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鋼混和磚混建筑更低碳、節能,價格也更低廉,甚至更防震、防火與舒適,當沒有了認識的誤區與目前政策的阻礙,木結構建筑在中國未來的投資前景無比可觀。
在一個有著近兩千年木建筑使用歷史的國度里,一群人正在試圖進行著一場甚至有點啟蒙性質的建筑革新——在中國推行木結構房屋。
木屋誘惑
6月中下旬,位于蘇州城一東一西的德勝洋樓公司、皇家整體住宅系統公司先后迎來一批批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同濟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院校前來參觀的師生們以及其他參觀者,絡繹不絕,甚至歡迎條幅都還來不及更換。
上述兩家公司的共性是都在生產同樣一種產品——木結構建筑。在中國各行業呼喚低碳的大背景下,人們忽然開始發現相比過去的鋼混結構,原來木結構建筑要耗能低得多,同時也驚奇地發現這兩家公司在這個行業內已經歷練滾爬了有些年頭了。
僅以德勝洋樓公司為例,從1992年其創始人聶圣哲從美國引進的第一幢輕型木結構住宅在中國海南海口拔地而起算起,已經有近20年。據聶回憶,最初的那棟木結構建筑甚至連小到一個螺絲釘都需要他從美國進口過來。
當然,現在的德勝公司已經每年可以自己建造賣掉200棟木質房屋,其中有些已經出口到了美國。德勝洋樓公司的公司所在地就在其開發的蘇州波特蘭小街的一棟棟木質別墅群內。幾乎不用再怎么介紹,每一個蒞臨者都能夠直觀地感受一個可以身處其中的活生生木屋的存在,雖然在現代裝修材料的覆蓋之下,表面上它與任何一棟鋼混建筑毫無二致,而完全看不到內部的木頭質地。
德勝洋樓公司總經理程濤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德勝生產的產品是輕型木結構別墅,房屋施工按照設計圖紙采用釘連接的方式,拼裝成的一種箱式木龍骨加結構板材組合而成的房屋框架。內部配備家電、中央空調等幾乎所有家電、家居家飾。通俗說就是“木別墅加精裝修送家電”。 程濤說,由于過程是完全產業化的配備,整個成本每平方米僅需4950元。以一個200平方米的木結構兩層別墅為例,按照上述的美式室內配備,四個居室、四個衛生間、二個廚房(中西各一)僅需100萬元。
除了房子是木頭的之外,僅僅這樣的配備也不能說誘惑不大。德勝洋樓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木結構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程少安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一件趣事,一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在參觀完德勝這樣的標準木質別墅配備后,甚至要求,能不能給自己現有的別墅里配上如是的配備。
程濤認為,德勝的價格優勢,其實就是產業化的優勢,從外在的木結構到內在的配備完全產業化。
早在2002年,在杭州東方苑小區,其房地產開發商同期投資建造了10幢磚混結構和3幢輕型木結構的德勝樣板別墅。開盤后,在比較參觀完以后,訂購了磚混結構別墅的人有一半以上要求退購,重新定購輕型木結構別墅,三天的時間小區內待建的60幢別墅按輕型木結構建造型式全部售完。
木結構建筑在國外尤其歐美地區被廣泛使用。在美國,百年木屋隨處可見,年代久遠的木結構房屋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紀。
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會長朱光前稱,由于木結構建筑長期、大量使用,美國已形成一套針對木結構建筑的嚴格建筑標準,以確保建筑質量。美國每年建住宅100多萬棟,90%是木結構建筑;加拿大木結構住宅也占到90%以上,最近已出臺標準,連排木結構住宅可以建到6層。
歐洲木結構的應用也相當廣泛,瑞典80%的住宅房屋為木結構;亞洲的日本,雖然人口密度大,木結構房屋也占到50%。
程濤介紹,日韓等亞洲先進國家雖然也剛剛起步,但發展也很快,僅日本每年就從北美進口8萬棟木結構房屋。
被誤解的木屋
即便在引進之初便受到青睞,程濤等業內人士依然感覺到木結構建筑在國內被絕大多數人誤解著。比如木結構是不是不夠堅固,容易引起火災和蟲害;是不是保暖防潮、防霉,都存在著疑問乃至認識上的誤區。這些在北美等發達國家都已經被解決了的認識問題,在中國依舊需要啟蒙性的思想革新。
朱光前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推廣的阻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政府領導層面的誤解;開發商的利益驅動;以及大眾對木結構知識的缺乏。
其實,以現代木材加工技術生產的木質結構用材、結構用板材為構件材料,在廣泛適用釘、螺栓、齒板等金屬件連接,并運用了現代建筑中保溫隔熱、防潮和防霉等建造技術后,木建筑保溫、抗震等性能非常良好,舒適度高,住宅壽命長(100年以上)。由于構件是標準化、工廠化生產,現場施工簡單,環境污染少,施工周期短,節能、環保,這已經是世界公認的現代住宅發展方向。
程少安告訴記者,若以單位木材消耗為準,其他材料的能源消耗分別為木材的倍數:水泥5倍、塑料34倍、鋼鐵191倍和鋁300倍。
蘇州皇家整體住宅系統公司總經理倪駿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稱,中國木結構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行業里尚且缺乏有資金實力、領導能力的領軍企業,引領這個行業做檢測、做標準。相比國外,美國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其現代木結構建筑的標準化過程。
“雖然早在兩千多年前老祖宗們就在用木材建造房屋;并逐步發展為用榫連接、用梁、柱做承重的結構體系。但誠如小小的一個榫頭的困境一樣,它無法像金屬一樣去標準化測量。”倪駿認為,這也就正是中國木結構在現代發展中出現缺失的一個原因。
木建筑悄然成風
即便還存在著如此的推廣阻力和行業難題,幾年以來,隨著國外特別是北美的輕型木結構住宅體系不斷地被有識之士引進,近年來,木建筑在大城市郊區高檔別墅悄然興起,一些別墅開始使用木結構,據統計,國內已建木結構住宅大約5000棟,主要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區居多。
針對這一現狀,中國政府也逐漸重視輕型木結構住宅體系的消化與發展。據《小康#8226;財智》采訪中了解,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曾多次組織有關的專家認證會和到國外進行專項考察和學習,為了規范木結構設計、建造和市場管理,為此投入了相應的人力、物力,進行木結構技術有關的標準和規范的制定。
2009年,中國的輕型木結構由民用小別墅發展到辦公樓、飯店、會所等公用建筑工程。如已建好的:徐州市政府投資的大龍湖會所,南京市政府投資的金陵飯店專家樓,黃山市政府投資的風景區排云樓賓館,張家港潤盛科技辦公樓等。
在全國,也涌現了一批木結構建筑開發企業。比如蘇州的德勝與皇家、大連的派爾剛木制品公司、營口小雨木屋集成公司、天津市魔力達公司等。從事輕型木結構住宅的施工隊伍發展也非常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00多家施工企業。
市場前景誘人
程濤認為,木建筑在中國的發展受阻還在于中國現行的房地產開發政策的原因。在美國,個人可以購地然后再建木建筑;土地商也可以購地,然后再整體規劃把建好的木建筑賣給個人。
但在國內,木結構建筑的生產者只能把產品賣給開發商,而幾乎無法賣給個人。這就使得開發商們從木結構建筑生產者手中拿到價格低廉的木別墅,然后再高價賣給購房者。實際上,德勝他們產業化之后的木建筑價格競爭優勢(相對于磚混建筑)沒有能讓真正的木建筑使用和擁有者切身體會到。
似乎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除了全套的美式木質別墅,德勝公司甚至還生產了可移動的兩居、三居乃至兩層高的木結構房屋。最小可移動36平方米的廚衛全配備木屋售價僅18萬元。這些靈活的木屋在各色景區、休閑露營區以及農業示范園、觀光園等,市場前景非常之大。
朱光前認為,相比北美國家90%的木結構住宅的普及率,中國如果能達到1%,市場就是巨大的。
他認為,隨著大城市的輕軌交通日益發達,私人汽車普及率也在提高,在大中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完全可以發展低密度木結構住宅。另外,在富裕地區的中小城鎮及農村,現在蓋的就是低密度住宅,只不過不是木結構罷了,在新農村改造過程中部分用木結構房屋代替磚混結構房屋,可以節約大量水泥和粘土磚,居住的舒適度也會有很大提高。
“而且,在降低室內的配備以后,木結構的成本也可大大降低。在浙江、江蘇這些富裕的中小城鎮地區目前已經完全可以推廣。”朱光前說。據他了解,目前,加拿大的木結構建筑成本已經可以降到每平方米800至1000元,這也就相當于10萬元可以建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成本已經可以被中低收入家庭承受。
目前,已經有北美、北歐等木業行業協會、企業在瞄準中國令人心動的木結構建筑投資市場。在上海世博園,坐落于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溫哥華展館就展示了其木建筑模式。
此前,加拿大木業協會和青川縣政府合作開發“小溫哥華”宜居鄉鎮項目,重建過程中廣泛推薦使用現代木結構這一優異的抗震建筑體系。
2009年11月9日,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保障事務中心與加拿大卑詩省林業廳林業發展投資處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宣布攜手推進現代木結構建筑技術用于上海市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
面對市場前景的誘人,程濤稱,德勝暫時還不會規模擴張。德勝公司在銷售部只有一個人的情況下,銷售已經是供不應求,客戶都是慕名而來,主動上門。應對行業的遠大前景,他覺得目前要做的是對于這個產業的產業工人的培養。“如果你能夠讓未來的木結構建筑的施工工人用毫米來計算誤差,未來市場等于說就已經搶占了先機。”
作為木結構建筑在中國的最早倡導者、推廣者之一,聶圣哲目前正在打算出一本《木結構導論》的書籍,在行業內外,以及整個社會推廣普及木結構建筑。
幾年來,德勝公司不僅捐資創辦了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還成立了同濟大學德勝住宅研究院、休寧德勝平民學校,德勝做這些的初衷顯然是在為以后產業的大發展鋪路。
相比德勝的普及產業工人,同樣處于行業前列的皇家整體住宅系統公司除了高檔木制住宅,則開始在公共建筑領域、新農村改造中倡導木結構建筑。作為曹妃甸國家生態城的一個組成部分——曹妃甸國際會址工程便是由皇家承建的代表性木結構建筑項目。
倪駿稱,皇家將在大連、成都、南京等城市,以地方政府支持參與、開發商合作等方式,建設以木建筑為模板的“低碳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