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最底層科研工作者充滿激勵的創新氛圍,科技創新終將失去靈魂和激情。
三月,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老校區內,早已綠意盎然。已經從日本歸國4年的李勁松教授開著一輛小汽車,在大門口迎接前來參觀他領導的浙大數字醫療工程研究中心的《計算機世界》報記者一行。這個中心成立的目的是集合浙大在計算機、醫學、生物儀器、自動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力量,針對醫療信息化所需的熱點技術領域開展預先研究,相關成果則會被及時通過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輸送到市場。
浙大生物儀器學院科研樓寬敞明亮,中間有天然的采光區間。自然光隔著玻璃頂照進大廳,滋養著成片的綠色植物,其間有幾排長椅供師生們小憩。透過各個樓層的玻璃門窗,整齊劃一的教師辦公區和實驗室讓人耳目一新。“國外同行來看了以后,也都感嘆我們這里的辦公科研環境。”李教授說。
20年前中國高校隨處可見的老桌椅,已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裝備了中央空調、PC、投影儀和液晶電視的教學樓,Internet和無線網絡供師生們便捷地進入虛擬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科研合作異常活躍。
世界正在仰望中國。美國《商業周刊》日前發表了題為《50家最具創新力的公司》的特別報道,指出亞洲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在今年出爐的創新50強名單中,中國企業數量增長最快,一年前只有聯想公司入圍。今年入圍的中國企業增加到4家,分別是比亞迪、海爾電子、聯想和中國移動。雖然對于這份名單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還有待評估(比如,為什么華為這樣一家最重視科研投入的中國企業沒有入選),但是它至少表明,美國和西方世界正在忐忑不安地應對中國創新時代的到來。
世界金融危機會是一次借助創新重新洗牌的機會。中國需要抓住這個機會,而且必須抓住這個機會。但是,中國顯然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屬于自己的創新時代。增加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讓高校研究走出象牙塔并不難,難的依然是如何營造一個真正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教育和科研激勵機制。
好大喜功、貪圖虛名、侵占科研資金之風,已經感染到原本比較純凈的學術科研界。很多承擔課題的科研事業單位,一些課題的牽頭人、科技書籍的主編們,往往都不是一線“真正干活的人”。不少明明對某個技術專業領域并不精通的行政領導,卻有著毅然決然的勇氣,為自己戴上各種閃爍光環的科技頭銜。
官本位盛行本已對科研人員造成無形壓力,官員們如果還要爭相摘取學術科研的桂冠,則真正徹底斷了科研人員的念想。沒有對最底層科研工作者充滿激勵的創新氛圍,科技創新終將失去靈魂和激情。最讓人揪心的是,中國好不容易在改善科技創新方面顯得“不差錢”,如果行政官員貪圖學術虛名不剎車、掌控項目資金的欲望不能夠抑制,中國將再一次與原本屬于自己的創新時代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