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是中國古代玉器的常見題材。古代玉蟬按用途區分主要有含蟬、佩蟬、冠蟬三種。由于蟬的蛻殼變化,居高飲露,所以被古人賦予兩個寓意:一、脫胎換骨,復活再生;二、清高,廉潔,直言不諱。(圖1-1)
早在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中就有蟬形玉器出現,此后歷朝也多有發現。古代玉蟬的造型不斷發展變化,每個時代的玉蟬都有一定的造型特征。
新石器時期(以石家河文化為例)
石家河文化的玉蟬數量多,制作較為精美,造型抽象夸張,代表新石器時期蟬形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圖1-2)其基本造型可以總結為:
體型短、扁、寬,蟬腰略束,整體呈斧形。
吻部略突起,頸部寬,部分玉蟬頸部上有一對云紋或弦紋修飾,蟬目多為近圓形眼和葉形眼,微凸。
雙翅張開(有的玉蟬翅膀上有筋脈紋),用多條平行彎刻線修飾腹部,蟬尾和蟬翅不露尖峰。(圖1-3、圖1-4、圖1-5)
該時期制作粗糙的玉蟬雙翅和腹部不分,只有蟬整體最基本的造型,雙翅和頸部都不加紋飾。
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蟬較少,大量商代玉蟬出土在商代后期殷墟的各個墓葬中,雕工粗簡,造型頗為夸張。(圖2-1)
該時期的玉蟬造型多為雙翼收攏,靜態匍匐狀,形態呆板。(圖2-2)
蟬眼有兩種,在頭部前端兩側的凸起圓珠眼和背部的陰刻圓眼。
雙翅上面多用直陰刻長線表現筋脈,腹面全用多條平行彎線來裝飾。(圖2-3)
周朝玉蟬(圖2-4)(圖2-5)
造型承襲商代的風格,較商代更為細致和精美。蟬的背、腹和翅膀上面開始有各種裝飾紋飾出現。戰國的玉蟬紋飾種類最多,樣式最為精美。(圖2-6)
漢代葬玉盛行,玉蟬在六朝之前皆取脫胎換骨、復活再生之意,其含義在漢代達到頂峰。漢代的玉蟬多為用于陪葬的含蟬。漢蟬用少量平直有力的線條表現蟬的生態特征,刀法蒼勁有力,造型生動概括,有漢八刀之美譽。主要有三種類型:體型扁平中部厚的舌形、水滴形和精雕蟬(圖3-1),其中以舌形玉蟬最為常見。下面主要探討舌形玉蟬的造型特征:
蟬目呈不規則的橢圓形,位于頭部的兩端,向外凸出很多。
翼端和尾部呈三角尖鋒狀,用斜磨陰刻線條表現蟬的頭、胸、腹和寬大收攏的雙翼。
蟬腹部所占面積較商代為少,僅有腹面的約四分之一,皆用數條平行的粗直陰刻線條表現腹皮紋,腹部的上面是一對上下不對稱的交叉陰刻長線。(圖3-2)
漢代的玉蟬刀法犀利簡潔、鋒棱畢露、線條挺拔,制作精美規矩、造型飽滿生動,是中國古代玉蟬制作的最輝煌階段。但漢玉蟬與現實生活中的蟬在形象上有一定的差距。(圖3-3)
兩晉南北朝戰亂不止、經濟蕭條,此時盛行食玉。該時期的蟬整體造型承襲漢風,只是線條不鋒利,雕刻力度不足。(圖4-1 圖4-2)
唐代未見出土玉蟬
宋代社會經濟極度繁榮,玉器開始向世俗化方向發展,民間有大量玉蟬出現。該時期玉蟬多為佩蟬。自宋起,蟬清廉、直言不諱的含義開始應用于玉雕作品之上。宋代的玉蟬大多造型古樸,體型較以前短而寬。蟬身上面的雕刻線條軟弱無力,不見刀鋒,刻痕粗深不規矩。蟬目為不規則的橢圓形,在首部的兩端向兩側斜下(圖5)。
元代水晶蟬(圖6)
明清兩朝的玉蟬更加趨于寫實。除仿古蟬皆為圓雕或半圓雕,造型寫實立體感很強。但是有形無神略有俗氣之感。
明代:蟬眼是凸起的圓珠大目,主要有兩種紋飾出現在翅膀上:麻點紋和兩到三對的長陰刻線條。(圖7-1)(圖7-2)
清代:雕琢細致十分逼真,注重細部刻畫,器型和紋飾多樣,陰刻和陽起兩種線條共同運用(圖8)。
中國古代玉蟬造型的發展經過一個由簡到繁、由夸張到寫實的過程。研究玉蟬造型的發展過程,排比歷朝玉蟬造型的時代特征,探究其造型演變的規律,將有助于我們對古玉蟬進行準確的斷代和鑒定。(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