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利芬的成功充分印證了一個觀點:簡單明了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從央視第一女博士到創建經濟頻道一系列王牌欄目——《對話》、《贏在中國》……她幾乎一手確立了經濟頻道的節目風格。然而年初,王利芬卻毅然離去,轉戰網絡創建“優米網”。她的理由很簡單:聽從心底的聲音,永遠在路上。
王利芬是一個非常“爽利”的人,從理性的外表到頗具金屬質感的聲音,無一不在向人傳遞著一個信息:有話直說。她在央視的同事至今仍記得這個著名的學歷和身高均創第一的“雙高”博士,“大高個兒,嘩啦嘩啦地走進來,機房里就響起了那個高亢的女聲。”連她自己都說,在《新聞調查》工作時,她“只顧拉車,從不抬頭看路”,像個橫沖直撞的初生牛犢。不過如果你就此將她的“爽利直接”理解成“無知莽撞”,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王利芬活得特別明白,頗能舉重若輕,透過復雜現象直擊問題本質。
創建精英平臺優米網
有人曾說,精英文化對平民也是一種排斥,精英們往往自己拳打腳踢好不容易步入了上流社會的大門,然后隨手就把門關上,將平民擋在身后,以此來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樣作為精英,王利芬卻想通過優米網搭建一個平臺,讓日漸僵化的精英可以和最鮮活的年輕人對接。
2010年3月17日,王利芬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幾乎同時在她的博客、微博和開心網上,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已辭去央視公職,創,辦優米網”。那晚,她和年輕的同事們在SOHO現代城占地約190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守候著優米網上線的那一刻。這不是她第一次創建一個全新的工作平臺了,但是心情仍然那么激動。事實證明,激動是理所當然的,3月18日上午10點,暴漲的瀏覽量致使優米網寬帶不夠,視頻無法播放。這樣一個沒有大張旗鼓做過廣告的年輕網絡平臺,上線第一天的點擊量竟然達到了60萬次,一舉沖到世界排名600多位。
談到“優米網”,已經人到中年的王利芬臉上會洋溢著孩子一般的幸福,盡管她為這個新生兒交了一筆價值不菲的學費。2009年4月,《贏在中國》和《對話》的成功證明了王利芬在電視節目公司化運作上已臻成熟,她希望能在互聯網領域有所發展,完全脫離熟悉的電視業。王利芬的理由很簡單:“我特別不想過那種一眼就看到底的生活。我寧可在一條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條已知的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過日子。我都已經人到中年了,在央視混著也不壞,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主宰自己的命運”是王利芬人生的主題曲,在這個時候,這首曲子在她心里演奏得尤其慷慨激昂。她從一次和傳媒大學后輩的談話中獲得了靈感,“因為我有多年的電視人的經驗,一個傳媒大學畢業的學生特別想和我聊半個小時,還愿意付50塊錢來交換。”后來兩人真的進行網絡視頻聊天。王利芬想,自己可以做這樣一個平臺,讓大家不用跑來跑去就能在網絡上交流。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設想,但是這個想法剛剛上線兩個星期,就被王利芬自己掐死了。因為她發現,用戶根本不愿意付費。“比如你跟我聊了半個小時,我覺得沒有什么收益,這個時候你的時間也花了,可是我不愿意付錢。這樣大量的產品無法定價,或者定價之后無法實施。”后來王利芬經過調研發現,網友不是排斥這種溝通模式,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和成功人士來對話。于是她找對著力點,最終成立了現在的優米網。
贏在央視
王利芬此前在央視的“創業”經歷為她創建優米網做足了鋪墊。
王利芬職業生涯的第一次轉型是從央視《新聞調查》的記者到《對話》的制片人。從單純的記者到統領整個節目風格氣質的制片人,這樣的主動轉型需要智慧與勇氣。
實際上,在1999年,剛剛生完孩子的王利芬第一次向領導提出,要轉到經濟頻道擔當正在籌備的欄目《對話》的制片人時,她的要求當即遭到了拒絕,因為她沒有制片人的經驗。“人生的春天永遠不可能完全是由別人帶來的”,于是她找到當時的副臺長,表示非去經濟頻道不可。在她的堅持下,上級同意了她的想法。
于是,從節目嘉賓的選擇、邀請,到現場的置景、燈光、機位,再到拉拉雜雜的節目預算,王利芬一一從頭做起。節目初創時,因為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主持人,王利芬干脆自己披掛上陣。錄完節目后她還要審片,第一次就因為勞累過度發燒38度多。第二次是上午打吊針,下午錄制節目。她硬是這樣咬牙撐過了《對話》最艱難的初創階段。
在做了3年的《對話》,和中國頂尖的企業家、經濟學家深入交流之后,王利芬決定到美國去開闊視野。“一直在中央電視臺工作,會覺得很了不起。但只要你出去了,再回頭看,需要提升的空間非常大。”經過一年多的訪問學習,到2005年秋天王利芬回國時,她已經下定決心要制作一檔全新創業真人秀節目《贏在中國》。
在《贏在中國》的主題歌《在路上》中,王利芬寫下了這樣的歌詞“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這樣的節目形態,王利芬就硬靠著3張A4紙的策劃書和一張嘴,一遍遍地去說服央視的編委會。為了自尊的生存,為了自我的證明,在節目終于確定立項后,她發動了所有之前在央視結識的企業家,馬云、柳傳志點頭充當節目評委,IDG高級副總裁熊曉鴿拿出1000萬元人民幣的風險投資給《贏在中國》……從節目立項到播出,王利芬和她的團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實現了。不靠央視,沒拿電視臺一分錢,而且每年還向電視臺支付1000萬元的廣告費,伴隨著節目播出后帶來的轟動效應,2006年,王利芬當選為影響中國管理的十大女性之一。
從《新聞調查》到《贏在中國》,在央視的兩次創業轉型,激情一直是王利芬的原動力。“永遠都不要讓自己感覺安逸。因為當你安逸時,你的能力就在退化。”于是2009年11月,王利芬終于成為了一名創業者。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銀杏樹
“總有一種體內沉睡的東西,被它一點點掀動;總有一種內心隱隱的渴望,被它勾起;它讓你總不能茍且,不能將就,不能不去像小草那樣,尋找破土的力量。”
王利芬曾用詩一般的語言,向年輕的朋友們講述了“一棵銀杏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激勵她一路走到今天的“原動力”。
早在考大學前兩年,她就給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標:讀北大。1982年高考過后,她的目標沒有實現,去了華中師范大學政教系。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她要讀北大的初衷,她開始自學中文。大二那年,王利芬隨著大學生夏令營來到北京。當看到夢想中的北京大學時,王利芬首先看到的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而是陽光下搖曳的銀杏樹。“當我站在這樣一個可以觸摸的夢想面前時,我意識到,自己只是這里的一個訪客,一種說不出的委屈,竟然讓我流下淚來。”于是,幾經輾轉,甚至放棄武漢大學安穩的執教工作,1991年,王利芬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她終于能和夢中的銀杏樹朝夕相處了。
北大還是見證王利芬愛情的地方,她在進入校園的第一年就認識了自己的先生,共同的價值觀讓他們相互吸引,兩個充滿事業心的人,也在相互激勵著對方前進。從1991年相識到現在,將近20年的光陰,王利芬每一步心智成長的歷程,都被身邊的愛人看在眼中。“我們的觀點比較一致,婚姻是漫長的,并不是像現在很多人想的,早早嫁出去就勝利了,相互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王利芬的女兒從小就是在這樣一個寬松的環境里長大的,“我經常告訴老師,我女兒就是不會做作業,不會做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為什么一定要把作業做完了?做不完拉倒。”不僅如此,她還不斷地向女兒學習,了解她關注的潮流趨勢,“我的手機終端全是我女兒下載的,游戲軟件都是她弄的。兩個人要是沒有孩子,你就會被社會淘汰,因為你不知道社會上發生著什么新鮮事物,孩子實際上是我們的老師。”
這就是王利芬,永遠思無定式,永遠保持好奇,永遠將自己定位為“年輕人”,她身上的自信和活力如此真實而清新,就像她自己說的:“我永遠在主宰命運的選擇,即便我的命運被別人主宰過,我也要把它扳回來,重新做主。”
《淑媛》對話王利芬
永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淑媛》:有沒有人說你是很強悍的女人,沒有女人味?
王利芬:我明白你的意思,其實我在這里特別想借你的口說一下,我跟所有女人說,永遠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尤其不要在乎男人的評價。當一個女人被男人的評價牽著鼻子走,或者被社會的評價牽著鼻子走時,她一定一事無成。因為別人的評價是非常不負責任,非常此時此地的,他很可能只根據一兩件事就對你下結論。實際上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幾斤幾兩。
女人味這東西不是大眾話題,你不能嫁給很多人,只要一個人認為你有女人味就夠了。我年輕時很多男孩子也說我沒有女人味,我說我又不嫁給你,你管得著嗎?這不是你該關心的范圍,有女人味跟你也沒關系。
《淑媛》:現在很多年輕人被婚戀問題困擾,你怎么看大齡剩女這個群體?
王利芬:婚姻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單身真的這么不正常嗎?你要問自己:我需要婚姻嗎?我沒有婚姻就不快樂嗎?我的每次快樂是婚姻帶來的嗎?為什么女性不容易找到合適的人?因為她們非常容易感性、情緒化,這就不能對自己有長期理智的考慮,她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喜歡不喜歡都是短期的,可是人的一生是很長的,你太短期的話就容易變成一片葉子,飄來飄去,最終會發現一無所獲。
《淑媛》:那么對于現在很多電視臺推出的相親節目,你怎么看?
王利芬:我特別不喜歡《非誠勿擾》這樣的節目,我覺得一個男的站在那里,所有女的等著挑,這是非常惡心的形式,很傷人自尊。我覺得什么事情傷害到我的自尊,如果跟一個人接觸我的心理成本極高,我就不想跟他接觸,沒必要如此浪費自己的精力和心力。
《淑媛》:如果有一天你的事業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必須要求人,你怎么做?
王利芬:我求人也不會把它變成求人的感覺。我會真誠地告訴對方,他的幫助對我意味著什么。如果你愿意幫,就幫。如果他說讓我跪下才幫,我寧可讓優米網死掉。這就是我,我覺得沒什么東西可以讓我放下尊嚴,這是我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