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9月22日,中秋佳節(jié),“金庸書院”在金庸故鄉(xiāng)浙江海寧市落成啟用。旅居加拿大的著名畫家董培新不遠萬里前來出席啟用典禮。海寧市為感謝這位金庸摯友的深情厚誼,特傾情協(xié)助董培新先生在西子湖畔的“西湖博覽會博物館”舉辦《董培新畫說金庸》畫展。現(xiàn)發(fā)表金庸先生為《董培新畫說金庸》所作序言,并選載董先生的幾幅畫作,以饗讀者。
20世紀50年代,當我正在《新晚報》撰寫《書劍恩仇錄》時,董培新先生在羅斌先生所辦的《新報》與《藍皮書》上為武俠小說畫插畫。他很欣賞我的小說,我也很欣賞他的繪畫,當時我們都想,如果他能為我的小說繪插畫,應(yīng)當是相得益彰,大家都會歡喜,我們的讀者也都會歡喜。
可惜,這件事沒能成為事實。
羅斌先生很喜歡我的小說,他覺得我的小說很有內(nèi)容和趣味,可以吸引大量讀者。那時他在辦一份很好的報紙:《新報》,我也在辦一份很好的報紙:《明報》。這兩份報紙都是新起的小型報,都賣一毛錢,在香港這小小的市場上自然發(fā)生了競爭。那時《明報》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不能成為政治上獨立的知識分子所熱愛的報紙。由于競爭的關(guān)系,羅斌先生不同意董培新給我的小說繪插畫。
香港回歸中國,《明報》與《新報》都換了主人。董培新先生提起畫筆,繪出了不少我的小說中的場面。那些場面是他在心里醞釀了很久很久時日的。有的他已想了幾十年,有的他反反復(fù)復(fù)地修改,改了布局,改了人物的面容。
長期在心里醞釀的藝術(shù)作品,一出來果然不同凡響。
蕭峰來到聚賢莊外,一場大戰(zhàn)還沒有展開,但劍拔弩張的氣勢已充滿了畫面的每一個角落;韋小寶在揚州妓院里和眾女大被同眠,畫面上沒有猥褻和色情,讀者看到了滑稽、剛直和人物的玩鬧,那正是小說所要表達的情調(diào)。畫面和小說配合得非常合拍,每個觀賞者從心底和臉上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內(nèi)地有許多畫家曾嘗試為我的小說畫插畫,有的畫家功力很深、構(gòu)圖很美,但他們都沒有董培新先生的創(chuàng)作成功。只因為,雖然是極好的畫家,但缺乏了在心中醞釀數(shù)十年的藝術(shù)培養(yǎng)。這數(shù)十年的醞釀、修正,使得藝術(shù)成熟了。這是自然的培養(yǎng),天然的陶冶。這本畫冊里的每一幅畫,都是董培新先生在讀了我的小說之后,在心中思考數(shù)十年或者十幾年的成果。
記者附文:
9月23日上午,秋雨淅瀝,100多位嘉賓和書畫愛好者們冒雨前來參加開幕式。海寧市四套班子領(lǐng)導(dǎo)出席。董培新展出的60幅畫作以強烈的動感、流暢的線條和準確的繪畫語言,把金庸武俠小說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和人世間的愛恨情仇、俠肝義膽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讓觀眾們大開眼界。
董培新1942年生于廣西梧州,在廣州長大,15歲移居香港,16歲開始以畫插圖為職業(yè)。1958年至1999年間,畫作逾30萬幅,擁有讀者百萬之眾。1989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2005年3月,在金庸先生的首肯和鼓勵下,開始金庸小說的國畫創(chuàng)作,先后在廣州、澳門、香港、溫哥華舉辦“董培新繪金庸”畫展。
董培新說:杭州和西湖是我非常仰慕的地方,能在這人間天堂舉辦自己的個人畫展,非常高興。浙江畫家眾多,大師輩出,我是班門弄斧。但出席畫展的著名畫家、原浙江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高而頤,著名畫家、《美術(shù)報》副社長蔣躍都對畫展給予很高評價。
董夫人周恒親自為觀眾講解每一幅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畫面意蘊。董培新熱情接待每一位觀眾,并在現(xiàn)場揮毫作畫,簽名售書。興之所至,在贈給本刊記者的畫冊扉頁上順手給記者畫了一幅速寫像,寥寥幾筆,特征畢現(xiàn)。蔣躍說:“最好在下巴處添兩條線。”高而頤笑道:“不能讓老傅大沾(年輕)便宜!”接過筆,迅速在下巴處添上長短曲線各一條,并在眼角處加了三條魚尾紋。又說:“建議把它發(fā)表在你們《文化交流》雜志上。”廳堂內(nèi)隨即發(fā)出一陣會心的朗笑聲。(傅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