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工廠的事件后來被寫進美國高中歷史教材中,成為美國現(xiàn)代主流價值觀的一部分:生命的價值重于財富。
當我們梳理歷史的時候,哪些事件會成為歷史的里程碑或者分水嶺呢?有些時候是一場戰(zhàn)爭,有些時候是一個會議,有些時候是一份宣言,有些時候是一個科學發(fā)現(xiàn),有些時候是一場――災難。
在紐約這座以眾多摩天大樓拼接起來的城市中,有兩次巨大災難改變了美國的歷史。一次是2001年的“9??11”,美國世貿(mào)中心雙子塔被恐怖分子襲擊起火倒塌,一次是1911年3月25日的華盛頓廣場大樓起火。兩次災難發(fā)生的時間正好相差90年。
在紐約曼哈頓南部百老匯大街和第六大道之間,有一片長方形的綠地,名叫華盛頓廣場。廣場邊上有一棟十層高的大樓,現(xiàn)在屬于紐約大學。一百年前,每天也會有很多年輕的女孩走過窄窄的街道,進入這座大樓,不過她們不是去上課,而是去一家叫做三角內(nèi)衣廠的工廠里做工。這家內(nèi)衣廠位于這幢大樓最上面的三層――第八層、第九層和第十層。
1911年3月26日《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的標題特別的長,有24個單詞:“141名男女工人死于內(nèi)衣廠大火;被困華盛頓廣場大樓高層;街上尸橫遍地;樓內(nèi)堆尸如山”。標題的下面是這樣一段導語:“位于格林尼街與華盛頓廣場拐角處的十層大樓中有三層昨天焚毀。大火中141名年輕的男女工人――其中至少125個姑娘――被燒死或者在跳到樓下的人行道上時摔死”。
這場發(fā)生在人們的眼前,被眾多紐約人目擊的大火喚醒了紐約的良心,也震動了全美國,并且引發(fā)了后來一連串社會改革。盡管羅斯福在20年后才上臺,可是羅斯福政府的勞工部長后來說,1911年3月25日,“新政從這一天就已經(jīng)開始了”。
三角內(nèi)衣廠的這場大火被稱為“改變了美國的大火災”。
“現(xiàn)在躺在陳尸房等人去憑一顆牙齒或者一只燒焦的鞋子辨認的受害者中,大多數(shù)是16到23歲的姑娘。她們是三角內(nèi)衣公司雇來縫制女用襯衫的。這些姑娘中大多數(shù)不會說英語。幾乎所有人都是她們辛苦勞作的家庭中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紐約時報》的報道這樣描述死者的共同特征――對,她們是從落后地區(qū)來到發(fā)達地區(qū)打工的“外來妹”。和上世紀80年代起從內(nèi)地到廣東等沿海地區(qū)打工的“外來妹”不同的是,她們來自外國。她們從波蘭、意大利、愛爾蘭、俄國等地漂洋過海來到紐約,尋找自己的美國夢。她們大多還沒有拿到美國“戶口”,年紀最小的只有14歲。
“4:40,大火爆發(fā)了,有些人跑下樓梯,幸免于難,但一兩分鐘之后,這條通道就被火封死了。姑娘們沖到窗口,然后開始往下跳。人群中人們叫喊著不要跳,她們跳了,穿透破碎的玻璃墜落,在人行道上相互擠壓致死。至于沒有跳的,就更不必說了――有的尸體只是一堆灰燼”。《紐約時報》這樣描述當時慘狀。
我在網(wǎng)上查閱資料的時候,從一名網(wǎng)名“江月”的博客上看到了更為細節(jié)的描寫。這些細節(jié)來自一本近年出版名為《三角工廠――改變美國的一場火災》的紀實作品。
“沒人知道火是怎樣燒起來的。8樓車間里有很多張木制的大裁剪桌,桌上堆著布匹,地上到處是碎布頭。借著滿地的易燃物,火勢迅速蔓延,火舌從一張桌子跳到另一張桌子,很快吞沒了8樓,又竄到9 樓。濃煙彌漫,幾百名女工在嗆人的濃煙和烈火中驚惶地亂跑,哭喊聲,慘叫聲,玻璃碎裂聲,響成一片。”
“一群女工設法逃到防火梯上,試圖通過防火梯逃生。但是,年久失修的逃生梯已經(jīng)嚴重銹損,在姑娘們的重量下,防火梯轟然斷裂,女工們慘叫著,從高樓上跌落。”
“大樓下面的人們絕望地看著著火的樓層,無法救助。頃刻,濃煙滾滾的窗口上,出現(xiàn)幾個姑娘的臉。她們爬上窗臺,站在高高的窗臺上,她們的背后是地獄般的烈火,火舌向她們逼近,舔向她們的頭發(fā)和衣裙。濃煙中,人們看不清她們的臉,也看不見她們臉上絕望的表情。然而,熊熊烈火把她們的身影烙進了美國歷史之中。”
“在無數(shù)雙焦急、痛苦、絕望的眼睛注視下,姑娘們?nèi)缤恢恢换瘌B,裙裾上帶著火焰,從24米的高樓上縱身躍下,落到堅硬的人行道上,她們的四肢舒展開來,像一只只從高空掉下來的布娃娃,鮮血從她們破碎的身體里噴涌而出。接著,又一個女工從樓上跳下,鮮血四濺。又一個,又一個……”
“樓下,人們張開被單、毯子、被子,試圖接住跳下來的女工們。但是,被子毛毯承受不住沖擊力,高樓上跳下的身體穿過被單毛毯,沉重地摔在人行道上。地上四散著年輕姑娘們的尸體,鮮血染紅了街道。水龍帶里的水噴射到火場,又從空中落到地上,匯入地上的鮮血,淌入下水道。……”
在閱讀和引述這些極富畫面感的文字的時候,我的淚水不斷地涌出眼眶。
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發(fā)薪的日子,姑娘們已經(jīng)換下工裝,穿上了自己的漂亮衣服,排隊領(lǐng)工資,接下來是勞累一周盼來的一個難得的周末,慘劇就在這個時候發(fā)生了。
1911年3月25日,她們的鮮血流在街頭,她們扭曲的身體躺在曼哈頓下東區(qū)的街道上。與此同時,她們制作的時髦漂亮的女式襯衣,掛在只隔一個街區(qū)的第五大道的時裝店里,向世人展示著美麗。而美麗背后的悲慘現(xiàn)實,卻需要她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來展示。
就在一年前,在紐約的幾百家血汗工廠工作的工人們曾經(jīng)舉行過聲勢浩大的罷工,要求提高工資,減少工時,改善工作條件。三角工廠的女工們也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她們特別要求改善工廠的防火設施,但罷工以失敗告終。由于生活所迫,姑娘們不得不回到她們已經(jīng)意識到隨時會發(fā)生火災的工廠。
就在幾個月前,紐約市消防局長克羅克在紐約州議會作證說,消防隊救生梯只能達到7層樓的高度,而在紐約市,成千上萬的人在7層以上的樓層上工作,一旦發(fā)生大火,這些人將無處逃生。事后,他痛苦地控訴道,企業(yè)主協(xié)會召集會議阻礙了要求他們加強防火措施動議的通過。
4月5日,一個陰沉的下午,12萬工人組成了一條長長的,沉默的河流,河流載著錐心之痛,從曼哈頓的心臟淌過。那是一場沉默的游行,除了哭泣,沒有口號。
在此之前,紐約人并不關(guān)心這些近在咫尺的血汗工廠里工人們的境遇。但這次災難喚醒了紐約人的良知。“我低下自己的頭,對自己說,我是有責任的。是的,這個城市的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是有責任的。”一位學者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人們的負罪感最終落實為一步步的具體措施。
紐約建立了有25個成員的“改進工作場所安全委員會”。委員會頭一年就在紐約視察了1836個工作場所,聽取了222個人的相關(guān)證言。這個委員會的第一個4年任期,是大家公認的“工廠立法修法的黃金時期”。《勞動法》就是在這一時期通過的。
三角公司火災慘案成為立法的依據(jù)。《勞動法》規(guī)定,工作場所每3個月就必須進行一次防火訓練。1912年,立法規(guī)定,在7層以上超過200名工作人員的樓層,必須安裝自動防火噴淋系統(tǒng)。而在任何一個超過兩層、雇員超過25名的工作場所,都必須安裝自動報警系統(tǒng)。
根據(jù)委員會的建議,到1914年,紐約州共通過了34項改善工人工作條件和勞動安全的法律。這些法律的通過,被看做是“進步時代”最重要的成果。
斗轉(zhuǎn)星移,20世紀80年代,制造業(yè)開始向中國轉(zhuǎn)移。1993年11月19日,深圳葵涌鎮(zhèn)的致麗玩具廠發(fā)生了一起類似的火災,87名女工因為工廠緊鎖大門、窗戶封閉而無法逃脫,葬身火海。多年之后,香港一些公益組織通過多年艱苦的努力終于從貼牌的意大利公司那里要到了幾十萬美元的賠償金,到現(xiàn)在卻因為當?shù)夭慌浜希也坏剿杏鲭y者的名單和家屬的聯(lián)系方式。而這場僅僅過去十幾年的慘劇已經(jīng)在公眾的視野中消失多年。
在目睹火災的人群中有一位名叫弗朗西絲??帕金斯的年輕女孩。1961年3月25日,三角女式襯衣工廠大火災50年紀念日。一群老婦來到當年她們從烈火中逃生的大樓前,悼念死于那場大火的姐妹們。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已經(jīng)成為美國勞工部長――美國政府內(nèi)閣中第一個女性。在紀念儀式上,弗朗西絲??帕金斯回憶了那場大火如何喚醒了美國的良心,也埋下了她心中為改變勞工命運和捍衛(wèi)女性權(quán)利而奮斗的種子。
2001年2月15日,三角女式襯衣工廠大火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羅絲??弗雷曼女士去世,享年107歲。美國各大媒體報道了她去世的消息。
2001年3月14日,紐約市議會以壓倒性多數(shù)通過了一項反血汗工廠提案。根據(jù)這項提案,政府不得用納稅人的錢來購買血汗工廠的產(chǎn)品,諸如警察和消防隊員的制服等等。朱利安尼市長否決了這項提案,但市議會又以44:4的壓倒性多數(shù)廢除了市長的否決。
三角工廠的事件后來被寫進美國高中歷史教材中,成為美國現(xiàn)代主流價值觀的一部分:生命的價值重于財富。
摘自《商業(y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