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古錢幣藏品中,有一枚罕見的“三筆十”鎏金咸豐“珍”寶寶泉鐵母錢,雖然通體呈傳世黑漆古色,包漿熟舊,但仍能看到從包漿中泛出閃灼的金光。
此錢厚重,直徑38毫米,穿徑6毫米,厚3.8毫米,重15.3克。銅質精良,鑄工精湛,打磨到位,輪廓規整,穿口干凈利索,呈雙面拔模斜度,邊廓外緣平滑細膩,呈所謂“泥鰍背”狀,一見便知是鎏金鐵母錢也。錢文正方楷,字口清晰,端莊挺拔,粗壯遒勁,雄偉有力,每字每筆都深峻流暢,立體感極強,其字體落筆和收筆盡顯書法的魅力。但錢背“當十”的“十”字很特異,第一筆一橫用兩筆寫就,即起筆一捺點緊接一短橫,這種奇異的字體,曾查遍古今有關古錢幣書刊,均未見報導,所以我一直認為是當時鑄造該錢幣時造成的瑕疵而成憾事,只得將它束之鐵匣未予重視。
近來,回憶幾年前在雜志上看到“咸豐元寶”寶河當百“五筆元”的報導,使我思路豁然開朗,既然“元”字上的一橫可用兩筆,即起筆為提點,收筆為撇點寫就,那么該錢幣的“當十”的“十”字采用兩筆技法就順理成章了。使我重新認識到,“三筆十”不但不是鑄造時造成的瑕疵,而且是目前才發現的異版珍罕品,使我興奮不已,促使我再找出該幣,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這“十”字一橫起筆前一捺點是有意寫的,因它緊接其后的一短橫之間毫無粘連,它們之間的地章與整體一樣平,而且這一點一短橫未超出整體“十”一橫的長度,給人的感覺是行筆走勢一脈相承,毫無牽強別扭之感,相反,這種寫法,更顯得該“十”字筆鋒遒勁流暢,前后對應,珠聯璧合,倍顯趣味,可見古人在設計錢文時的大膽創新和聰明才智,詼諧幽默的高超情趣。
該錢幣除“三筆十”奇特的寫法外,還有以下特點:
其一是“珍”字寶,在咸豐寶泉錢幣中,用“珍”寶的非常稀少,只有鐵母錢才用“珍”寶,母錢鑄造在當時數量就有限,何況流傳至今,更是罕見了。
其二是渾厚鎏金,雖經百多年的滄桑,已被厚重的老舊包漿覆蓋,但仍透露出閃灼的金光,古錢幣上鎏金,更增加美觀和送呈審樣的認真和嚴肅。
其三是錢體厚重,比普品更重3-4克。
其四是滿文寶泉之“泉”字粗長,是罕見的寬滿泉。以上特色,更襯托出該錢幣風采如詩如畫,當玩于掌中,頓覺心曠神怡,愛不釋手,說不盡的愉悅和美的享受。(責編:丁丑)