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見識與知識基礎上的創業是更加現實的創業選擇。
很多人是因為看到人家的一個模式而創業的,我有些親友在家鄉也沒多大見識,他們的創業也就是開個小飯店,勤奮一點的也能掙點不錯的小錢。我在長沙支持的一個大學生朋友做的是小餐飲創業,當然主要是做他在老家郴州的魚粉,這也算是把有限的見識轉化為創業的一個例子。過去中國就沒有卡拉OK,這是從港臺傳過來的,而最早的卡拉oK生意就是日本人原創的。安利、麥當勞更是明確地告訴你,我給你準備好了現成的模式,你可以拿著錢來加盟,類似的加盟式創業也是越來越多了,你如果去參觀每年的特許連鎖經營大會與展覽就可以看到很多。我在參加長沙電視臺的“創業大本營”節目的時候,就看到不少創業者提出的創業方案就是加盟計劃。今天我們看到的搜狐、百度、QQ、盛大,它們其實都不算原創,而是其他模式的轉移與適用性創新,在這個創新適用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新模式。以前很多人出國的時候,看到人家有某個有趣的小產品,回來就仿制一個。甚至有的溫州人就專門住在米蘭,看人家的新設計出籠,立即就能傳回溫州,依樣就能做出來。我自己做零點最初就是受了蓋洛普的啟發,后來又因為看到合作很久的羅伯公司,加上一向對于蘭德公司的推崇而著意進入咨詢行業。今天很多在跨國公司的高管進入投資公司做合伙人,他們往往比做一般實業公司的創業者成功率高很多,就在于投資公司里面的見識重要得多,因此他們過去的跨國見識與各方面的交道經驗就幫得上忙。
因此,知識的價值在于你知之識之的經驗多,那么你那有限的創業資源所放在的落點就更加優化,同時你的運作模式就更可能在原來人家的模式基礎上優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見識與知識基礎上的創業是更加現實的創業選擇。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想創業應該是一開始就在擴大見識上下功夫,整天宅著的人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創業點,就是有點感覺也對風險因素很難有準確的把握。過去把創業者看作闖蕩江湖的人,道理也是在這里。只是這里的知識有了一個很大的轉換,即不只是或者不主要是書本的知識,而是社會與商業的見識,我們很多人總說自己很想創業,可就是不知道創啥業,希望把業建立在別人的知識基礎之上,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偏誤。我曾經參與過四屆上海交大的EMBA贏利模式大賽,在這個賽事上,一群商人把自己的某些模式優化或者把同學中某個實操模式轉化,然后就變成了贏利能力強得多的項目,有的甚至成為資本市場上很吃香的項目,這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