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50歲的李女士為了戰勝強迫型思維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現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不停地觸動她那根敏感的神經。譬如,一封信放入信封,用過量的膠水粘牢封口和郵票,因為她總擔心在旅途中封口可能裂開、郵票可能脫落。檢查了一遍又一遍,確定沒問題后投進郵箱,很快就產生懷疑,又不能取出來再檢查一遍,心里就焦慮不安,耿耿數日。信半路遺失怎么辦?信的內容被人看見了怎么辦?要不要再補寫一封……
癥狀起因于幾年前,李女士的父親因病癱瘓在床上好幾年。因為父母不和,李女士單獨負責照顧父親。在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李女士伺候父親的態度也不怎么好。父親去世之后,她非常痛悔自己沒有善待父親。就這樣,她開始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習慣,做完菜后老覺得似乎爐子還沒關好,每次出門后就擔心沒鎖好門,一想起來就得給家里人打電話,或干脆自己跑回家看。她的心力傾注在這類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難以言表的苦惱猶如鈍刀割頸。
凡某種想法、念頭,反復、持久、不恰當地出現在腦子里給人們帶來痛苦和煩惱,醫學上稱之為強迫思維。
很多人有強迫思維的表現,但不能認定自己就得了強迫癥。因為強迫思維只是強迫癥的基本特征之一,強迫癥還會出現強迫行為,如反復關門窗、反復洗手沖涼、反復計數……
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等強迫癥狀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當強迫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時,我們就認定其得了強迫癥。患強迫癥有各種原因,如遺傳、腦外傷、癲癇、甚至風濕病,另外對于一些性子比較急的,醫學上稱為有焦慮、強迫性格的人,在環境改變、遇到突發事件,也就是應激狀態下也會出現強迫癥狀。
輕微的強迫思維可能是焦慮情緒的表現,也可能是適應不良造成的。比如李女士遇到父親久病、家庭不和睦等難題,心理和身體都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當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矛盾或者不順利,就會發生一些心理的反應。如果本人能夠及時自行調整,當然是最好的。反之,心理障礙不斷強化,就會罹患強迫癥,甚至其他更為嚴重的精神疾病。
李女士片面地壓抑心中消極情緒,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宣泄出來,造成了心理疾患。其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生的許多過失和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因此,李女士最需要的不是批判自己,而是接受自己,這是化解心結最根本的辦法。
同時,強迫癥往往是因當事人試圖糾纏于瑣碎的生活問題來逃避實質性的問題,只是這種調節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如果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不能正常化,任何心理調適都很難有真正的效果。因此,李女士采取實際措施改善自己的現實生活,讓自己享有正常的家庭和社交環境,其心態也就慢慢歸于常態了,強迫癥狀也就自行消散了。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