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在6分鐘里證明你的團隊,你的產品,還有你將擁有的市場。沒有電腦演示和其他幫助,你只能依靠你自己,還有你的團隊;在6分鐘里,演示你們的光榮和夢想,并讓你的觀眾們能夠清晰地追蹤你們前行的足跡。
你的觀眾,不是攝影棚里或電視機前興致勃勃、群情激昂,給幾句妙語就掌聲雷動的尋常百姓;他們是一群苛刻,冷靜,以雞蛋里挑骨頭為能事的投資人、媒體人、管理者。
我從1991年末正式加入IDG集團。而DEMO SHOW比我捷足先登,更早一年進入IDG的展會大家庭——1990年,DEMOSHOW由IDG旗下雜志《INFOWORLD》創辦,并因其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展演方式,在業界聲名雀起。DEMO號稱僅為每一個參會的公司提供6分鐘的舞臺時間來展示他們的產品將“如何改變世界”。DEMO的宗旨是將最具發展動力的新技術和最具發展前景的新公司引薦給投資人、國際媒體,以及行業大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DEMO沒有夸夸其談。于是,Adobe Acrobat和Sun’s Java由這里起步,并最終成為家喻戶曉的產品和品牌;Halfcom和Picasa也在此嶄露頭角,隨即受到eBay和Google的青睞,并分別被兩大巨頭慷慨納入囊中。于是,這短短的6分鐘居然綿延20年,串連起一串串創新與創業的奇跡。也見證了高科技、新技術由電腦始至網絡“瘋”,狂飆突起、高歌猛進的黃金時代。據說,在那個年代,置身DEMO“秀”場,的確會讓人熱血沸騰,以致于當時的總統候選人戈爾光臨這火熱的現場,也會產生自己“發明了互聯網”的迷幻般的錯覺,竟然口出“狂言”,授競爭對手以攻擊的把柄和口實。或者,戈爾當時的本意,也不過是想表達一份“與有榮焉”的快樂和欣慰吧。
2006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讓大洋西岸的狂熱不再喧騰,東方的中國卻因為經濟發展增速不減,且投資環境日趨成熟和完善,成為國際投資人趨之若鶩的“寶地”。中國本土的創業者也如雨后春筍,爭先恐后,生機勃發。可惜的是,中國新一代創業者雖然聰穎勤奮,卻大多沒有接受過基本的商業訓練,他們在企業實際經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涉及管理、營銷到資本等各個環節的諸多問題和困擾。實際上,在媒體極為發達的美國,早就有這樣定位細分的媒體,除了國內大眾所熟知的《財富》、《商業周刊》等這類面向成功大企業的雜志之外,還有《Inc》、《Fast Company》這樣面對新興企業的雜志,其中有一本叫《Entrepreneur》,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Entrepreneur》已有30余年的歷史,內容全部圍繞著初創期或成長期的企業,從如何融資、搭建團隊,到怎樣進行低成本營銷、開發企業網站,非常實用。2006年,IDG拿到了這本雜志的中文版權,又與國內VC/PE專業服務機構清科集團及湖南大學商定,聯手培育一家為創業者服務的媒體。湖南大學是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和我共同的母校,校友攜手,一拍即合,我們很快侵推出了《創業邦》雜志及網站。此時此刻,正值中國的創業浪潮洶涌澎湃,可以說,創業不僅是一種事業追求,更是一種人生理念,一種社會時尚。我順勢又請了當時《時尚》媒體集團的總裁吳泓題寫刊名,《創業邦》三個字言簡意賅,其筆意所至,也正是這本雜志的宗旨所在。由此,將DG專為新興企業服務的秀展品牌DEMO引進中國,融入“創業邦”,也就恰逢其時,水到渠成。
迄今為止,已有數十家創新企業經由“創新中國DEMOCHINA”短短6分鐘的舞臺演示,累計融資近5000萬美元。“創新中國DEMO CHINA”不是氣氛熱烈的表演賽,而是刀光劍影、智慧交鋒的實戰現場,在這里沒有觀眾,每個人都是各司其職的參與者。而且,我相信,這“與有榮焉”的一段經歷,帶給所有參與者的將不僅是榮耀或者投資,必定還有彌足珍貴的經驗乃至教訓,而這,才是“創新中國DEMO CHINA”贈與一個奮斗不懈的創業者的最寶貴財富。
“創新中國DEMO CHINA”活動到今年已是第五屆,《創業邦》雜志在此時推出這本紀念性的書籍,匯集了眾多創新型企業,將緊張的賽場真實還原給讀者,讀起來感覺身臨其境。或者,這樣的閱讀,也是體驗創業、“與有榮焉”的男一種渠道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