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上,有記者對中國體育的金牌運動質疑。中國網球,起碼是男子網球客觀上早就是非金牌主義。不過中國網球的非金牌或少金牌,一點不影響中國大眾網球的蓬勃開展。各地網球場地、網球群體都在“呈幾何級數成長”。
在中國,網球主要還是城市的。因此看中國網球就是看中國城市網球。我們因此遴選了一批城市,請一批知名或不知名的網球達人來談談城市網球印象。印象,就只是印象而已,并非會議總結、年度報告。各位寫來有的是主觀印象,有是則是客觀印象;有的是較全面的描述,也有的是管窺蠡測,一得之見。恰如世博各國館,有的包羅萬象,有的則專秀一點,但一點不妨礙世博的精彩。
我的天行我的北京
許 旸
城市的故事有很多,回想北京當然是最方便的,生在這兒,長在這兒,胡同、旮旯兒的。就算是再獨的我,也能知道一大片。從小在北航的大院里長大,使勁回憶記得起第一次在土場上看別人打球,總是覺得怪,非要把桌子上的游戲,放在這么大的地力來要。后來才知道想反了。但當時就足看著背那么大球包的人好像都有病。
幾年后的北京沙龍公開賽讓我知道了誰是張德培,雖然那只是一站級別非常低的網球賽事。直到1997年時我才終于開始了自己的網球生活。在北航原來的大游泳池上天行網球俱樂部的誕生,是我實現的第一個網球夢想。那以后我才一點點知道,網球到底有多大的誘惑:北京有近萬人癡迷網球,他們中的半數是在國家機關和領導層面,外國人和自主消費的人群占了另外一半;先農壇和天行是北京最大的網球基地;市場上的球拍幾乎全是假的……
那個被我填平的泳池,其實就是我第一次上學的地方。北航附小一年級九班的教室就在男更衣室里,窗口沒有玻璃,甚至沒有窗框,冬天大雪會直接飄進來,當然還有壞孩子扔進來的雪球。教室里只有兩個火爐,一個在講臺旁,前面的課桌椅和小朋友們會不自覺地向那里涌動。另一個在教室的最后,我的個子最高,坐在后排,必須用凍得像蘿卜一樣的小手死死頂住前面的桌椅,雖然臉頰和前胸像其他孩子一樣的冰冷,可我的后背己經燙得快著了火,還是發現自己非常努力但仍被一寸一寸推向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