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進入中國市場的第15個年頭,彭博有限合伙公司(Bloomberg L.P.)跨出了本土化的第一步。國內使用彭博終端的交易員終于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中文了。
推出中文服務,源于彭博快速增長的中國業績。2009年,彭博的中國業務實現了15%的增長。根據彭博新聞社總編輯溫以樂(Mattew Winkler)的預計,未來5年,彭博將仍會在中國市場保持這樣的增速。
這也源于競爭對手的壓力。相對而言,彭博的主要對手湯姆森-路透有著更為多元化的在華業務,比如同樣提供財經信息服務的路透,在中國有約40名中英文記者和20名的專職翻譯,并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提供“路透交易員系統”(Reuters Trader)和“路透智庫”等產品和服務。同時,彭博在中國市場上還面臨著諸如萬得資訊等本土模仿者的競爭。
彭博目前在中國主要提供三種類型的服務:一是終端服務,在系統上,彭博提供了3萬多種功能,通過彭博的終端給資本市場的用戶提供龐大的深度報道、新聞和數據信息;二是交易系統服務,主要針對中國大的銀行和基金投資者;三是數據服務。
彭博此次開通的中文服務主要有:中國訂戶在彭博終端上可以獲得實時中文財經新聞報道服務、國內外的海量數據信息和搜索引擎、能實時查詢中國的公司債和國債價格及收益率曲線、實時查詢中國貨幣市場及利率互換市場,使用中國利率互換市場的計算器及定價工具。
為確保這些中文服務,彭博的在華員工數量翻了一番,北京和上海的員工也都搬到了更寬敞的全新辦公室。彭博董事長高逸雅(Peter T.Grauer)認為這樣的擴張規模能夠滿足彭博未來兩三年的業務擴展需求。
彭博擁有分布全球的142家新聞分社、1650名記者、全球唯一每天24小時播放的財經頻道彭博電視臺、彭博電臺,以及在北美出版的4本專業雜志,這其中也包括彭博于2009年收購的《商業周刊》。通過此次收購,彭博把自身客戶群從34萬數據終端用戶,擴大到《商業周刊》的100萬訂閱者和該網站的500萬讀者,這是一次B2B的信息提供商蠶食B2C的傳統媒體的里程碑事件,其深刻的變革意義或許需要幾年后才能被充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