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世博”時期的文化交流從世博會的舞臺躍入更廣闊的空間,多元文化全面交融,相諧相生,相得益彰,交流合作與中外友誼恒久長存,環保、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這將引領中國與時代共進,與世界同行。
“中國紅”讓世界驚艷
10月1日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世博園里紅旗招展,花團錦簇。黃浦江畔極具象征意義的“東方之冠”因這個特殊的節日而煥發出由內而外的“中國紅”。
大紅外觀、斗拱造型——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是五千年中華文明譜寫在159年世博會史冊上的“中國紅”,是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呈現給世界的“中國紅”。
凝聚中國元素,突出中國特色,展示中國氣派……這大氣磅礴的“中國紅”,立體、真實地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形象。
國際展覽局主席藍峰、秘書長洛塞泰斯對活靈活現的《清明上河圖》贊賞有加。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在“畫”前流連忘返,并留言:“中國館和整個世博園精彩紛呈!”
俄羅斯漢學家、現任臺灣淡江大學俄語系教授的弗拉基米爾·馬利亞溫說:“中國國家館的內部展示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天人合一、注重和諧的傳統思想成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義。”
作為當代中國獻給世界的“名片”,中國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表達出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是其設計理念。在展館內部,中國國家館展示主題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通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四大理念的升華,展示出中華文化與“后世博”及中國未來發展趨勢之間的必然聯系。
紅分七色,一脈相承,和而不同。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教授從事色彩學研究近30年。他認為,中國館的七種紅或古樸,或現代,或高雅,或通俗,她作為一個整體,代表中國向世人傳達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這與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中國館的紅,是和諧之紅、開放之紅。”中國館常務副館長、上海世博局中國館部部長錢之廣說,中國館的展示希望告訴世界,中國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有足夠的智慧,引導當代中國走出一條和諧發展之路、科學發展之路。
今天,在進入“后世博時期”之際,那一抹象征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一個敢于擔當的中國的“中國紅”正與世界同行,讓世界驚艷!
中國智慧取之有道
正如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所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是人類寶貴的遺產,世博會將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一點。”中華智慧,正在作出對人類未來方向的中國式回答。
中國館展示區里,有一片9平方米綠意盎然的水稻田,正在抽穗揚花,生機勃勃——這不是尋常水稻,而是國內最優質的雜交秈稻品種“超級稻”,畝產達到800公斤。
隨著上海世博會的結束,中國館將成為永久館,成為上海的地標之一。而這些水稻,也將一直種植下去。
中國館里,為什么要“種”水稻?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超級稻”是蘊含深刻哲理的中國古語“取之有道,用之有節”的“道”。
在上海世博會即將完美謝幕之際,世博會前下種,見證了世博盛典的寧波滕頭館也于10月25日舉行以“我們豐收了”為主題的活動,開鐮收割0.7畝的單季水稻。
上海世博會5.28平方公里園區內,并非所有建筑皆是新建。其中,有幾十萬平方米的建筑源自對上世紀工業遺產的更新和合理利用。
船舶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上海世博園浦西企業館的用地是在原來的江南造船廠,也就是江南制造局的土地上建設起來的。這塊土地是中國工業現代化最早的一塊用地,沉淀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段歷程。因此在整個規劃過程中,上海非常注意保留每一棟建筑,包括建筑中的每一塊磚和每一塊玻璃。
工作人員透露說,世博會后,浦西展區的一部分有望成為展示中國現代工業歷史的一個博物館群,而江南造船廠則成為一個江南公園,讓后人能看到中國各行各業在現代化歷程中的發展歷史。
提倡低碳、環保等等字眼,是本屆世博會留給我們永久的遺存。
中國館乃至整個世博園,都堪稱“低碳實踐區”——中國館里展示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的仿生概念車,和充電一次可行駛135公里的純電動能源車;太陽能是世博園使用量最大的綠色能源,園區太陽能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約4.6兆瓦;陽光谷“上采陽光,下蓄雨水”,把40多米高處的陽光與新鮮空氣“采集”到地下;超過千輛的各類新能源汽車穿梭往來,引領了未來城市的交通發展方向……
“后世博”將傳承上海世博會的環保科技成果。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節能減排將成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點。世博期間,各種節能、環保材料廣泛應用,“后世博”時代,這部分成果將大力推廣,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會廣泛應用,形成低碳經濟主導產業之一。
世博會結束后,對城市發展理念的討論不會結束,相關的思考與探索會延續與深化;得到的經驗、教訓將作總結和系統化,并體現在以后的城市管理、設計中;保留下來的建筑、場館、創意成果將得到推廣應用。
上海市市長韓正10月3日在會見萊索托國王萊齊耶三世一行時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聽取各方意見,積極研究如何將此次世博會上展示的成果,更好地運用到未來城市的發展之中。同時,我們將考慮籌建一個世博會博物館,將本屆世博會上各個參展方的展示成果與內涵保留下來。
世博結束后,除了一軸四館作為永久性建筑予以保留,園區其他部分將重新規劃建設。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將高度關注世博場地的后續利用與貿易中心城市主題功能園區規劃建設的對接……
11月5日,2010第三屆美國科技生活博覽會在杭州舉行。人們可以重新探求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和創新精神,重新領略美國館的“可持續發展性、團隊合作、健康環保和美國華裔社區”的理念。
洛塞泰斯說:“通過上海世博會,中國正經歷著一種變化的歷程,這種變化符合中國自身特色并讓世界都得到啟迪。”
交流與友誼長存
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很少有人想到,非洲聯合館會如此熱門!
5月19日,非洲聯合館游客突破100萬名;2個多月后的7月27日,非洲聯合館迎來了第1000萬名游客。這里始終保持著世博園區參觀人數最多的單體展館紀錄。預計到世博會結束,非洲聯合館的參觀人數將有望突破2000萬。
既缺乏高科技展示,也沒有明星助陣,非洲聯合館何以如此紅火?那是中國游客的厚愛,更是凝聚著非洲各參展國與中方工作人員攜手合作的智慧與友誼。
露露,西非貝寧人,非洲聯合館文化大使。他說,當時預計到非洲聯合館可能成為首個游客突破千萬的外國館后,非洲參展各國積極性高漲,不用動員,自導自演了一場慶祝活動,還為此成立了一個“委員會”。
建筑面積達2.6萬平方米的非洲聯合館,由非洲42個國家與非洲聯盟共同組成,成為歷屆世博會參展國家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的非洲館。
作為159年來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綜合性世博會,上海世博會創造了世博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展數量的新高。早在申辦過程中,中國就承諾申博成功后,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1億美元的參博資助資金。
“這1億美元,是上海世博局成立后收到的第一筆辦博款。”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說。據統計,中國為非洲、中南美、加勒比共同體等8個聯合館的每個參展國家平均提供65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并視情況進行了調整,比如為遭受地震的海地追加了22.5萬美元。
現在的世界太需要對話,尤其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可以懂得對方,欣賞對方,由此增進友誼,和睦相處。上海世博會,成為不同文明對話、全球文化多樣性得以展示和交流的最大平臺。即使是結束后,這種文化交流和對話依然會恒久持續。
正如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說:“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聚焦在一起,為各種觀念的碰撞和文化交流提供獨一無二的方式,這就是世博會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首腦對話和政府外交是世博會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遠不是全部。開幕以來,世博中心大廳、各大演藝廣場、各個國家館內,每天都上演著永不落幕的五大洲文明盛宴。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上海世博會首次打破了各參展國館日和國際組織榮譽日活動局限在園區內的傳統,開創了“園區”和“社區”相對接的新經驗。世博園區周邊100多個社區與參展國、國際組織對接,使各參展國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工作人員得以與中國普通民眾進行“零距離”接觸。
如果不是因為參加世博會波黑國家館日的關系,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主演維利米爾·日沃伊諾維奇不曾想到,自己在遙遠的東方還有這么一大批“粉絲”。而在上海浦東的社區活動中心親眼見到自己當年心目中的英雄之后,67歲的上海市民張鳳香特意在第二天參觀了波黑館,“我過去從不知道波黑,是‘瓦爾特’讓我有了了解這個國家的興趣。”
來自俄羅斯的斐亞夫斯基一家四口,愉快地來到余教授的“世博人家”。余教授上世紀50年代去過蘇聯,能熟練地用俄語交談。他拿出當年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留影,低聲吟唱幾首俄羅斯的民歌,斐亞夫斯基夫婦情不自禁附和著吟唱。斐亞夫斯基今年已70多歲了,當年作為蘇中青年友好的代表到過中國,上海的點心“百果松糕”讓他十分留戀。正好余教授擅長制作家鄉糕團,于是余教授夫婦從磨粉、加糖、夾豆沙、擺蜜餞直到上蒸籠,每個步驟都像授課那樣向客人一 一介紹。
松糕出籠冷卻后,教授讓外國朋友親自操刀切開。“哈拉索(好)!喔欽哈拉索(很好)!”香甜、軟糯、可口的滋味讓他們贊不絕口。
“慢慢吃,別噎著。”余教授不住地提醒,中國人講究吉利、討口彩,遇祝壽、升遷、祈禱豐年時都用“糕”來寓意年年拔高。斐亞夫斯基說俄羅斯的工藝品“套娃”也有美好的期盼。他說:“人間最真摯莫過于親情、友情和愛情,上海世博會讓世界多種文化在此凝聚,也讓我們有幸相會。”
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真實的畫面,那是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互動的曼妙小曲。這種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美麗篇章與深厚友誼將在“后世博”綿綿延續,恒久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