投資者們的興趣,但是,在數萬名社區居民的眼中,這里就是快樂的精神家園,線上線下的生活都幸福。
在互聯網的江湖里,新浪、搜狐的門戶網站是大王,淘寶、拍拍是大佬,社區網就是“蝦米”。它們從回龍觀、天通苑這樣耳熟能詳的社區里孵化,雛形簡單。
10年里,社區網在單純的論壇上不斷完善,像回龍觀這樣成熟的社區網,如今注冊人數已經達到社區居民的2/3。
在這10年里,版塊有擴充也有沉底,到這里的用戶有的長期駐留也有的一晃而過,討論內容也從當初的買房裝修擴展到國家政策、社區問題、家長里短。
社區網始終以和緩的速度點滴積累,在給社區里的家家戶戶帶來線上線下的精彩生活時,也在進行自身的轉變。
其實,做蝦米也很幸福。
自然成長
“1999年,地處城鄉結合部地段的昌平區回龍觀是個大農村。”名叫“葉子”的版主2003年在回龍觀社區網的論壇里寫下《北京以北》時,回龍觀社區網已經建立3年。2000年,一名大學才畢業的小伙子劉強建立了回龍觀社區網,這時的回龍觀還只是個大農村。
按照“葉子”的描述,那時的回龍觀是個冷清而邊遠的地方,是解決居民睡覺問題的解困房、安居房、危改房。小公共汽車到達回龍觀時,售票員甚至會吆喝:“下一站是北京。”1999年前后的回龍觀在人們眼中,和北京還靠不上邊兒。
2000年,回龍觀有了兩個大型經濟適用房項目,均價2000元一平方米,劉強思量再三,與城里4000元一平方米的房子相比,這里是不錯的選擇。他時常泡在賽龍網的回龍觀版塊里,久而久之,有了相熟的網友,這些打算在回龍觀買房的青年們開始攛掇著搗鼓回龍觀社區網站。
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劉強索性申請了免費空間和論壇,這就是回龍觀社區網的雛形,劉強取了“業主”的諧音,將其稱為“野豬論壇”。劉強是個話少低調的人,他不愛花太多精力宣傳和包裝社區網,悄悄地在賽龍網的回龍觀版塊發了帖子,讓大家隨時逛逛。
漸漸地,回龍觀社區網有了人氣,充滿了生機。
買房、看房、裝修是回龍觀社區網成立之初最熱門的話題,居民們七嘴八舌侃侃而談。久而久之,它已經成為回龍觀第一批居民買房的必經之地,成為不折不扣的“實用買房經”。
劉強開始慢慢打理網站。“這些版塊都是自然形成,在網民們的要求下分化出來的。”伴隨住戶的增多,原來單一的論壇逐漸劃分出鄰居評樓、裝修日記等版塊。如今,“鄰居評樓”與“裝修日記”的版塊依舊存在,現在,大家熱議的話題是“樓房的抗震系數有多高”。
2004年,互聯網的監管愈加嚴格,劉強注冊了北京東海騰龍科技有限公司,購買了服務器與ICAP,社區網終于有了“身份證”,成為合法公民。論壇從此更加火爆,注冊人數嗖嗖地往上漲,引來大批人圍觀。
現在,劉強回憶起10年前的趣事,總要提到火爆的“集采”行動,社區網一呼百應的集采運動帶動了周邊游擊隊的裝修公司安家致富。2000年5月,在第一批居民入住后,紛紛開始采購家用電器與潔具。叫“墩子”的網友在論壇里發帖:“若能團購,裝修打半折,一起吧。”
這一帖,竟然召集了幾十人,劉強自己也參與其中,一家過去年銷售額不足100萬元的裝修公司竟有了幾千萬元的銷售額。在回龍觀,這是一筆大單,社區網成了這筆交易的最大推動力。
當集采隊伍愈加壯大時,“集采”版塊獨立了。這就是劉強口中的“自然形成”。現在,綜合論壇里已經有17個版塊,家長里短、情感故事、育兒經驗、寵物照顧……覆蓋了回龍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此時,回龍觀社區也已經擁有了近30萬人口。
2004年,天通苑社區網也應勢而生。它和回龍觀社區網的誕生有異曲同工之處,網站創始人姜遠當年為了在天通苑買房,常在附近轉悠,當時的天通苑只有一兩家飯館,姜遠在飯館里和同是看房的人熟絡后,決定開辦天通苑社區網,讓交流更暢通。
無論是回龍觀社區網、天通苑社區網、八通網還是長安新城、世紀城這樣規模稍小的社區網,發展的路徑都很相似,社區人群是社區網成長的基礎,甚至是生命線。
“回超”的狂想
在版塊不斷擴張后,業主們成了最忠實的看家人。回龍觀社區網與天通苑社區網的每個版塊都有1~3名版主,不要半點酬勞,全由網友推選而出。
回龍觀社區網的版主“玉米人”已經堅守了5年,他說:“不圖利益,就圖一個快樂。”他給出的車險專業意見和召開的線下活動,受到住戶們的擁護,這讓他在互助中樂此不疲。
1999年,“玉米人”從日本留學歸國,進了國企研究保險法規,而后下海經商,現在在一礦場工作,每年的5月~10月才是開礦季節,因此,有大半年他都閑著,社區網是他閑暇時的“小事業”。從一名看客到常客、再到版主,“玉米人”的這條“版主路”,幾乎是所有版主的寫照,他們是最忠誠的用戶,也是最負責的版主。
“社區網的魅力在于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玉米人”感慨,回龍觀是個娛樂匱乏的地方,社區網從最開始交流打發時間,變成后來線下活動,而且,線下更瘋狂。
“回龍觀超級聯賽”的出現,就是最鮮明的代表。“世界有英超,我們有回超。”“回超”聯賽的口號是“百年回超”。100年很遙遠,但已經過去的6年,卻很清晰。
2002年5月,一封“挑戰信”出現在社區論壇里,附近社區的球友要與回龍觀社區踢一場足球比賽。這張帖子讓足球發燒友張明積極“招兵買馬”,同一天在論壇里發了好幾個帖子,終于在比賽前一天,湊足了14個人。
第一支回龍觀業余足球隊—“野豬林”足球隊誕生了,隊員們習慣用論壇上的昵稱稱呼對方,論壇也成為每次賽事的直播現場。2003年年初,流浪明星足球隊和天龍足球隊相繼成立,正式拉開了回龍觀足球運動的大幕。2004年,回龍觀地區已經有了近10支足球隊伍,論壇炸開了鍋,在不斷交流中,“野豬林”足球隊的“園丁”、天龍足球隊的“肥牛”等人聚集在一起,本著以球會友、愉悅身心的宗旨,有了辦社區聯賽的初步想法—“回超”出爐了。
第一屆回龍觀業主足球聯賽有9支球隊,共有200多名球員參與,所有球員都來自回龍觀的業主。比賽采用循環賽制,歷經兩個半月,共進行比賽36場,觀眾達到1000人以上。劉強說:“若沒有回龍觀社區網,完全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如此規模的比賽。”
同樣,天通苑社區網也有超級足球聯賽、羽毛球聯賽等活動。線下活動幾乎是所有社區網必須的功能,也是社區娛樂的“必爭之地”。
在回龍觀社區,線下的活動不止是“回超”,還有“超級回聲”。去年,網友開始效仿“快樂女生”的形式,開始了海選、30進20、20進10的歌唱比賽。而每年舉行的站慶,更可稱得上是回龍觀的“春節晚會”,劉強用網站的廣告費用,購置了一些禮品回饋版主和活躍的網友。老老少少的居民們則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準備節目,每到這個時候,“春晚”便成為單身貴族們交友牽線的好去處。
“回超”的成功,讓社區網的草根力量更加堅韌,如果這些還只是提供娛樂,那么,社區網更大的價值還潛藏其中,那就是最大化集合了言論的力量。
民意集散地
2010年2月,《北京青年報》、《法制晚報》、《北京晨報》等媒體紛紛把聚光燈指向天通苑社區網。
“姜金牙、老康……”2月,一個發布在天通苑生活社區網的公告“天通苑社區網上大簽名—呼吁地鐵14號線經過天通苑”吸引了237名網友簽名呼應。活動的發起者“姜金牙”在論壇上發帖稱,自12月3日發布“呼吁帖”以來,僅半天就吸引了100多名網友簽名跟帖。發起者“老康”也跟帖稱,地鐵5號線北段如今已經超負荷運轉,所以大家期盼增加一條地鐵線路來為5號線分擔客流壓力,馬上開工的14號線如果可以北延,改走天通苑社區,將為5號線減壓。
這則火帖最終形成基層提案,在今年3月的“兩會”上提交。
其實,天通苑社區網在成立之初便有過轟轟烈烈的維權運動。這個由垃圾場填平而成的社區,建設之初居民們飲用地下水,水質無法保證。業主們在論壇上自發形成了維權代表,維權代表找到水質調查的專業機構,每次的檢測數據實時發往社區網,數據的公開與透明成為談判利器。當維權代表再次和開發商談判時,進程出奇地順利,維權運動成功了!感謝帖鋪天蓋地地在社區網上展開,業主們踴躍跟帖。
其實,維權運動從社區網誕生之時起就沒有間斷過。姜遠說:“不要將社區網看做是一個簡單的交流平臺,它甚至能成為機構,成為基層聲音的集散地。”
這是姜遠的理想,他認為,如果只提供娛樂和交流功能,太單薄。在不斷的維權行為發生后,社區網站應該轉變為機構,這樣一來,一旦開發商與業主出現矛盾,網站便能成為第三方代表,三方談判比兩方談判要來的輕松得多。
回龍觀社區網曾在一次維權行動中“被關閉”。劉強不愿多提當時的情景,但在他看來,社區網站已經發生了蛻變,平臺的作用在不斷擴大,已經遠遠超出了小區本身。
不僅如此,社區網幾乎成為了社會媒體發現線索的消息源,姜遠與北京各大都市報的記者相當熟絡,甚至成了代言人。“跑天通苑的記者都盯著我們網站,這里就是消息源。”
評論
警惕“山寨”社區網
曾經轟轟烈烈的“回超”發展到今天,感到舉步維艱,民間足球始終難以找到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他們無法像正規的足球俱樂部那樣盈利,買賣球員,而在娛樂方式日益多元的情況下,失去資金支持的“回超”顯出疲態。
和“回超”一樣,社區網面臨同樣的困境。無論是天通苑社區網的創始人姜遠還是回龍觀社區網的創始人劉強,都認為社區網難以長大,盈利模式過于單一。目前,廣告是社區網惟一的收入來源,而這些收入除了支持網站的日常開支外,還要用來組織活動,成立公益基金,運營者幾乎“顆粒無收”。
劉強與姜遠都不想靠社區網來盈利,他們甚至擔心對商業回報過于在乎會壞了這鍋好湯,社區網本是大家暢想交流的地方,沾上“銅臭”,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姜遠有自己的影視公司,他知道靠社區網是養不活了自己的。
對這些運營者而言,社區網是工作之外的興趣,無償無怨,而這些創立者大多堅守10年,無一人撤退。
除了對商業價值的追求,社區網的維護正因為是草根而難以有完備的保護。大量山寨“社區網”如同蛀蟲,正在啃噬這片樂土,對于這些山寨社區網而言,盈利賺錢是最重要的,即使市場不大,它也要去摻和摻和。
天通苑社區網的山寨版五花八門,有天通苑生活網、家住天通苑、天通苑百事通,這些名目相似,頁面雷同的社區網有的連服務器都無處尋覓,頁面的消息很多是“盜取”正宗網站而來。姜遠曾無數次被有關部門談話,說天通苑社區網站上有不良內容,其實那根本不是天通苑社區網; 而廣告商在這些沒有群眾基礎的山寨網上投放廣告卻得不到宣傳效果,又會找到“正宗”社區網訴苦,最后發現上當了,從而對社區網也戴上有色眼鏡。
因此,在記者看來,社區網發展的根本不在于能有多大的盈利能力,而是是否能夠維護其正當的利益和口碑,讓它不失本色和原味,單靠草根網民,小米加步槍恐怕難于形成一個有效的維護機制,再加上互聯網本身更是魚龍混雜。
社區網是社區居民的樂土,它需要相關部門力挺和維護,打擊橫行的山寨網,對虛假消息進行清理,協力保持社區網的健康運轉,這樣才能讓社區網有下一個10年。(文/尹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