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票處前排著一條千米長龍,為了躲避烈日的曝曬。人們將隊伍從入口處排到水池,再沿著樹蔭,轉過停車場,但買到票以后,還要再排一條蛇形長隊才能最終入場。
這樣的場景會讓你聯想到什么?上海世博會?除了世博會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出現了這樣的盛況。在今夏的日本東京,坐落在有“約會圣地”之稱的臺場的日本科學未來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特別展——“哆啦A夢之科學未來”展。展覽的消息一出,連遠在中國的哆啦A夢迷,甚至是普通的科學愛好者,部覺得眼前一亮:多半是有些不敢相信,真的可以實現“竹蜻蜒飛行器(Take Coper)”、“變大變小隧道(Gulliver tunnel)”、“隱身斗篷(Invisible Cape)”嗎?無數人拭目以待。
圓夢之展
“哆啦A夢,這個名字本身就可以令人聯想到一個既發達叉便利的未來世界,這個未來世界的科學技術,不僅可以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而且還是那么的美好。”日本科學未來館的富田知宏先生滿是憧憬的說起這次特別展。
這個展覽并不是個簡單的模型展,也不是漫畫粉絲的懷舊交流會,更不是只有各種限量版T恤、水杯(雖然會場真的有這些東西)的賣場,它是一次真刀真槍的科學技術展,曾經兒時的幻想,那些夢寐以求的哆啦A夢的神奇道具紛紛出現,每一項展品都絕不含糊地在現實中實現了40年前藤子·F·不二雄的不羈幻想。
此次的特展共分為六個展區,各自展示不同主題的展品,而且還各自擁有自己的名字,參觀者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些尖端科技展品——在《哆啦A夢》的系列漫畫中,這些可都是只有到22世紀才能被發明和制造出來的!
朋友!朋友!
凡是看過《哆啦A夢》的人,肯定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哆啦A夢這樣的好朋友。而哆啦A夢對于大家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拿出各種神奇道具的機器人,它早已成為孩子們的夢中伙伴,一個可以隨時傾聽自己心里話,為自己排憂解難,永遠不離不棄的好朋友。
展館中名為“未來與哆多啦A夢一同生活”的第一展區展示的便是當今最為先進的機器人。展出的機器人,并非那種用于生產勞動的冷冰冰的機器手臂,而是有著各種可愛造型的機器人。比如,有一排像小草一樣的擺設,當你向它們說“你好”的時候,它們也會向你點頭致意。這個簡單的動作,對于平常人來說或許無關痛瘴,但是對于一個極度孤獨的人,卻擁有神奇的力量——一個點頭的回應,完全可以重新敲開一顆孤寂的心,片刻的溫暖也會堅定活下去的信念。
一個參觀展覽的留學生蘇娜凱則說:“在這個展區里,最令我感到新奇的是那個長得極為可愛的熊型機器人,因為它可以直接與人對話,這樣的對話并不是簡單的語音識別加上播放答案錄音,而是真正的與對話者進入語境的交流。”
這款黃顏色的、長相有幾分可人憐的小熊機器人,叫做CAIWA機器人(意為“會話機器人”),可以進行人工智能會話。對于人工智能會話功能,日本早在2001年的時候就開始立項研究,并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果。人工智能會話的原理并不復雜,通過記憶眾多詞匯以及整句、整篇文章的意思,公式轉化后理解說話方的語義、感情等,而后做出相應的回答。原理雖簡單,執行起來還是會遇到很多困難的。
雖然最開始研究此項目時,其目的多是為了幫助學習外語的學生能更為有效地練習口語,但是后來研究者們漸漸地看到了它更廣闊的應用領域:人工智能會話機器人開始被應用于陪伴孤寡老人聊天、對話,甚至是幫人出主意等既有愛心又溫馨的工作上。
當然還有其他的機器人。辦展方辟出了一塊展區,做了各種高矮不一的機器人的投影,打在屏幕上,當參觀者在屏幕前走過時,影像機器人就可以與他們相伴而行,令參觀者提前感受到與機器人同行的樂趣。理化學研究所BMC研發并制造的機器人RI—MAN,甚至還可以給人一個舒適的擁抱。
這個展區與其說是在展示未來,還不如說是在展示關懷,一種在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實現的理想中的新關懷。像蜻蜒一樣飛
GEN H-4單人飛行器,恐怕是名為“我要在空中自由飛翔!”的展區里最有人氣的展品了。它堪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載人飛行器,由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工程系統(Engineering System)株式會社旗下的GEN公司研發生產。
見到“單人飛行器”這五個字,你頭腦里一定會馬上浮現出大雄、哆啦A夢、小靜他們頭上吸著“竹蜻蜓”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情景。一個不到巴掌大的小螺旋槳,底座是個吸盤,只要吸在頭頂上就可以帶你去任何地方。看漫畫的時候感覺飛得還是蠻快的。而且更關鍵的是,-戴上竹蜻蜓不僅可以飛,還可以飛得相當自由,真的就像蜻蜓一樣。
當然,在看到現實中的“竹蜻蜒”GEN H-4之后,至少在尺寸上還是比漫畫里的大出了很多,但它身為一個載人飛行器,以24m的整機高度、40m的螺旋槳直徑以及75kg干燥重量的玲瓏身形,已經足以震撼世人。這款飛機使用四缸125cc汽油發動機,最大離陸重量為160kg/海拔600m,時速10km~40km,平均連續飛行時間約為1小時(載重70kg,5加侖汽油),性能卓越,操作簡單,GEN公司在產品介紹中說道,操作GEN H-4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容易,任何人部可以輕易地駕駛著它飛入云霄。
只可惜擺在展區里的GEN H-4不能真的給游客們展示它載人飛行的本領,不過細心的主辦方也并沒讓GEN H-4在這里自白閑著,英雄而無用武之地——當你坐在上面的時候,虛擬影像會大顯身手,為你制作出駕駛飛行器在空中自由飛翔的逼真影像。“我要在空中自由飛翔!”展區并不大,參觀過GEN H-4之后,也就可以繼續前行了。
你看,你看,你看不見!
到了“我要變身!”的展區,冗長的隊伍再次出現,所有人都在排著隊往一個屋子里面擠。那個房間里就放著這次特展中叉一件極為吸引眼球的展品——“隱身斗篷”。
大雄除了總是央求哆啦A夢幫他藏0分考卷之外,就是天天鬧著要變成隱身人跑去偷看小靜洗澡。雖然最終倒霉的往往都是大雄自己,不過哆啦A夢手中能讓人隱身的道具確實不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隱身斗篷”和“石頭帽”了。
披上“隱身斗篷”就可以讓自己變成透明人,原理嘛,想來就是在光上做的手腳。而“石頭帽”則更別出心裁一些,它讓使用者隱身的方法不是令別人看不見,而是讓人無視自己,就像看到路邊的一塊小石頭一樣,誰也不會把你當回事兒。
在現實生活中,想擁有隱身能力的人想必也不在少數,就像渴望能夠自由飛翔那樣。“可是現實總不能像漫畫那樣睫心所欲吧?”大家大概都會這么想,不過可喜可賀的是,確實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這個問題。實現隱身在理論上并不是不可能的,當今已經有了幾個比較成形的理論,只是這些理論都只在光學上下功夫,不知道“石頭帽”那樣的理念在未來到底能不能實現。
為了給參觀者們答疑解惑,主辦方特意在該展區內制作了隱身的原理講解板塊。隱身的神奇原理,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像變色龍那樣。將自身變成與背景色相同的樣子,造成觀察者難以察覺的假象。這個方法其實早已經廣泛應用于軍事等領域。其中最常見的“隱身衣”其實就是迷彩服,只不過迷彩服還是太過原始,處理不了動態背景。現場演示了“迷彩服”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再歸性投影技術,該技術是由日本慶應大學、東京大學Tachi實驗室共同研發而成的。在這里,最為關鍵的并不是那件排了長隊才能披到身上的隱身斗篷,而是默默在幕后讓人們隱身的先進攝像投影技術。在斗篷的配合下,攝像機將人背后的事物即時捕捉并迅速利用投影機投射到斗篷上,從而使身披斗篷的人被隱匿到背景當中。
而隱身的另一種則是引導光波“繞著走”的方法。現場的講解盤上畫著一只眼睛,對面站著一個手持金屬棒的小朋友,光線從孩子的背后射向眼睛,卻由于金屬棒的原因而繞過了孩子。原來,這個孩子手中的金屬棒扭曲了電波,從而使光線繞過了自己,因此,在這眼睛的視線里孩子就是“透明”的了。但事實上,隱身更多還只能停留在原理層面上,特別是引導光波“繞著走”的方法,現今的技術水平還很難達到。
美好的未來
除了這些人氣展品之外,特展里還處處有著各種或帶童趣或閃靈光的小東西、小細節,讓參觀者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還記得漫畫中哆啦A夢拿出來的“翻譯果凍”嗎?就是那個吃下去之后就能跟任何人或者動植物隨意交流的道具,在“更大程度地連接我的感覺吧……”展區中便有著類似的交流道具。在一排上面寫有“想知道植物們遇見天敵時在喊什么嗎”字樣的培養皿中,如果你打開蓋子,一股刺鼻難忍的味道就會撲面而來,直刺你的嗅覺器宮,令人下意識地想趕緊逃走,這便實現了通過嗅覺途徑,與植物的直接交流。
另外,乘坐哆啦A夢的時光機,就可以去到時間軸上的任何一點,無論是遠古還是未來。想知道生活在100年之后的地球上會是怎樣的感受嗎?只要將雙手插進一個黑色的箱子里,便會感到一陣熱氣迅速包圍了手掌,這就是100年以后溫室效應下的地球。
而展會為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設計的休息區更是美好而奇妙。孩子們穿過一條充氣的“縮小通道”之后,自己的身體就真的被縮小了!高聳的鉛筆、巨大的冰激凌,還有和小朋友們一樣高的大雄、小靜正在驚恐地指著一叢比自己還要高的雜草。在這里,小朋友們既可以玩耍叉可以休息,同時還能體驗到自己被縮小之后的世界。
看著這些孩子們,酉田知宏先生微笑著說, “我們之所以要策劃這樣一個特展。一方面是為了向大家展示當今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最前沿,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哆啦A夢對于我們,不僅僅是一個童年的夢想,更是我們對未來報以希望的一股力量。我們對未來的認識太過悲觀了,總是想著環境破壞、生態危機和世界末日,但只有當我們想起哆啦A夢——這個來自于22世紀的機器人時,才會猛然間發現,其實未來還可以是那么美好、那么光明。”
哆啦A夢的夢想和現實
回憶放映機——它能夠挖掘出頭腦深處曾經見過的睛景,并放映出來。現實技術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就是大腦成像技術,這種技術用于神經研究中采集大腦的活動。fMRI可以采集大腦記憶、注意力、決定等方面的信息,甚至能夠識別研究對象所見到的圖像或者閱讀的詞語。
挎貝鏡——凡是從這個鏡子中照出的物品,都會變成真實的物品從鏡子里冒出來。
現實技術:克隆技術相信大家部已經不陌生了,為綿羊“多利”而舉世嘩然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克隆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生殖或者自然的無性生殖(如植物),但想要復制出個銅鑼燒來似乎還是有困難的。
瞬間移動潛水艇——能夠轉瞬之間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的潛水艇,大小也可以隨環境變化。現實技術今年,由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的實驗,成功實現了從北京到懷來距離16公里的量子傳輸,這雖然不是網上誤傳的使一個密碼箱在一個地方消失而在另個地方突然冒出來,但畢竟向此方向邁出了一步。
空氣手槍——套在手指上,口中發出“啪”的聲音,槍口就會射出氣流,把人打倒。
現實技術:BBC節目去年演示了一個空氣渦旋炮,這個東東能夠制造出時速200英里的空氣炮彈。如果您也感興趣的話,可以參閱
《新知客》8月刊的“實驗”欄目,自己動手做一個“空氣炮”,向哆啦A夢無限靠攏。令人感動的話筒——只要用這個話筒說話或唱歌,就會感動得別人痛哭流涕。
現實技術:如今對聲音進行后期處理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通過調音臺上輸入通道的均衡器便可以對聲音進行美化處理。經過處理后的聲音在表現力、清新度、渾厚度上都會大幅度提升,聽了某些歌手的現場之后,你便會為這種技術而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