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管理者,員工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你的行為反饋和結果;作為當政者,更要明白,你希望民眾怎樣,你首先就要引導民眾怎樣
《論語》為政第二篇第二十章: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是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請教:“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季康子實際問出了所有統治者的心聲,即如何讓老百姓聽話——讓他們往東,他們就乖乖地東行;讓他們往西,他們就乖乖地西行。統治者希望百姓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忠誠于他們。
當政者希望“維穩”,其真實想法是,不管政府做什么,百姓都不要鬧事,乖乖地做個順民!
可實際呢?越想“維穩”,其結果可能越不穩!
按照辯證法的邏輯,這世間一切事,都是相對的。你希望百姓、員工尊重你、忠誠你,你先要以同等的態度對待他們。這是原則!
臨之以莊,則敬
“臨之以莊,則敬”,歷史學家錢穆老先生是這樣解釋的:上對下為臨,上位者能以恭莊嚴肅的態度對待下位者,下位者在下而生感動之心,從而發自內心地敬其上。這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平等的人之間互敬,這屬于禮貌;而級別懸殊的上下位者互敬,常常被人們稱頌。如劉備“三顧茅廬”,換來了諸葛亮發自內心的敬,輔佐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另一個案例:戰國時期,當某位士兵的老母親聽到大將軍吳起給自己兒子吸毒瘡里的膿血后,大哭不止。人問其故,老母答:其夫曾被大將軍吸過毒瘡,結果其夫作戰從不后退,直至戰死,現在自己的兒子又被大將軍吸毒瘡,兒子很快也要戰死了。
上位者“莊”,下位者必以“敬”報之。正如《史記 刺客列傳》中所述“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若政府真正愛護百姓,百姓自然以真心回報政府;若政府糊弄百姓,百姓心明眼亮,其后果,他們從敬服到鄙視,乃至最后的反抗!
當年毛澤東帶領紅軍堅持“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讓老百姓從害怕、到將信將疑、到全心付出,才成就了毛澤東的偉業。
若當政者“不莊”,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就會喪失,當不信任積聚到相當程度時,百姓就會做出新的選擇,這自然不是當政者愿意看到的結果。
國家如此,企業亦如此。
2006年,聯想集團裁員,沒有選擇好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員工的想法,沒有從內心去尊重員工,逼迫員工離開,執行手段強硬。員工這才發現,聯想標榜的“以人為本”原來只是掛在嘴上的“莊”。這樣做當然得不到員工的“敬”,遭到了的員工的譴責甚至謾罵,離開的員工成了仇人,企業形象也一度受損。
而同期的UT斯達康裁員卻采用了另一種方式:首先,董事長吳鷹親自給全體員工寫了一封信,真誠地告訴大家裁員的戰略目的,希望獲得員工們的理解和支持;其次,采用了高額補償與自愿離職相結合的方式,做法較為人性化。結果,裁員過程融洽而愉快,員工雖然離開了,依然是朋友。
企業充分為員工考慮,員工自然會為企業考慮。企業發自內心的尊重員工,員工就會投桃報李。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天天把“員工第一”喊得再響亮,若不能落到實處,員工自不會實心踏地為你工作。因為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敬他,他也敬你;你騙他,他自然也騙你。
孝慈,則忠
“孝慈,則忠”,這仍然是一個因果關系。
這里有兩層含義:一為廣義,即上位者要營造一種孝慈的氛圍,在全社會建立孝慈的制度并保障之,百姓就會忠誠于上位者;一為狹義,即上位者對待下位者要有對父母的孝悌之心和對兒女的仁愛之意,這樣就會收到“忠”的回報。
《論語》開篇的第二章說:一個人在家里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卻喜歡冒犯頂撞上位者,那是很少的;而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那更是沒有的。所以,孝悌是仁愛的根本。
所以,上位者如果是當政者,就要在整個社會營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氛圍,鼓勵社會成員孝順父母,并以孝順父母之心對待其他老人;鼓勵社會成員愛護孩子,并以愛護自己孩子之心待其他的孩子。這樣,社會關系自然和諧、和睦,社會成員之間自會相親、相讓。
人所憂者,不外乎自己的父母、兄弟、家庭、兒女、財富。在這種氛圍之下,人沒有了后顧之憂,因為其他人會像對待他們自己的家人那樣對待你的家人。長久下去,每一個人都自發地懷著感恩之心,忠誠于政府,忠誠于國家了。
忠誠,不是政府強制百姓實現的,而是政府以管理社會的成績換來的。
中國的GDP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了,回頭看看國人,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很富足了?
當政府自豪于所謂的東方奇跡時,中國大量的名人、富豪,甚至貪官卻正攜著巨款紛紛移民海外。我們固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度譴責他們,但我們更應該思考,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我們給了國人忠誠于自己政府的環境了嗎?
這些年,企業一直在談員工忠誠度問題,普遍認為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
我們先來看一下“忠”的定義是什么。
在《論語》中,“忠”首先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理想、價值觀、道德觀;其次是忠于自己做的事情,即“敬事”;最后才是忠于家人和朋友。如果自己的親人朋友做的事情違背了社會倫理,要“大義滅親”。“忠”其實就是信服——你發自內心地愛你的員工,他們就會從心底信服你,愿意和你做真心朋友。
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表現為員工全心全意為企業工作。但當企業的價值觀不能獲得員工認同的時候,員工選擇離開,是忠誠于自己的價值觀。如果員工信服企業的老板,那么,就算他跳槽到其他企業,他和原來的老板和企業依然會是朋友,他依然會為這個企業操心,如果有好的合作機會,他會首選這個企業。這是廣義的“忠”。
當整個生存環境里缺失“孝慈”的引導,空談“忠”是沒有意義的。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延伸意義是,提倡獎勵善,不做官樣文章,同時“教不能”,部下不懂的,不討厭他,盡量教他,他自然受到感化。
在職場,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要想不斷沖破天花板,不斷獲得提高,就要不斷學習。所以,不少企業提倡建立“學習型組織”。在這樣的組織里,只要你努力就有機會,大家互相鼓勵,共同前進。就算能力差一點也不要緊,公司會安排你去學習、培訓,幫助你不斷提高。在氛圍如此良好的組織里,成員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
1998年,波音公司推出“學習計劃”,鼓勵所有雇員參加各種層次的學習,以促進雇員在自身和專業方面的提高,從而推動公司的發展。波音認為這是保持公司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小至企業、大至國家,均如此。當民眾感受到通過正當途徑就能獲得晉升,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自己生活的時候,他們就會對未來充滿憧憬,干勁十足。可當民眾意識到,即使再努力,如果沒有裙帶權貴關系,不接受“潛規則”,依然晉升無望時,他們就會懈怠,就會想方設法甚至通過非法途徑獲得更好的生活權力。到那時,社會就會亂象橫生,問題接連不斷……
綜上所述,孔子通過三個方面,即上對下的態度、社會環境的引導和社會制度的良性晉升,告訴季孫肥如何讓老百姓聽話。
孔子一直闡述的一個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章的觀點其實也包含于其中。要想讓別人如何待你,你首先要如此待人。作為管理者,員工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你的行為反饋。作為當政者,更要明白此理。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