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難已經成為國企工業災難的重災區。礦難頻發,也讓社會關注度在重復中趨于麻木。我國煤炭行業災難性事故頻發的癥結在哪里?其能否得到根治?
中國煤炭城市發展聯合促進會會長步云吉,接受了《新財經》記者的專訪。
應加強煤礦安全監察隊伍建設
《新財經》:就礦難來說,王家嶺礦發生的透水事故,是在山西省省長宣布山西煤炭資源重組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不久。這次事故,讓國有企業在安全保障方面的光環瞬間褪色。您對此怎么看?
步云吉:第一,領導重視不夠。對設備的定期監察和技術更新是跟不上的。
第二,對職工的安全教育不夠,對制度的管理不嚴。例如,很多煤礦的職工都不是老熟練工,而是剛招進來的新工人。
第三,地方政府也存在問題,各方面的管理是不到位的。
總體來講,層層管理是對的,但地方落實到各大礦的力度是不夠的。我們協會有的會員單位參與了王家嶺事故的救援工作。我們關注安全生產,也有義務宣傳安全生產。
《新財經》:在近年來發生的特大礦難中,國有煤礦從未缺席。中國煤炭業的礦難悲劇,并沒有隨“國進民退”而減緩,這種情況能否改善?
步云吉:國有煤礦造成礦難,涉及到的問題很多,比如技術方面、設備方面、管理方面等,各種原因比較復雜。還有地質變化、檢測手段不到位等。國有煤炭企業存在的問題,也是整個行業存在的問題。瓦斯、水、火這三大災害,能不能檢測出來,是很重要的。
我認為只要加強管理,各級領導都認真負責,(改善)是沒問題的。
《新財經》:在嚴格管理上應如何貫徹落實?企業、行業、地方政府應該做什么?
步云吉:現在管理上比較分散,責權不一致。首先,應該有一個部門統一起來做;其次,應該加強各部門的協調,統一煤炭行業的政策,比如價格、運行機制、產量等各方面;第三,應該嚴格制定煤礦的標準,設定統一的煤礦節流資質、行業準入制度、煤炭生產標準;第四,加強安全運行的監測。
應該強化煤礦安全監察隊伍,使其有過硬的思想,廉政的作風,嚴明的紀律,精湛的業務。監察隊伍是煤礦安全生產的基礎和保障,但在很多地方,是“一套人馬,兩套班子”,既是煤礦管理局,又是煤礦監察局。監察隊伍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推出領導定期輪換制,防止地方保護主義。
“國企安全論”不可靠
《新財經》:煤炭行業改制,本意是解決礦難頻發、資源浪費、腐敗滋生等問題。但當我們去分析礦難發生的原因和責任主體之時,會發現國有化的企業也并不安全。這是為什么?
步云吉:現在中國的煤炭行業很成問題。
第一,中國的煤炭資源嚴重不足。雖然中國的煤炭產量不小,但人均占有量上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第二,安全生產形勢比較嚴峻。2004年,百萬噸煤事故死亡率中國為3.08 %,美國為0.03%。
第三,現在煤炭城市的環境壓力日益凸顯。比如廢水,每年煤礦排出的廢水約為22億立方米,利用率僅為40%。礦區周圍的煤炭村飲水困難,農業生產受到影響,每年都發生土地沉降、塌陷。(煤炭村)每年占地達到50萬畝,還在逐年增加,對環境造成了破壞。
第四,技術裝備落后。目前我國的產煤機械化程度才達到40%。當然也有好的,能達到80%~90%。而國外一般都達到80%~100%。
第五,煤礦的人才流失嚴重,后繼乏人。
第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現在國家的采煤點多、面廣,國家集中發展大型企業,但總體來講,產業結構還有待調整,國企、民企都是如此。國企煤礦中,老企業的負擔還比較沉重,企業辦社會,還沒有真正剝離。
這些問題,國家應該去研究,從宏觀的角度去加以控制。
《新財經》:前不久紫金礦業污染,大連石油泄漏,南京塑料廠爆炸,都發生在國企。國企為什么會成為工業災難的重災區?
步云吉:現在,國家已經制定了一些法規,但沒有落實到每個部門,只是懲罰,但相關的條款是粗線條的。出了污染事故,罰多少?怎么罰?夠不夠犯罪?都沒有標準。污染多大算犯罪?一年、五年、十年、到槍斃,都可能出現。但這塊的法律欠缺,操作性很差。
例如,《水污染法》、《大氣污染法》等,可操作性不強。只是追究事故責任,但針對企業應該怎么辦,怎么罰,法律上都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